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秀婷 罗斌豪 2016-10-13 13:02
孩子还在母亲肚子里,就能做心脏介入治疗?广东的专家率先做到了!9月22日,广东省人民医院成功开展了全国首例胎儿心脏病宫内介入治疗手术,39岁谢女士腹中28周的先心病宝宝在中外专家团队的密切合作下,修复了心脏发育缺陷。
这不仅填补了我国胎儿心脏病宫内介入治疗的空白,也标志着广东省人民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开创了胎儿严重先天性心脏病治疗新的里程碑。
不放弃!二孩妈妈寻求“生”希望
敢于成为“史上第一”需要莫大的勇气,这不光对是医者的挑战,也需要患者的决心。胎儿心脏介入治疗,国内没有先例,世界上能开展此项技术的医院不超过十家。
谢女士从怀孕21周发现腹中宝宝有先心病,到28周完成手术治疗,回谈起这7周里的心路历程,被省医心研所医生们称为的“最勇敢妈妈”的她,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我从没想过放弃”。
谢女士是一位高校的教师,家中2岁多的儿子聪明可爱,事业家庭双美满。去年底,广东省正式落地全面二孩政策,谢女士心动了,非常希望给儿子再添一位“小伙伴”,但体检结果中的“输卵管堵塞”使她几乎绝望。
无奈,谢女士渐渐放弃了二孩的想法。今年3月,身体的一系列类似妊娠反应让谢女士心生疑惑,当试孕纸显示的两道杠(怀孕)出现在她面前时,她简直不敢相信,忙到医院做了验血等检查。
确诊怀孕后,谢女士和先生喜不自禁。“之前医生说不大可能怀上,但宝宝竟然来了,我相信这是上天的安排。”谢女士对腹中二宝十分珍视,虽已有孕产经验,但仍按时认真到医院报到产检。
可21周产检的超声检查结果,让谢女士一家大惊失色。
医生告诉她,超声显示,腹中胎儿右心室发育不良、三尖瓣发育不良,肺动脉严重狭窄(近闭锁)。如果妊娠继续下去,心脏的两个心室将发育变成一个心室的风险,即使生后手术也可能达不到完全治愈的效果,对孩子今后的成长和生活都将有很大的影响。
有医生建议她放弃这个宝宝。母爱的本能在谢女士胸中翻腾:当初在几乎不可能的情况下,我都怀上了他(她),我怎么能轻易放弃!“医生,我想留下这个孩子,请你帮帮我!”看着谢女士眼中的迫切,医生便建议她到广东省人民医院的心血管病研究所。
拼一回!与专家团队挑战全国首例
回到家中,谢女士上网查阅相关的资料和信息,了解到现在国内目前婴幼儿的先心病手术技术已比较成熟,而广东省人民医院在婴儿先心病的治疗方面“屡破禁区”:不仅在2010年就成功完成全国首例640克先心病早产儿的床边心脏手术,去年又成功完成了全国首例胎儿心脏病外科手术救治。
去年年底医院成立心脏母胎医学科门诊,把先心病的治疗逐步从出生后向胎儿推进。这些报道更加坚定了她为腹中孩儿拼一回的决心。
谢女士来到省医心研所门诊,心脏母胎医学科的潘微主任在了解谢女士的详细情况和迫切想留下孩子的意愿后,经与心外科、产科专家会诊,确诊胎儿具有宫内介入治疗指征,提出了进行心脏介入治疗的方案。
这个方案很大胆:不采取孕妇开腹、胎儿开胸的外科手术模式,直接对孕妇腹内胎儿进行心脏介入治疗。通过介入球囊扩张重度狭窄的肺动脉瓣,恢复右心室前向性血流,促进不发育的右心室继续发育,从而达到出生后的双心室循环。
但省医的专家们却很有底气。此前,省医心外科在院长庄建的带领下已经开展了十余年胎儿心脏宫内治疗的一系列研究,从开放式的心脏手术到心脏介入治疗,一直与欧美发达国家胎儿心脏病专家保持着密切的学术和业务交流。
虽国内还没有胎儿心脏介入治疗的先例,但心儿科熟练开展的新生儿心脏介入治疗,已为胎儿心脏介入治疗铺垫了厚实的临床基础。
在了解到这些信息后,谢女士当即决定接受手术方案,“为了孩子,我要拼一回!”
虽然介入手术避免了孕妇开腹,胎儿开胸的风险,但此时已27孕周的胎儿心脏只有杏仁大,穿刺针在超声引导下要经孕妇的腹壁、子宫壁、羊膜腔、胎儿胸壁等多层组织和结构,要准确穿刺到胎儿右心室,难度非常大,术者的稍不留意或胎儿的轻微胎动都会穿破心脏,导致心包填塞,危及胎儿生命。
为了探讨手术的最安全方式,心脏母胎医学科通过电子邮件多次与已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奥地利专家进行术前讨论。
经过中奥专家的商量,为尽早挽救胎儿发育不良的右心室,决定胎儿28孕周时进行手术,并在术中对孕妇全身麻醉,保证胎儿在子宫内完全没有胎动的情况下进行介入治疗。
为争取手术的最理想效果,奥地利专家决定飞到广州,与省医专家们一起完成国内首例胎儿心脏介入治疗。
全院备战,外国专家合作更助力
术前第一次全院大讨论,由庄建院长亲自主持。详尽分析了胎儿心脏介入的适应症、并发症,拟定了各种风险处理预案,并根据介入治疗所需的设备和耗材准备物品,大到超声机,小到一个穿刺针,都细致地准备着。
手术日子近在眼前,入院后的谢女士却越发平静,采访中爽朗地开玩笑说:“如果手术成功,我们母子都将被载入中国医疗史,但如果手术不成功,毕竟我努力了,不留遗憾”。
虽然调侃,但她的话语透出母亲本性:“哪怕手术中对我也有风险,我也愿意承担,甚至,我愿意以命换命。”
9月20日下午,两位奥地利的小儿心内科、胎儿医学科专家在省医医生的陪同下一起来到谢女士的病房。
谢女士直接用英语与外国专家沟通了手术方案细节,并对孩子术后的愈后也有了大概的了解。“我非常激动,我看到了一个顶尖的团队,我对手术更有信心了”。
随后,奥地利专家与省医团队进行了术前第二次全院大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手术最重要一点是胎儿合适的体位,胎儿的心脏须面对母体的腹壁,这样穿刺就直接有效。
碰巧的是,谢女士当天下午的超声显示胎儿体位符合介入要求,专家团队当即决定第二天进行手术,参与手术的心脏母胎医学科、心儿科、产科、麻醉科、新生儿科、心外科、复苏室、心脏手术室等相关临床科室立刻进入备战状态,做好各种精心的术前准备工作。
第一次手术遇挫,二次挑战终成功
9月21日早上,所有参与手术的专家聚集在手术间,由院长庄建亲自指挥整个胎儿心脏介入过程。
在超声评估了胎儿体位无误后,两位国外专家及两位省医心儿科专家携手上台,手术开始了。
因为介入手术全程都是通过超声影像进行定位与操作,为更好观察显示器,除必要的光源之外关闭了手术室其他灯光。
在幽暗的灯光下,专家们用眼睛和双手,探求着孩子新生的方向。由于胎儿的肋间隙非常窄,穿刺针多次被肋骨所阻挡,不能穿刺到心脏,经过调整超声探头的位置和进针的角度,穿刺针终于成功进入胎儿右心室,穿过狭窄的肺动脉瓣。
当进入到最关键一步准备放入球囊进行扩张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胎儿心率突然明显减慢,收缩幅度减弱。手术室气氛顿时紧张起来,万一胎儿心率持续下降不能恢复,胎儿将胎死腹中!
不少人额头上渗出了细细的汗珠。手术团队马上停止胎儿心脏介入治疗,对胎儿的心跳进行了必要的药物干预,使胎儿心跳得到恢复,大家松了口气。
胎儿心率恢复后,用超声再次评估胎儿状况良好。经过讨论,认为胎儿心脏比较脆弱,短时间再次干预的风险极高,如果再次手术,于24小时后再进行。
回到病房的谢女士已经清醒,当外国专家前来征求她是否愿意再次尝试手术时,谢女士立刻表示同意。
说起当时的想法,这位勇敢的妈妈笑了,“我一点都不担心,我还怕专家不愿再给我做呢,”她还提到,当表示同意时,她看到庄建院长赞许的点了点头。那一刻她知道,在孩子艰难的求生路上,她不是孤独一个人,陪伴她一起战斗的,还有这些同样在努力着的专家团队们。
9月22日早上手术前,再次复查超声,“结果那天宝宝有些调皮,竟然背对着大家,没办法,我只有按照医生的指示,趴了一个多小时,好累!还好孩子最后合作,体位转过来了。”谢女士说。
手术再次进行。有了昨天的经验,这次穿刺针十分顺利,准确地穿刺到胎儿的右心室,球囊导管穿过近闭锁的肺动脉瓣,开放了肺动脉瓣膜,反复扩张2次,在超声检测仪可清晰看到“生命之血”成功流向肺动脉。
手术成功了!这一刻,不仅是谢女士孩子的新生,也打开了国内胎儿心脏介入治疗史上崭新的一页。下了手术台的专家们情不自禁击掌而庆。
术后第4天,谢女士恢复良好,复查胎儿心脏超声,肺动脉瓣前向性血流存在,可以出院回家。
预产期前,她将配合省医专家继续观察胎儿的生长发育和胎儿右心室的发育状况。3个月后,她将迎来这个新(心)生的孩子。
【记者】李秀婷 【通讯员】张丹娜 靳婷
【摄影】罗斌豪
【校对】叶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