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郑永年等9专家权威解读2024年经济工作

南方理论
+订阅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做好经济工作意义重大、责任重大。日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24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发展目标、政策取向、重点任务作出全面系统部署,为妥善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推动中国经济大船乘风破浪、行稳致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如何深刻把握“五个必须”?“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释放什么信号?广东怎样切实扛起“经济大省要真正挑起大梁”的责任?围绕这些问题,结合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南方日报、南方+特邀专家学者从多角度、多层面撰写理论文章,为推动广东现代化建设行稳致远建言献策。

《理论周刊·专论》跨版

《理论周刊·专论》跨版

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

文|王春超(暨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要求:“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

高质量发展之硬,关键是为应对不确定性趋多的复杂环境提供了最大的确定性。当前,国际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国内周期性和结构性矛盾叠加经济主体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面对纷繁复杂的发展形势,如何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坚持高质量发展”才是最大的确定性。全文>>

统筹推进扩大有效需求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文|王珺(广东省政府参事)

近期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协同发力,发挥超大规模市场和强大生产能力的优势,使国内大循环建立在内需主动力的基础上,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有效需求的内在联系,对于推动广东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过去一段时间以来,在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因素中,结构性因素是主要的,因此,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与深化改革的一条主线。面对新形势新问题,需要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扩大有效需求上协同发力,而非将需求侧与短期增长、供给侧与长期结构调整进行简单的对应。总的来说,扩大有效需求既需要加强需求侧管理,也需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是短期增长所求,也是长期发展所需。全文>>

坚持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文|杨建(深圳市社科院副院长)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必须坚持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并将之作为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之一。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围绕落实“1310”具体部署,提出五个“统筹推进”,首要的就是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有效激活广东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

内生动力,主要是指事务发展的内因或内部条件所培育形成的自发动力。改革开放能够如此深刻地改变中国和中国人的面貌,正是在于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激发出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内生力量。新时代新征程,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更加需要立足于内生机制,更为积极主动地激发出新的创造力,深层次改革强动力,高水平开放增活力,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全文>>

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

文|袁继红(广东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以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水平安全,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发展和安全要动态平衡、相得益彰。”这为更好地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做好下一阶段经济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当前,两个大局相互交织,由此可能引发的经济问题,给经济安全带来了全新挑战,包括国际货币体系由美元独大到多元均衡格局转换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金融安全问题;新旧经济中心兴衰更替,以及新一轮产业革命引发的产业交替过程中带来的产业安全和就业安全问题;各个世界技术中心相互间的复杂竞争与合作带来的科技安全问题;各经济发展模式竞争带来的治理理念安全问题;新型国际分工合作模式、新型逆全球化的发展导致的经济发展自主权、经济命脉掌控权问题等。新变局下经济安全问题与政治安全、外交安全、军事安全紧密关联,安全形势复杂严峻,对维护国家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全文>>

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

文|郑永年(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此背景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深化了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强调“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具有重要意义。

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的。这是中国共产党旗帜鲜明讲政治的体现,也再次明确了作为使命型政党在新时代的最大使命——通过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强起来”的目标。与此同时,“最大的政治”还对各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里至少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各地各部门要形成最大合力,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第二,全社会要形成最大共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大动力。全文>>

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

文丨向晓梅(广东省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刘佳宁(广东省社科院财政金融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向晓梅。

向晓梅。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不断巩固稳中向好的基础。

当前,要进一步深化做好新时代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正确处理好“稳”与“进”、“立”与“破”等辩证关系。要在“稳”的基础上推动“进”,通过“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稳字”政策组合拳,推进经济结构、发展质量、重大改革上的“进”;在“进”的助力上夯实“稳”,通过“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的有序衔接,以“进”促“稳”、以“进”固“稳”。在“立”和“破”上把握好先后顺序,切实优化经济发展动能、增强经济转型活力、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改善社会预期,推动经济发展态势持续向好。全文>>

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

文丨胡霞(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教授)

新型城镇化与乡村全面振兴互促共进、协同发展,是顺应城镇化发展大势,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实现城乡经济共同繁荣和融合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各类要素双向流动,推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日前召开的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也进一步明确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百千万工程”建设加力提速。

解决高质量发展的痛点和难点,既要跳出城镇看城镇化,也要跳出乡村看乡村振兴,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以统筹兼顾实施新型城镇化与乡村全面振兴战略为抓手,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为目标,推动城乡从不平衡发展转向协调发展,再走向城乡融合发展,最终实现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方面的全面振兴。全文>>

为广东经济持续提质增量打牢基础

文|万陆(广东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2024年经济工作谋篇布局,强调要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无论质的提升,还是量的增长,最终都必须落脚于生产力进步上。广东必须把握好自身的本底优势,发力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不断壮大和培育新质生产力,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为推动广东经济持续提质增量打造牢固的基础。

新质生产力基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最新成果,用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绿色化的生产手段替代了以机械化、电气化、使用化石能源驱动的传统生产力,不仅有效缓解了环境、能源等发展约束,而且大大推动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为持续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提供了供给侧的源头活水。在需求侧,一方面发展新质生产力对科技创新水平、基础设施、劳动者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围绕着教育、科技、生产、新型基础设施等进行长期、系统性投资。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发展形成优质高效多样化的供给体系,提供更多优质产品和服务,带来了长期性的消费扩张。由于新质生产力兼具促投资与扩消费的双重效应,能引导国民经济进入投资消费相互促进的良性通道,有利于化解国民经济中的长期投资消费结构性失衡,推动国民经济在高水平动态平衡基础上持续增长。全文>>

【策划】金强 丁建庭

【编辑】刘艳辉 翟丹然

编辑 张梦圆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