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陆:为广东经济持续提质增量打牢基础

南方理论
+订阅

文丨万陆(广东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2024年经济工作谋篇布局,强调要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无论质的提升,还是量的增长,最终都必须落脚于生产力进步上。广东必须把握好自身的本底优势,发力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不断壮大和培育新质生产力,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为推动广东经济持续提质增量打造牢固的基础。

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的革命性跃迁,具有成长性高、增长速度快的特征,有利于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是实现经济提质与增量统筹联动的战略枢纽。新质生产力基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最新成果,用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绿色化的生产手段替代了以机械化、电气化、使用化石能源驱动的传统生产力,不仅有效缓解了环境、能源等发展约束,而且大大推动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为持续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提供了供给侧的源头活水。在需求侧,一方面发展新质生产力对科技创新水平、基础设施、劳动者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围绕着教育、科技、生产、新型基础设施等进行长期、系统性投资。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发展形成优质高效多样化的供给体系,提供更多优质产品和服务,带来了长期性的消费扩张。由于新质生产力兼具促投资与扩消费的双重效应,能引导国民经济进入投资消费相互促进的良性通道,有利于化解国民经济中的长期投资消费结构性失衡,推动国民经济在高水平动态平衡基础上持续增长。

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等为核心内涵的新型工业化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支点,为广东经济稳大盘优结构、推动经济提质增量发挥了关键作用。广东是经济大省、制造大省,实体经济强、制造强、科技成果产业化能力强是本底特色和关键优势所在,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坚实的基础。2023年1—11月,广东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70万亿元,同比增长4.0%,增速比1—10月加快0.4个百分点,连续7个月回升,制造业当家战略带动效应显著。围绕新型工业化开展的工业投资增速高达23.0%,是稳广东投资大盘的关键力量。围绕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进行的超前产业布局支撑了锂离子蓄电池、电动载人汽车、太阳能电池等“新三样”产品出口高速增长,在巩固外贸基本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广东努力开辟新型储能、海洋工程装备等新赛道,以海洋经济和现代生态农业为载体的蓝色生产力和绿色生产力有力地赋能了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发展,不仅有效拓展了经济总量,也大大提升了区域协调发展的质量。

以新质生产力夯实广东经济持续提质增强的基础,必须发力产业与科技互促双强,持续擦亮产业科技底色。任何科技发明都要经过产业化环节才能有效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最终以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的载体形式呈现。2020年,广东提出培育发展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经过努力,已形成8个超万亿元级、3个5000亿元级至万亿元级、7个1000亿元级至5000亿元级、2个百亿元级的“8372”战略性产业集群发展格局。同时,瞄准6G、新一代人工智能、量子科技、深海空天等产业发展战略制高点,广东已经前瞻布局积极培育未来电子信息、未来材料、未来智能装备、未来生命健康、未来绿色低碳等未来产业集群,构成了广东新质生产力的强大基石。面对基础创新能力与产业链供应链关键技术缺失的短板,广东正聚焦创新驱动、在关键核心技术上聚力攻坚。通过实施“广东强芯”工程,包括粤芯三期、曾芯科技、华润微电子等一批重大项目在广东相继投入建设,中国集成电路第三极正在快速成形。为推动科技创新之花更好结出产业发展之果,广东发力加快构建覆盖“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携手港澳链接全球高端创新人才,进一步推动产业与科技互促双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创中心。

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关键是要办好自己的事。目前,广东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步伐正在加快推进,产业链供应链补链、延链、升链、强链进入攻坚期。唯有立足世界科技进步前沿,以发展新质生产力引领加快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持续深化改革优化生产关系,才能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推动广东现代化建设行稳致远。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编辑 张梦圆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