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区开新局|翠亨新区发力提升软硬环境,让更多“候鸟”变“留鸟”

南方+ 记者

1

【编者按】

作为深中通道登陆中山的桥头堡、中山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主阵地,翠亨新区的规划建设备受关注。

城市发展,基建先行。11月9日,翠亨新区召开 “转作风”大讨论动员部署会,传达学习中山市委近期有关工作要求,会议要求全区党员干部要聚焦主责主业,以作风根本转变推进工作深入落实,扎实抓好城市建设管理和社会经济发展等重点工作。今年以来,翠亨新区东片区马鞍岛在道路交通、地下管廊、城市运营管理等城市基建领域持续发力,新区城市建设和管理全面提速换挡。为全面反映新区建设新面貌、新进展,南方+中山频道推出“新区开新局”栏目,敬请关注。


立冬刚过,中山还留有秋日的凉爽。坐上轮渡,荡开一片水波,记者走进中山翠亨国家湿地公园(下称“湿地公园”)。大片的红树林在风中舒展成绿色的波浪,岸边狼尾草迎风飘摇,一群白鹭在水面上轻轻掠过,荡起了金色的波光。

中山翠亨国家湿地公园位于翠亨新区横门西水道西侧,是目前中山市内唯一的国家级湿地公园。这里是中山的“小鸟天堂”,是孩童们的科普基地,共有113种鸟类在此栖息繁衍。

中山翠亨国家湿地公园。

中山翠亨国家湿地公园。

群鸟聚居的背后,是湿地公园的华丽蝶变过程。4年前,湿地公园还是一片粗放管理的农场,鸟儿种类只有现在的一半。4年来,翠亨新区作为湿地公园的建设运营主体,一步一个脚印,通过建设湿地公园,设置浅滩、岛屿和水稻田,鸟类群体逐渐壮大,一些候鸟也渐渐变成留鸟。

“要留住候鸟,首先要提供一个稳定舒适的栖息环境。”中山翠亨国家湿地公园管理人员凌仲铭说出了湿地公园的成功之道,也仿佛道出了翠亨新区高标准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真谛——“筑巢引凤”,以环境留人。

中山翠亨国家湿地公园栖息的鸟类。 翠亨新区供图

中山翠亨国家湿地公园栖息的鸟类。 翠亨新区供图

对城市发展而言,活力比黄金还重要,活力的背后是人气。有人曾将企业和人才与城市环境的关系比作候鸟与气候的关系,用“候鸟效应”来解释:哪里的气候适宜候鸟生存,候鸟就会迁徙到哪里。对于当下的翠亨新区而言,重中之重就是要营造良好的宜居宜业环境,吸引更多“候鸟”来到这里,并将他们留下来,变为“留鸟”。

湿地公园是翠亨新区起步区环境建设的重要一环,也是其中的“点睛之笔”。经过4年建设运营“长跑”,湿地公园终成翠亨新区乃至大湾区的一张名片。从建设湿地公园一举,我们可窥见翠亨新区对城市环境建设的决心和韧性。

中山翠亨国家湿地公园。 

中山翠亨国家湿地公园。 

“加快推进翠亨新区高标准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已连续多年被写进中山市政府工作报告。从建设湿地公园,到建设“三纵三横”路网、地下综合管廊、智慧城市指挥系统等城市环境硬件,翠亨新区正在城市软硬环境打造上持续发力。

蜿蜒在伶仃洋上的深中通道几乎每天都传来新进展,这也是向翠亨新区加快建设发出的前行提醒。如今,翠亨新区被赋予中山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主阵地的角色,以及建设国际化现代化创新型城市新中心的任务,这对新区城市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新区建设既要快,更要优。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雷海泉  见习记者 苏芷妍

【摄影】叶志文(除署名外)

【通讯员】狄小勇

相关阅读:

新区开新局|最强大脑已上线!数据赋能翠亨新区智慧城市建设

新区开新局|地上地下、陆上水上,翠亨新区城市建设火力全开

新区开新局|“三纵三横”+“一环”,翠亨新区“外联内畅”交通加速成网

编辑 李姗恒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