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私意识增强,如何实现数据挖掘和服务效率平衡|数据新价值⑨

南方产业智库
+ 订阅

今年6月疫情期间,微众银行区块链首席架构师张开翔从广州返回深圳,多年前居住所在区派出所来电问询,实际上,张开翔只是将户籍登记于此,并不居住。

“如果数字化程度较高,社会管理也可以随着主体的变动而动态调整。”张开翔说,尽管个人资料已经电子化,但很多个人信息并没有随之“数字化”,数字化意味着数据在广袤的网络中快速流动,管理的精细化和瞬息万变的现代节奏需要更加匹配。

什么样的数据可以被搜集,哪些涉及隐私的数据又应该得到保护?张开翔认为,如果管理部门及时得到并更新相关资料,可以为个人带来更便利的服务。通过对公共信息的利用,可以为个人、社会谋更多的福利。但前提是,这一切必须在知情且授权同意的基础上操作。

1

数据权益的流通催生数据保护新模式

过去,不少App采用“知情-同意”这种隐含的财产规则方式来保护隐私,看似保护了用户的隐私,但实际上用户也不了解数据的去处和用途。而不规范使用数据的企业声称,“用户点了‘同意’的”。

而随着《数据安全法》的实施,隐私保护已不是“同意”就可以的,获得大量数据的企业,必须要履行数据保护的义务。

“意味着数据不再只是资产和收益,同时也伴随着风险和安全义务。”张开翔说。

通讯员/受访者   供图

与此同时,数据权也发生了变化。在产权社会,所有权必须归属于一个人,而数字经济时代,则代表的是数据权益的流动,从所有权到使用权的转变。然而,过去在使用过程中很难被追踪,而现在则可以明确所有者与整个链条中的参与者,大家一起根据参与角色获得权益和服务回馈,这在既往可能难以实操,而随着技术进化,越来越变得更加可行。

“比如说艺术品的版权,艺术品,之前的模式是,卖了就是一锤子买卖,而未来可能变成一个数字权益,并不断流转,著作权和所有权可能都没有变,但使用过程中,有望催生新的模式。”张开翔说。

1

精细化服务与数据保护如何平衡?

很多消费者都有这样的困扰:进餐厅扫码点餐,往往就要被授权获取手机号、位置等个人信息。

这些消费痕迹就成了餐厅的数据。数据即资产,发优惠券、搞营销活动,顾客就会收到餐厅的各种推送。

一方面,机构大量搜集数据,另一方面,用户担心数据隐私保护。

张开翔举例说,在听歌服务中,App希望提供更加精细化的个性化服务,也需要收集一些数据,那么,对类似业务可以设置相关治理规范,明确哪些数据收集和使用行为是不合适的,哪些则可以提高个人福利的,以此推动商业智能走向更加良性,“其实用户是希望获得更精细化服务的,用户和商家双赢应该是一种良好愿景”。

1

坚持数据安全的“最小必要”原则

如何平衡发展数字经济与保护个人信息、数据开发利用与数据安全之间的关系,同样是立法的难点。《深圳经济特区数据条例》就明确“最小必要”原则。

现实是,大量的商家或平台并不遵守“最小原则”,热衷于搜集各种数据。

张开翔表示,随着《数据安全法》的实施,类似“点餐扫码”搜集数据,今后餐饮店也要衡量,还要不要收集这些个人数据,因为掌握的数据越多,担负的责任就越多。

张开翔认为,过去系统没有做到的,现在也都要改造,即便过去搜集了很多用户的信息,但并不能保证是否经过用户的同意。这对商家和平台来说,将面临从用户终端App到后台运营体系的更新。

“再比如说,我和一款App打交道,产生了很多数据,这些数据我作为用户也要能拿到,甚至还能把这些数据转移到其他地方去,App不能独自拥有我的数据。”张开翔说。

在成本与安全之间,企业会如何抉择?张开翔认为,对企业来说,制定严密的安全与隐私保护措施,其运营会顺滑很多,而如果到处都是千疮百孔的漏洞,那就会成为企业的成本,甚至会被用户用脚投票抛弃,被更先进更规范的商业模式颠覆掉。长期来看,尊重用户需求、提供优质产品,会给企业带来足够的品牌效应和美誉度。

内容链接

半年数据交易额近2亿元,这是如何做到的?|数据新价值⑧

打破平台数据“自然垄断”,技术做了什么?|数据新价值⑦

数据不出库也能“画像”,银行如何识别“高危客户”?|数据新价值⑥

不掌握数据,这家企业怎么打破流通壁垒|数据新价值⑤

原始数据不出库,隐私计算如何打破“数据孤岛”|数据新价值④

后台不互联,健康码如何实现跨境互认|数据新价值③

数据合规推高企业成本?应用与安全之间还差这个原则|数据新价值②

“数据新价值”系列调研报道①《数据安全法》今起实施,安全大考如何作答

【策划】陈韩晖

【统筹】程鹏 赵兵辉

【记者】郜小平

【出品】南方产业智库

编辑 马华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