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隔着妈妈肚皮给胎儿做手术,广东医生怎么做到?

南方+ 记者 李秀婷  2016-10-13 14:57

省人民医院院长庄建

庄建: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主任委员、省人民医院院长

左一是省医心脏母胎医学科主任潘微,她负责监测胎儿状况和体位,寻找最佳手术窗口和体位窗口。左二是省医心儿科主任张智伟,擅长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

潘微:省医心脏母胎医学科主任,主任医师

张智伟:省医心儿科主任,主任医师,擅长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


南方+:胎儿宫内手术最大的挑战在哪里?

张智伟:这次手术是完全通过介入的方式进行,不通过刀口,只用一根针穿刺妈妈的腹壁、子宫壁、羊膜腔、胎儿胸壁等多层组织和结构,并准确穿刺到胎儿的右心室,难度非常大。

其中,最难的是胎儿的定位。大家都知道,胎儿在子宫内是不断变换体位的,怎样让胎儿保持最适合手术的体位?术前我们与妈妈沟通好特殊姿势,借助超声使胎儿调整到合适的体位,并在体位的窗口期进行了麻醉。手术中,为了等待孩子转到合适的位置再进行麻醉,我们等待了近2个小时,而整个穿刺过程也就20分钟。

整个手术过程中,不动一刀,不缝一针,全部出血不超过4毫升,出血连一块纱布都未沾湿。手术中的器械也都非常精细:穿刺导管是1毫米到1.8毫米粗的两根针,与普通的抽血针差不多粗细,扩张的球囊直径也仅4毫米。

为了这一次手术,我们之前已经做了五六年的动物实验,临床上的团队磨合也用了一年多时间,首要的是保证安全,再达到治疗效果。

记者:为何选择在胎儿28周时进行介入手术?为何不直接把胎儿生下来再进行手术?

潘微:国际上做的胎龄最小的此类手术时22周,如果胎儿病情严重会尽早手术。胎儿的宫内手术并不是越早做越先进,而是要选择最合适的手术窗口期。具体到谢女士的案例,她来到本院时,胎儿已经是26周。此外,我们还考虑到,万一手术中的穿刺引发早产,胎儿26-28周大在目前的医疗条件下可以存活,再小一点就比较困难。

庄建:子宫内的环境与出生后不一样,胎儿在宫内更有利于心脏发育。本来出生后会是单心室的胎儿在接受介入手术后,如果能在宫内至少再待4个星期,可以在宫内发育成健全的双心室。

张智伟:一部分复杂先心病的患儿出生后会有一侧心室不发育,出生后再做手术也可以,但效果比较差,不会发育成一个完全健康的宝宝。而如果在宫内就进行手术,并让宝宝继续在宫内生长,双侧心室都可以得到健康发育,达到根治的目的。

这也是开展此项手术的意义所在:干预晚的话,再好的技术也不能完全康复,而宫内早期干预能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最大的益处。

南方+:目前谢女士和宝宝的状况怎么样?

潘微:术后,谢女士没有任何并发症也没有任何用药。现在是手术后第二周,胎儿之前肺动脉瓣几乎完全闭锁,如今直径约6毫米的肺动脉瓣环内有2.2-2.6毫米直径的血流通过,之前很严重的三尖瓣返流也减轻了,心包积液和三尖瓣返流情况都控制在了安全范围内。

介入手术后,胎儿右心室自身的发育也很重要,还需要继续观察,一直到37-40周胎儿娩出。还有一个好消息是,手术后,胎儿体重评估有明显增长,妈妈体重也增长了八九斤。

张智伟:原本肺动脉闭锁导致心脏血流往前走时会“碰壁”返流回心室,导致心室增厚,目前胎儿血管发育良好,心室也不会太肥厚。出生后,会在合适时机对宝宝进行评估干预,也可以继续采取介入或者外科的方式进行干预。

南方+:此类手术在国际上开展的情况如何?

庄建:国际上有200多例胎儿心脏病宫内介入手术,但只有20多例是跟我们这一例类似的右心室发育不良,其他的70多例都是左心室发育不良的案例。亚洲人群中前者更多见,欧洲人群中后者更多。

针对左心室发育不良的宫内手术更简单直接,手术操作的空间也更大,而右心室发育不良的更加艰难。我们在9月21日第一次手术穿刺的时候,胎儿心率变得很慢,为了胎儿安全暂停手术送回ICU,一般来说患者不会进行第二次尝试了,但这位妈妈很勇敢,坚决要求再尝试,最终取得了成功。

此次手术成功也得益于奥地利专家的帮助,奥地利是世界上最早开展胎儿宫内介入手术的国家,目前估算已经完成上百例。

南方+:目前胎儿手术有哪几种?去年12月,省医还成功施行了国内首例胎儿心外科手术,那位宝宝目前情况如何?(可参阅《广东成功施行国内首例胎儿心外科手术,手术时胎儿脐带未切断》

庄建:目前,胎儿手术有三大类,产时胎儿手术、胎儿宫内介入治疗以及胎儿体外循环手术。前两种手术都由省人民医院在国内率先成功施行。

2004年起,省医开始进行胎儿体外循环手术的研究,目前世界上也还没有成功的先例,但在动物实验中有了存活案例。国际上只有三四家单位在进行此项研究,省医是亚洲唯一一家坚持做此项研究的单位。

潘微:去年我们完成的国内首例胎儿心外科手术,宝宝如今心脏完全正常健康,一开始三尖瓣有点漏,但现在已经完全正常了,如今他10个多月大,但心脏发育指标达到了1岁3个月的标准。

南方+:这一成果将会带来哪些福音?

张智伟:目前我们开展了国内首例胎儿心脏病宫内介入治疗,成熟后我们将会很快有更多的病例。我们期待随着各项技术发展,先天性疾病的宫内早期介入治疗在其他病种也取得突破,这将有助于整个中国的优生优育。

值得呼吁的是,越复杂越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越可以早期发现找出病因,并进行早期的干预,父母们不能轻易放弃。

省医心儿科主任医师李渝芬:以前一个月门诊才能发现大概10个胎儿先天性心脏病,最近我的门诊一天检查出有10个。二孩政策以来,高龄产妇多了,发现的胎儿先心病的也多了,因此我们今年成立了心脏母胎医学科。提醒大家的是,高龄产妇应该做高龄产前诊断。

【通讯员】张丹娜 靳婷

【校对】叶剑华

编辑 陈海燕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