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九章·第九章 未来
新年的阳光,照耀气象万千的南粤大地;
奋斗的星火,点燃这片热土的时代火焰。
春潮涌动处,是“广东智造”投产的豪情、重大项目动工的喜悦;扬帆奋进时,有招商大会的宣讲、工业园区改造的轰鸣。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
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提出突出制造业当家、高水平谋划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把制造业当家这份厚实的家当做大做强,在新的高度挺起广东现代化建设的产业“脊梁”。
开局关乎全局,起步决定后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广东现代化建设的崭新篇章等待奋斗者挥毫书写,制造业当家的嘹亮号角鼓舞追梦人再启新征程。
01
制造当家 号角嘹亮
岭南处处是春天,广东时时无闲人。
辞旧迎新之际,惠州大亚湾,两个“世界500强”企业的重大项目同时发力:
在埃克森美孚乙烯一期项目工地,比5架空客A380飞机还要重的巨无霸——超重型塔器“急冷油塔”和“急冷水塔”稳稳立起,为2023年现场施工扫清“最重的障碍”;化工巨头科莱恩举行新扩建项目联合动工仪式,新项目进军粤港澳大湾区方兴未艾的新能源汽车和生物医药产业。
在制造业当家的嘹亮号角下,广东大小产业遍地开花。
广东制造势头正旺,集聚全球资源挺起广东产业“脊梁”——
在省会广州,因湃电池、增芯传感器等一批投资“50亿级”重大产业项目接连开工。
在粤西湛江,投资百亿欧元的巴斯夫(广东)一体化基地首套装置已经投产。
在粤东揭阳,中石油投资的千万吨级炼化项目正让一座炼化之城崛起在南海之滨。
广东制造业发展之势,恰如科莱恩首席执行官康睿德的豪言:“到2025年,中国本土生产的产品比重将占集团全球基地的50%。”
广东制造因时而动,积极全球出击赢得发展主动——
自2022年11月至今,广东几乎一周一个企业展团“出海”抢订单。广东包机赴阿联酋参展,更是创下近年全国境外包机参展团的最大规模。万和新电气公司副总裁杨颂文说出了粤企“出海”目标:“面对面敲定!将欧美潜在客户变成新客户,把潜在订单变成实际订单。”
2022年12月,粤港澳大湾区全球招商大会在三地同步举行,数十家国内外世界500强企业参会,收获2.5万亿元投资,853个项目达成合作,其中70%重大项目属于制造业。
无论是全球招商,还是“出海抢单”,抢的是主动,赢的是信心。
日本矢崎(中国)投资公司董事长村田英昭这样形容他最近到访广东的感受:“产业环境引人注目,消费市场充满信心。”
广东制造奋发有为,高水平谋划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汕头高新区新近扩容,面积翻番至60多平方公里。发展平台由小到大,规模和乘数效应正待显现,汕头人喊出了“深圳汕头共建,迈向千亿级园区”的口号。佛山南海村级工业园拆除改造已超万亩,南海区委书记顾耀辉展望2023年时号召,“‘敢’当头、‘干’为要,全员跑起来!”
广州汽车产业南北“双响”。中国汽车产业龙头广汽集团在番禺开建全市最大动力电池项目,力求摆脱供应链困境。日本汽车产业龙头日产公司在花都举行“1500万辆车销量达成仪式”,次日世界500强采埃孚百亿级汽车电子工厂也落户花都。
采埃孚集团中国区总裁汪润怡表示,为了匹配广东制造新高度,采埃孚汽车电子工厂将按照全球最顶尖的“灯塔工厂”标准建设。
这是当前的广东制造业。从集成电路,到绿色石化,再到新能源新材料,一个个落子开工的项目,呈现出鲜明的“制造优先”特征。
这是值得期待的广东制造业。2022年1—11月,广东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3.56万亿元。展望2023年,广东规上工业规模将向4万亿大关迈进。
02
敢过险滩 要啃骨头
一路上风雨兼程,再回首已过万水千山。
广东制造业从“珠江水、广东粮、岭南衣、粤家电”,到向汽车、工业机器人、无人机、5G手机等不断升级,从“三来一补”起步,到民营、外资、国有多种经济类型竞相发展,发展成为全国工业第一大省和全球重要制造业基地,实现了从“迎头追赶”到“持续引领”的跨越式发展,创造了“世界工厂”的瞩目奇迹。
一路披荆斩棘,一路奋勇前行。回首过去,“难”是考验,也是常态。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广东制造业仍然面临着不少风险和挑战,从竞争力、驱动力、凝聚力和突破力上看,还有险滩要过、有硬骨头要啃。
看竞争力——相比世界一流水平仍有差距。
《广东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指出,广东制造业正处于全球制造业第三阵列向第二阵列跃升阶段。在质量效益、产业结构、持续发展等方面,广东与第一二阵列的美日德相比依然有不少差距。在全球范围“制造业回流”浪潮下,发达国家高端制造“回流”与中低收入国家中低端制造“流入”同时发生,广东制造业面临要在“双向挤压”中突出重围。
反观内部,近年来,广东制造业流入均呈放缓甚至是下降趋势,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下降至2020年的32.6%,仅在2021年企稳回升至33.3%。
“稳是主基调,在稳的前提下才能在关键领域有所进取。”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王军认为,要稳住制造业的基础,用稳定的制造业大盘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企业是产业发展的基石,企业的竞争力直接决定广东制造的竞争力。
广东1600万市场主体中,中小微企业占绝大多数;至2022年底,制造业单项冠军132家仅为全国第四;广东入围世界500强的8家制造业企业中,5家排在200名以后。推动更多制造业企业向大而优、大而新、大而强的方向发展,成为广东坚持制造业当家的关键任务。
看驱动力——受制于人“卡脖子”问题待解。
“我们有48%的零部件采购自国外,且分布在欧美、日本、东南亚等不同地区。”位于广州的马瑞利汽车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邬慧海说,不久前,马瑞利也曾陷入供应商产能不足、物流中断的困局。
“断供”背后固然有外部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然而受制于人的事实,是广东企业最不可言说的痛。
目前,广东多条重点产业链均未能够实现安全自主可控,特别在高端芯片、精密轴承、工业软件等关键产业链环节高度依赖进口。即使在5G、超高清视频、新能源汽车等优势产业领域,也存在受制于人的情况。
“卡脖子”的问题,归根结底是创新的问题。“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集群,需要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创新链。”长期从事制造业创新研发的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张国军说,广东重大原创性成果不多,一些核心技术研发的最终结果停留在技术报告、科研论文、实验室样品的阶段,要进一步畅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
看凝聚力——资源要素配置协同亟待优化。
改革开放初期,珠三角的村长们洗脚上田,千方百计留住外商考察的故事,传为一时佳话。
筑巢引凤,考验资源配置的凝聚力。不久前,胡润研究院发布“胡润百强榜单”显示,外资制造业企业中国总部落户广东的仅有3家。外资巨头对广东产业的带动尚待有效利用。
“目前,不少地区在北上广深设有实力雄厚的招商团队,我省在省级层面和部分地市,招商团队的力量还有待加强。”广东省社科院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所高级经济师叶嘉国表示。
招商引资,土地是基本保证。中山,广东制造业重镇。近年来因产业聚焦发展缺地,小园区各自为政,工业增速一度低于珠三角平均水平。深受掣肘的中山,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大力推动“工改”。
需要激活低效土地的不止中山。目前,珠三角的工业用地普遍从“增量时代”转入“存量时代”,粤东粤西粤北园区用地低效闲置问题突出,据省工信部门资料,粤东粤西粤北承接珠三角优质产能所占的比重并不算高。因用地紧缺、亩产低效,“好鱼漏网”“望企兴叹”成为不少地区的切肤之痛。
看突破力——缩小区域发展水平差距迫在眉睫。
翻开广东发布的产业集群星级地图,广东各具特色的产业区域分布跃然眼前:
珠三角地区发展高端制造业,粤东、粤西充分发挥“双副中心”“湾+带”等联动机制作用,绿色石化、绿色钢铁、海工装备等世界级产业带成型成势;粤北地区则大力发展新材料等特色产业,形成贯通城乡、联接工农、链接湾区的绿色生态经济体系。
各具特色的另一面,是产业协同的问题。目前,粤东粤西粤北与珠三角地区之间没有形成紧密的产业协同配套关系,全省产业“一盘棋”的局面尚未显现。
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去年12月28日出炉的广东制造业500强名单中,入选企业近八成分布在珠三角地区,清远、肇庆、汕头、茂名等地市入选企业均在10家以下,有的地市甚至没有。珠三角地区与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制造业发展水平差距日益扩大。
“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如果用好资源、空间等禀赋优势,极有可能在产业发展中抢抓后发优势,甚至在一些优势领域与相对发达地区站在同一起跑线起跑。”广东省政府参事、省社科院研究员王珺建议,广东各地应以积极优化营商环境作为突破口,增强产业链协同联动效应。
长路有险夷。越是面对风险挑战,越要用辩证、理性的眼光研判未来。
过去,广东制造业主要依靠蓬勃的市场力量发展壮大,充分发挥“无形的手”的力量成为好经验。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无人区,新一轮产业革命普遍对规模效应和资源优势更为依赖,“有形的手”精准有力发挥作用成为必然。
03
计熟事定 笃志前行
“计熟事定,举必有功。”按照省委部署要求,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把制造业当家这份厚实的家当做大做强,在新的高度挺起广东现代化建设的产业“脊梁”,排头兵广东在新征程中才能开好局、起好步。
抓大产业,把稳制造业当家“方向盘”——
产业强则经济强,产业兴则百业兴。截至2021年底,广东数字经济规模达5.9万亿元,连续5年居全国首位;海洋经济总量突破1.99万亿元,连续27年居全国首位……
做强支柱产业,围绕发展壮大数字经济、海洋经济、低碳经济、文化经济、健康经济等,再打造若干新的万亿元级产业集群;做大新兴产业,以推进建设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为主轴,在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等重点领域加力发力;塑造未来产业,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深海空天等领域抢占制高点,让广东制造业基业长青;强化区域产业布局,在更高水平上推动珠三角产业链条向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延伸、与国内国际重点地区的产业协同……坚持制造业当家,增强大抓产业、抓大产业的战略定力,瞄准重点方向,加快从制造业大省向制造业强省转变,广东现代化建设的产业“脊梁”才能更加挺拔。
抓大平台,搭建制造业当家“金梧桐”——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目前,广东以发展工业为主的高新区、经开区、省产业园、综合保税区等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共161个,实现规上工业产值超6万亿元,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立足广东制造业发展基础及未来发展趋势,加快建设一批引领型产业集聚区、支撑型产业园区和万亩千亿大平台;打造符合产业生态要求的2.0、3.0升级版园区;进一步明确园区主导产业,让园区特色更特、优势更优;坚持以亩均论英雄,树立高新高端高效、集聚集群集约的导向……坚持制造业当家,在拓平台、促升级、强特色、重效益等方面综合发力,把高水平平台打造成“金名片”“金梧桐”,才能让制造业当家当得更稳、家大业大。
抓大项目,提升制造业当家“加速度”——
抓项目就是抓发展,谋项目就是谋未来。大项目是拉动经济增长的“火车头”,是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加速器”,抓制造业最终要落到具体项目尤其是大项目上。
持续布局落子,加快滚动谋划一批、储备一批、推进一批百亿元级、百亿美元级的大项目;着力构建大招商工作格局,加强以商引商、以链引商、以侨引商、联合招商;只争朝夕强势推进项目建设,确保尽快开工、尽快投产、尽快达产;主要领导干部带头大抓项目、抓大项目……坚持制造业当家,把大项目作为重中之重抓在手上,以大项目支撑大产业,以大产业带动大发展,才能为广东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注入强劲动力。
抓大企业,撑起制造业当家“顶梁柱”——
企业强,广东制造才能强。目前,广东各类市场主体数量已经超过1600万户,全省市场主体数、企业数、外商投资企业数连续多年稳居全国第一。这是广东经济总量连续33年位居全国第一的微观基础,也是广东成为制造业大省、世界重要制造业基地的根基所在。
巩固壮大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引导企业坚持质量为王,聚焦主业深耕细作,提升全球话语权和竞争力;建立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实施“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市场主体培育计划,推动形成大型企业顶天立地、中型企业承天启地、小型企业铺天盖地的良好生态;引导企业建立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切实把政治优势、市场运行、社会责任结合起来,探索管理运营机制的中国特色……坚持制造业当家,推动更多制造业企业向大而优、大而新、大而强的方向发展,才能进一步筑牢广东制造业发展的坚实根基。
抓大环境,打造制造业当家“强磁场”——
“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地区之间的竞争,短期看资源,中长期看环境。如果没有好环境,再好的机遇也会错过,再多的项目也会丢失。
实施制造业当家“一把手”工程,推动各级党委政府真正重视制造业、真抓实干发展制造业;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弘扬企业家精神,完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让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每年投向制造业的资金、土地、用能、金融等要素要有硬指标……坚持制造业当家,营造“如鸟归林、如鱼得水”的发展环境,才能让更多企业在广东大地上“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厚积制造业当家的信心底气。
春山在望,未来可期。
习近平主席在2023年新年贺词中强调:“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保持良好态势,发挥独特优势,凝聚敢闯敢试、敢为人先、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脚踏实地、笃志前行,坚持制造业当家不动摇,积极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路径,广东一定能够在新征程中展现新气象新作为,奋力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
【总策划】郑广宁
【总统筹】王更辉 王义军 郎国华
【执行】王溪勇 林焕辉 袁佩如
【主笔】袁佩如 丁建庭 苏力
【调研团队】彭琳 昌道励 苏力 吴少敏 丁建庭 王彪 肖文舸 叶洁纯 吴欣宁 陈晓 王良珏 陈颖 刘倩 唐柳雯 宾红霞 李赫 黄叙浩 张子俊 曾美玲 许宁宁 唐亚冰 卞德龙 马立敏
往期调研
从起家到当家,广东制造业到底处于全球什么方位? | 制造业九章
“顶天立地”的企业生态,如何炼就广东制造业的真金本色?|制造业九章
补链、延链、固链、强链,广东制造业如何增强韧性?|制造业九章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