粤有料|全国1亿非户籍人口落户城市,大广东怎么应对?

南方+  2016-10-13 19:59

文|有料哥

前两天,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印发推动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方案的通知》,有料哥看到,这份通知明确了2020年前,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等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的任务单。全国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作为外来人口第一大省的广东会有什么变化?

我大广东一直是外来人口第一大省。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广东有2149.8万外来流动人口,占到全部跨省流动人口的25.03%,也就是说全国有四分之一的跨省流动人口来了广东。

有料哥找出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对比分析,发现近5年,广东人口增加了418万,增量全国最多!其中,深圳增加了102万,广州增加了80万,佛山增加了23.63万。

外来人口落户,广东压力大不大?

过去几十年,广东已经增加了那么多人口,如今政策出台,首先要考虑的便是这些在广东落地生根的外来人口,他们若落户,会给广东带来多大的压力?

这压力来自何处?自然是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的建设。

不过在有料哥看来,我大广东还是心中有数的!

首先,广东的城镇化率较高。据统计,至2015年底,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预计约68.6%,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约55.146%,比“十一五”期末分别提高2.4和3.9个百分点。珠三角地区城镇化率超过84%,相当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其次,广东对公共服务的建设一直不含糊!

以广、深、佛三城的教育规划为例。

【广州】

去年广州政府财政支出近八成投放至民生事业:用于民生和各项公共事业发展支出共计522.5亿元,占支出总额的76.6%。

8月初,广州市教育局发布两份规划文件,到2020年,全市十一区中除越秀区外,各区中小学总数均有所增加,其中六区增幅达50%左右,南沙区的增幅更是超过一倍。

【深圳】

近年深圳民生投入也是杠杠的,民生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从2010年的51%提高到2015年的67.48%。

而在十三五期间,深圳将新增超23万个中小学学位,新增幼儿园学位15万个以上,同时优化非深户籍人口随迁子女入学政策,完善义务教育积分入学和大学区制度。

【佛山】

去年,佛山民生支出达到509.72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63.54%。在“2016年中国地级市民生发展100强”名单中,佛山位列第4位。

佛山未来5年内将规划新增学位14万个,其中公办学位有11.3万个;还将保障新市民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让有料哥更有信心的是,地方政府由GDP增长导向转变为服务型政府导向。在《广东省地方服务型政府建设系列调研报告》中,2015年广东省地方政府公共服务总体满意度达五年来最高水平。绝大多数公共服务领域满意度稳步提高,公用事业、供电服务满意度连续七年排名第一;珠三角地区满意度水平仍高于粤北山区和东西两翼。

安居乐业,安了家,那“业”呢?

高房价之下,焉有完卵?最近有料哥观察到,身边许多年轻同事开始纠结于“择一城终老”。留,还是不留?一二线城市的“80后”、“90后”正在焦灼地思考。

有料哥认为,决定一个人是否留在一座城,无非是看“安居”与“乐业”两个因素,“安居”指城市环境和设施配套是否令人舒适,“乐业”指城市能否提供足够的产业、职业、事业使居民获得能够支撑体面生活的薪资。

“爱一个人,就让他去纽约,恨一个人,就让他去纽约。”这句经典的歌词,诉说的就是“居”与“业”难以调和的无奈,而《北上广不相信眼泪》是中国版大城市的无奈。

有料哥说了这么多感性的话,无非是要说明:扎实的产业基础,对于一个城市的长远发展而言何等重要。拥有庞大的产业集群,才能吸引源源不断的人口流入,拥有足量的常住人口,才能驱散三四线城市“鬼城”的阴霾。

对于大广东而言,如果在2020年之前要接纳国家规定的大量非户籍人口的流入和融入,那么,产业的转型升级和一二线城市价值外溢就成为极其重要的一环。

有料哥先带大家看一组数据。

世界银行发布的《东亚变化中的城市图景:度量十年的空间增长》显示,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的珠三角地区在人口规模上已经足以媲美日本东京都市圈。

如果要进一步扩大人口规模,广东应该怎么做?至此,“城市群”的概念呼之欲出。

所谓城市群,亦称都市圈,是指在特定地域范围内,以1个以上特大城市为核心,由至少3个以上大城市为构成单元,依托发达的基础设施网络形成的高度同城化、高度一体化的城市群体。城市群概念再一次诠释了“1+1>2”定律,一座座独立的、自成体系的城市,一旦演变成组团式发展的城市群,同样的空间就能拥有更多的人口承载力,并且产生更多GDP。

这样一个概念,对于正在努力推动一亿非户籍人口落户城市的我国,无疑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

事实上,早在今年6月份,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就在全省城市工作会议上强调,提高城市的人口承载力,要立足现有格局,顺势而为,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动城市优化发展和城市间功能互补,释放承载潜能,拓展承载空间。胡春华强调,珠三角要坚持集约紧凑发展,打造具有国际水准和竞争力的城市,加快一体化发展步伐,实现从“一群城市”向“一个城市群”的转变。

有料哥获得的最新数据显示,珠三角地区集聚了全省54.2%的人口、90%左右的异地务工人员,庞大的人口基数对资源、环境、基础设施构成了巨大压力,同时,粤东西北承载了全省45.8%的人口,但多数地级市中心城区的规模和体量偏小。

那么,如何促进珠三角和粤东西北的平衡,从而形成均衡的人口分布呢?胡春华强调,要推动珠三角和粤东西北城市融合互动发展,继续加强交通建设,推动珠三角与粤东西北产业共建,促进区域间产业分工合作,形成联动发展、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和更加紧密的经济联系。

谈到这里,你的脑海中或许会晃过一些熟悉的词语:广佛同城化,广清一体化,深莞惠一体化……实际上,今年的广东省城市工作会议还提出了潮汕揭同城化、梅兴华丰产业集聚带、湛茂阳沿海经济带。有料哥大胆猜测,我大广东的城市兄弟们,是不是已经吹响了全面组团发展的号角?

回想起数月前有关“别让华为跑了”“中兴迁出深圳”的传闻,有料哥以为,危言耸听的说法休矣,因为,大规模的产业转移在广东省内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发生,完全是珠三角城市群走向成熟的应有之义。当华为的生产基地迁往东莞,东莞的人气才会更加兴旺;当中兴的部分业务迁往河源,珠三角的富余人口会得以流向粤东,从而令自身获得接纳高端产业、高层次人才的更多空间。

策划|只偶

撰文|小饼 麦子

【校对】冯志坚

编辑 许晓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