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智”造手机看广东?

南方+

本文收录于专辑#南方读+#

全球超四分之一的智能手机产量来自哪里,你知道吗?

在广东东莞。

华为、酷派、OPPO、vivo、酷比等企业,让东莞手机产业百花齐放。更重要的是,以东莞为中心,一个超级产业集群成形——

前端设计和应用软件开发在广州深圳,整机制造在东莞,相关配套生产在惠州、中山、佛山。

珠三角坐拥完整的手机产业链,一部手机里面95%的零部件,可以在东莞一小时通勤圈内迅速配齐。

手机仅仅是广东制造的“冰山一角”。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形成了完备的工业体系,在列入全国统计的41个工业大类中,广东有40个。由此铸造的强大产业链整合能力,成为广东制造的“核心武器”。

广东产业链为什么强?如今面临哪些新挑战?又是如何突出重围?南方读+和你聊聊。

vivo手机SMT车间,技术人员正在操作贴片机进行手机整机的装配。南方日报记者 孙俊杰 摄

vivo手机SMT车间,技术人员正在操作贴片机进行手机整机的装配。南方日报记者 孙俊杰 摄

起步与发展

广东的产业链竞争力,可追溯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改革开放的浪潮让“三来一补”在广东遍地开花。它为广东带来外来技术和制造经验的熏陶,也让广东的制造业链条不断丰满。

“三来一补”,是“来料加工”、“来件装配”、“来样加工”和“补偿贸易”的简称。就是由外商提供设备、原材料、来样,并负责全部产品的外销,由中国企业提供土地、厂房、劳力,是改革开放初期一种企业贸易形式。

1978年7月,港商张子弥来到东莞虎门,与当时太平服装厂合作创办了太平手袋厂,中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就此诞生。

太平手袋厂当年的生产车间。

太平手袋厂当年的生产车间。

2020年6月24日,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的太平手袋厂陈列馆(无人机照片)。

2020年6月24日,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的太平手袋厂陈列馆(无人机照片)。

大幕掀开,一批港资企业渡过香江到东莞设厂,让东莞迅速从农业小城变为“世界工厂”。

这样的故事同样在深圳上演。

创建伊始,深圳凭借特区政策优惠,借助香港的资金和产业转移,从农业经济走向工业化和贸易化。彼时,“华强北打一个喷嚏,可以让全国电子产品市场感冒。”

到了上世纪90年代,面对产业结构低端、模式单一且能耗大,发展开始变缓,深圳主动求变,此后,高科技企业及配套产业集群在这座城市迅速发展。

如今在深圳南山区,光无人机企业就有100多家,其中就包括全球民用无人机霸主大疆。工信部原装备工业司副司长杨拴昌曾感叹道,“不出深圳南山区,就能够制造出一架完整的无人机”

位于深圳南山区的大疆全球总部“天空之城”今年9月落成使用。 新华社发(田方方摄)

位于深圳南山区的大疆全球总部“天空之城”今年9月落成使用。 新华社发(田方方摄)

目前,广东拥有制造业的全部31个国民经济行业大类,其中15个规模为全国第一。纳入全国规模以上工业统计目录的近600类工业产品,广东生产涉及的产品有510余类,产品覆盖率超八成。

这也是广东制造业转不走的竞争力所在。

近日,广东一家五金制造企业凌丰集团被广泛报道。面对疫情冲击、世界经济衰退等不利因素,它的业绩却逆势翻番。

作为外贸占比超过80%的企业,凌丰集团也想过将工厂转移到劳动力更便宜的东南亚,但迟迟未能下定决心。除了故土难离,还有就是舍不得中国完善的供应链。

近年一直在研究越南制造与中国制造差异的外交学院教授施展认为,庞大的、无可比拟的供应链体系,是广东制造业最大的优势。

凌丰集团生产车间一派忙碌。南方日报记者 张冠军 摄

凌丰集团生产车间一派忙碌。南方日报记者 张冠军 摄

风险与挑战

尽管过往成绩斐然,但风险同样不容忽视。

近几年,受多重因素影响,保持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遇到很大挑战。

从外部看,世界各国正在对制造业进行新一轮激烈争夺。

一方面,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近年来力图重振本国制造业,各种手段频出,促使本国企业加大对本国投资。

另一方面,以越南、印度为代表的东南亚、南亚国家凭借劳动力低成本优势以及优惠的引资政策,导致部分外资企业将工厂从中国转向越南、印度等国家。

我国制造业可谓“前有堵截、后有追兵”。

6月27日,深圳前海大铲湾码头迎来升级后的亚洲快线BTS的首航。南方日报记者 鲁力 摄

6月27日,深圳前海大铲湾码头迎来升级后的亚洲快线BTS的首航。南方日报记者 鲁力 摄

再从内部看,当前我国产业链仍存在一些突出薄弱环节,“卡脖子”风险犹存。

这个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找准关键核心技术和零部件薄弱环节,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攻关。”

拿广东汽车制造举个例子。

众所周知,产业链庞大、采购比重高是现代制造业的一个特点。汽车产业更是如此:一辆普通汽车的零部件超过2万,豪华汽车则超过3万,备货压力巨大。

广州整车生产有优势,但车企所需的芯片、涡轮增压器、空调压缩机等关键零部件则大多采购自长三角,甚至国外。

任何一个环节停摆,整车企业都有可能受到影响。

今年一季度,全国疫情多点散发,导致多家零部件供应商停工停产、销售门店暂停营业,给广汽等车企的生产经营带来了极大挑战,全行业工业总产值增速出现大幅回落。

“断供”背后固然有外部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然而国产关键技术的缺失,是中国企业的痛点所在。

广汽传祺广州工厂第二生产线焊装车间,数十台高精度焊接机器人对车身进行焊接。 南方日报记者 肖雄 摄

广汽传祺广州工厂第二生产线焊装车间,数十台高精度焊接机器人对车身进行焊接。 南方日报记者 肖雄 摄

攻坚与突围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机遇与风险同在。

广东制造正围绕产业链发起一场全新的进击。

广东企业以创新为引领,针对高端芯片、集成电路等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问题进行技术攻坚,并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

比亚迪多款自研汽车芯片及模块通过车规级认证,智能驾驶芯片有望年底流片;美的研发的MCU控制芯片于2021年开始量产;格兰仕与SiFive最近联合开发了国产开源芯片“BF-细滘”“NB-狮山”,实现了电器主控及物联连接功能的国产芯片替代……

4月1日,深圳市深汕小漠国际物流港汽车滚装船首航启动。336辆比亚迪新能源唐汽车准备运往上海,发往国外市场。南方日报记者 朱洪波 陶清清 摄

4月1日,深圳市深汕小漠国际物流港汽车滚装船首航启动。336辆比亚迪新能源唐汽车准备运往上海,发往国外市场。南方日报记者 朱洪波 陶清清 摄

与此同时,“另一只手”也在有力支撑。

广东正以“链长+链主制”为引导,省长亲自担任“总链长”,10位省领导定向联系负责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所有工作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

在破解“缺芯少核”等关键核心技术问题上,广东大力实施“广东强芯”工程,强力支撑集成电路产业发展。

政企齐发力,成绩有目共睹。

去年,广东推动成立投资规模均超百亿元的湾区半导体等三大产业集团,设立总规模达千亿级的六大投资基金,支持广州、深圳、珠海等打造集成电路产业发展集聚区。

今年以来,广东第一条大规模车规级碳化硅芯片制造产线、广州粤芯半导体三期项目、华润微电子深圳12英寸集成电路生产线项目顺利开工。

广州粤芯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的12英寸集成电路模拟特色工艺生产线。南方日报记者 金镝 摄

广州粤芯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的12英寸集成电路模拟特色工艺生产线。南方日报记者 金镝 摄

不仅如此,面对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考题,新的解题思路开始涌现。

华为就是其中的先行者。

在今年的华为全球分析师大会上,华为云全球Marketing与销售服务总裁石冀琳面向世界,发出全球化宣言:“华为云没有出海战略,只有全球布局战略。从第一天开始定义时,做全球云是我们从始至终非常明确的战略定位。”随后,华为云宣布将在印尼、爱尔兰开服,其超过15项服务更将首次面向全球落地。

11月14日,位于安哥拉首都罗安达的华为安哥拉科技园区揭幕,到访嘉宾拍摄华为手机产品。新华社记者 吕诚成 摄

11月14日,位于安哥拉首都罗安达的华为安哥拉科技园区揭幕,到访嘉宾拍摄华为手机产品。新华社记者 吕诚成 摄

华为自成立以来,其设备已销售给了全球170多个国家,创始人任正非认为,国际化是以中国为中心,指的是中国人往外走;而全球化是以世界为中心,利用全球的优势资源为全球市场服务。   

如今,向全球化要安全感,正在被更多的广东企业实践。

世界潮流浩浩汤汤。

在改革中奋进的广东,一向不惧难题。

部分资料来源:

新华社:探访中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陈列馆

澎湃新闻:深圳:“工业第一城”如何腾笼换鸟

新华每日电讯:“没有夕阳产业,只有夕阳车间”, 一家外贸企业的“逆势增长”密码


延伸阅读

珠三角+粤东西北,一场关于制造业的“双向奔赴”

从“起家”到“当家”,广东怎么“造”?

从“压舱石”到“顶梁柱”,广东制造业如何“聚力”?

制造业当家,广东企业如何“顶天立地”?

如何突破发展的“天花板”?广东制造业这样做

【记者】吴欣宁 许宁宁

【整合】陈明诗

编辑 陈明诗
校对 叶剑华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