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宁 范思鼎
2016-06-19 22:00
当你行走在陌生的城市,满目皆是纷繁的印象,头脑被各种新鲜感充盈,需要从中提炼出这些地方的本质时,阅读简·莫里斯最合适不过。
莫里斯在半个世纪的行走与书写里,总是从一个游客的视角开始,渐渐深入这些地区的特性。她对城市性格的精准把握,与她的记者素养密不可分。
莫里斯毕业于牛津大学,曾担任《泰晤士报》和《卫报》的记者,记者的身份让莫里斯能够在五十多年的时间里行走五大洲,看到它们的变化。
莫里斯的笔是绝佳的摄像机,一段段的长镜头扫过去,看到这些城市在历史影响下的侧影。
每一座城市的今日呈现在莫里斯的眼中,就成为对历史的解释。其中最关键的是人,更准确地说是“人群”。
许多游记作家喜欢在游历中采访当地人,通过上至官员、学者,下至普通大众的采访,让他们讲出对于该地的印象和存在的问题,同时穿插着他们的故事。
在我们的阅读经验里,这一类游记写法非常普遍,它们不仅是游记,而且是深度的报道。
简·莫里斯则和他们完全不一样,莫里斯的文字里极少出现长篇的单独人物采访,她将目之所见的人群活动统统收入笔下,因为这些人的活动就足以代表这座城市某些面向的特征,已经无言地展露了历史冲刷过的印痕。
对史料的偏爱与人群的观察,让她的文字氛围显得很安静,面前移动的人群成为模糊不清的色块,只有她不远不近地静静站着,成为清晰的形体。
在她的封笔之作《的里雅斯特:无名之地的意义》之中,莫里斯温和依旧,但有一种不显山露水的老辣。
她找到这个与之有着深深缘分的城市,拉开了它在大国政治中变迁的剧目,由此引出一系列对于民族和国家、祖国和文化、种族融合与种族冲突的思考。
下面我们就来分享其中一段:
的里亚斯特的街道,像其他欧洲中等城市一样拥挤而喧嚣,不过在别的城市,即使街头车水马龙,我依然会感到失落,身边好友围绕,亦觉得孤独,唯有的里亚斯特能为我带来精神上的抚慰和皈依感。在我眼中,它不仅是行省首府,更是一方神秘而独特的领地。
它是各民族聚居的天堂,拉丁人、斯拉夫人、条顿人在这里融合聚居;它更是三教九流的乐园,艺术家、离经叛道之士,甚至叛徒、流亡者都在这里睦邻而居。
英国诗人勃朗宁笔下的瓦伦正是这样一个流亡者。
身心疲惫的瓦伦,逃离了大都市伦敦,来到小城的的里亚斯特。据说有人在海上的一艘小船上见过瓦伦,当时他正在向游客兜售烟酒。
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在回忆的里亚斯特时,曾写道:“的里亚斯特,吞噬了我的肝脏。”
这句话出自意大利习语,充满了一种苦涩的幽默。当然,也有可能一语双关地表达了“我的书充满着悲伤”的意味。
的里亚斯特之于我,也正是如此地直达内心、超越现实、孤独忧郁、一往而情深。
【来源】综合自南方周末、腾讯网、《的里雅斯特:无名之地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