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周知道 2016-09-23 12:03
那时的中国社区“很友好”:他们懂意大利语,也懂法律,他们会帮助你很快安定下来。可随着中国人多起来,事情开始发生改变,一些人开始排斥。
意大利人不理解中国人的“快”,在他们看来“慢”、“坚持”和“雕琢”才是美。
“知道”(nz_zhidao)告诉你,米兰的华人街是一种怎样的存在?
27年前,菲利普就已经预见到意大利人和华人沟通的关键在孩子。
那时他还没有从警察局退休,个子比现在还高一点,意大利警察特有的“宽檐帽”下不是白发,而是一头浓密的金棕色卷发。
27年前,米兰华人街还不叫华人街,它的本名是保罗萨比大街,距离米兰市中心商业街,步行只要十分钟。
那里曾是意大利女孩莎莎的爷爷奶奶最喜欢的社区。和其余邻居一样,他们喜欢将自己家的窗台用鲜花装饰好,再铺上一层显眼的蕾丝布料,在周末的早晨,坐在窗边喝着茶,远眺米兰大教堂。
他们也喜欢在平日的下午,到楼下咖啡馆里点上一杯Epxresso,再到附近的小商铺购置奶酪和蔬菜。有时候,他们也会和菲利普擦肩而过,像所有习惯闲适生活的意大利人一样,停下来转头聊上几句关于天气的话题。
不过,这些都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现在,保罗萨比大街上,只剩下一间副食店,与之相邻的是仅存的一间由意大利人开的小咖啡馆。
街上其余的空间,是一排排的中国成衣店、奶茶店和中国人开的小酒吧。最近几年开手机铺赚钱,于是街上又在一夜之间多了许多家零散的手机铺。
意大利人不理解中国人的“快”,在他们眼里看来,“慢”、“坚持”和“雕琢”才是美。
阿瓦是少数已经融入意大利社会的中国人,娶了意大利太太又生了“很意大利”的儿子。他祖籍广东,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就开始在保罗萨比大街上开店,开的是“意大利”式的皮包专卖店——和许多意大利店铺一样,阿瓦的皮具店一开就是30多年。
上世纪八十年代,保罗萨比大街还远不能被称作“华人街”,那里只有中国人的律师楼和法律咨询处,为零星的在意中国人解决问题。但在阿瓦看来,那个时候的中国社区“很友好”:“那些中国人懂意大利语,也懂法律,他们会帮助你很快安定下来。”
可随着中国人多起来,事情开始发生改变,一些人开始排斥。
莎莎记得,她从懂事开始身边的邻居就在不断的搬家。楼上的搬到了米兰郊外,楼下的邻居搬到了大教堂的另一头,而对面租住的是一个刚来不久的中国家庭。
但莎莎和她的祖父和祖母,一直固执的留在了保罗萨比大街,即便莎莎的父母早已搬了出去。
菲利普属于留在华人街非常喜欢中国的意大利人。华人街刚刚兴起,菲利普就被从市中心调到华人街,接手管理这个在意大利人看来有些神秘、又有些难以理解的社区。
作为警察,按照规定他在执法过程中必须说意大利语。但在米兰华人街的温州商人,大部分只会说温州话。如果中国人的商铺违反意大利法律规定,应该如何解释?中国人的学校没有完整办学资格,要怎么补齐?他甚至无法让中国人理解,自己作为警察,是来帮助他们“生活的更好”。
意X代=转变?
突破口,出现在第二代的中国移民身上——那时他们大部分都不到10岁。“他们能说两种语言,能帮我向他们的家长传递我的想法。”菲利普说。
当家长们不知道如何申请学校,就会派孩子来问菲利普,菲利普带着他们办好入学手续;当他们不知道收到的政府信件是什么意思,菲利普就会和孩子一起帮他们翻译,取得他们的信任。
“我们一起在学习,我去学习中国人,孩子学习意大利人,然后我和孩子们一起工作,这难道不是一个好的开始么?”
在退休之前,菲利普作为保罗萨比地区的警察局长,一度致力于维护中国人在这条街道上的权利。退休后,他仍然自愿为华人街的中国人服务。
大部分时候,他是龙甲华人学校的顾问,帮助“意三代”甚至“意四代”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有时候,他也会到Vivi Sarpi,企图调和意大利人和中国人在一些重要问题上的分歧。
他知道,包括莎莎祖父母在内的部分意大利人对中国人误解,都来自沟通缺失。
不过,作为年轻一代,莎莎也认为自己属于前者。她出生和成长在华人街,但并不排斥中国人。至少,她要过的生活,将与祖父母完全不同。
莎莎和许多中餐馆老板是好朋友,她从头到脚都被华人街均价不超过十欧元的服饰占领,只因为她喜欢中国服饰特别的风格。
另一方面,她在意大利学校读书,是意大利民族舞的老师,迄今为止拥有至少四张潜水资格证,她的梦想是去西西里做一个潜水教练。
莎莎的生活,与许多在华人街出生、长大的中国“意二代”、“意三代”一模一样。
但她早已经放弃劝说祖父母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去Vivi Sarpi参加活动、讨论政策已经和做礼拜一样,与其说是二老的习惯,不如说是一种精神寄托。
菲利普和莎莎心里都清楚,这种充斥着排斥和隔阂的组织不会长久。“因为我们眼里都看到了年轻人和孩子们,他们就是希望。”菲利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