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校长骆少明:农工特色驱动,助力乡村振兴

广东教育头条
+ 订阅

广东省教育厅、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联合推出“走在前列 高校支撑”全媒体报道,展示高校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支撑广东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的新做法新目标。

这是系列报道的第二十一篇: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点击蓝字查看此前报道: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暨南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汕头大学广州大学广东金融学院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广东药科大学广州医科大学东莞理工学院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广州航海学院广东财经大学五邑大学


近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达增列硕博学位授权点的通知,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下称仲恺)新增农业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作物学、园艺学、畜牧学等5个硕士点和2个专业硕士点,办学综合实力和学生培养层次更上一层楼。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立足广东,面向基层,服务“三农”,已经发展成为一所闻名岭南的农工特色高校。近日,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校长骆少明接受南方日报采访时表示,学校抓住进入“冲补强”提升计划的机遇,努力建成特色鲜明高水平农工大学,在人才引育、科研攻关、社会服务等方面着力培养内生动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在南粤大地落地生根。

科技驱动:

打造“农工结合”科技创新团队

今年三月,由仲恺农业工程学院自主研发的六轴六旋翼农用无人机,在广州从化华龙果菜保鲜有限公司的荔枝园里进行作业,和人工作业相比,授粉效率大大提高,实现了今年荔枝的大丰收。

这款农用无人机身上都是“黑科技”。仲恺自动化学院副院长唐宇介绍,由学校机电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和计算机学院9位骨干教师组成了精准农业智能装备科技创新团队,针对华南地区多丘陵山地的特点,研制了适合信息获取、农药喷施、变量施肥等作业的多旋翼、直升机等两类3种农用无人机。目前,该科研成果已获中国、德国和澳大利亚等国的授权专利35件。

精准农业智能装备科技创新团队是仲恺创新体制机制,重点打造“农工结合”科技创新团队,输出支撑农业创新成果的典型案例。学校一改此前“散兵游勇”“单打独斗”的科研状态,成立了14个科技创新团队,根据各个团队科研方向的实际需求,跨学科、专业配置科研人员,学校对团队给予政策、经费和场地支持,取得显著成效。

在政策指挥棒的指引下,仲恺科研成果取得突破性进展。2017年学校科研经费首次突破亿元,在省内同类高校中走在前列。在不久的将来,仲恺将借助科技创新的优势,与地方资源相结合,在清远、汕尾、云浮等地建立若干个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的产学研基地,辐射带动粤东西北现代农业科技发展。

社会服务驱动:

科研成果转化到南粤大地上

每年一到六七月份鹰嘴桃采摘的时节,仲恺教授柳建良总是会来到河源市连平县上坪镇,和果农们聊收成、谈心得。多年前,他的“鹰嘴桃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在粤东西北地区十几个县市示范推广,辐射6万多亩果园。在柳建良的带动下,上坪镇成为广东省技术创新专业镇,连平鹰嘴桃一举成名,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广东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也提出,深化农村改革,着力研究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宋垚臻表示,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坚决贯彻党中央和广东省委要求,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把科研成果转化在广东大地上。

柳建良是把仲恺“注重实践、扶助农工”的校训发扬光大的缩影。最近,他还帮助果农打造“三月赏花、七月品果”的休闲农业模式。多年来,仲恺把传统的“送技下乡”延伸为“送智下乡”,教授们从讲坛来到田里,挽起裤腿手把手帮助农民解决生产技能问题,进一步助力农村打通一二三产业,实现全链条融合发展。

仲恺还突出高校智库的优势,为政府决策发挥“智囊团”作用。学校与省地方志办合作共建岭南地方文化研究中心,培养地方文化研究力量,承担并出色完成《广东省精准扶贫村情集成》32册的编撰工作。学校在河源、汕头、中山、清远等地,针对美丽乡村连片示范区、新农村环境整治、休闲农业、生态农业等方面开展美丽乡村、生态宜居建设规划,促进乡村人居环境改善,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在广东落地开花。

人才驱动:

面向基层培养“一懂两爱”人才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面对国家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机遇,地方农业院校应该有何作为?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校长骆少明表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院校应该在提供人才支撑、科技支撑、农村治理支撑方面发挥主力军的作用。

近年来,仲恺持续深化教学改革,通过在校内开设农业通识课程、增加农村社会实践学分,学生熟悉基层、热爱基层,每年都有80%以上的毕业生选择扎根基层工作,成为加快乡村振兴战略在我省推进、持续实施振兴粤东西北战略的重要力量。

2017年经农业部批准,仲恺成为首批“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是广东省唯一入选的本科院校。同年12月,省农业厅与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共同举办的百佳农民培训班开班。省农业厅巡视员程萍认为,通过广东百佳新型职业农民的示范效应,营造全社会关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良好氛围,激励更多的优秀人才投身到农村创业兴业,不断壮大我省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服务“头雁”工程,形成带动效益。一年多来,仲恺面向我省40多个区县组织农民进大学培训,累计有8000多名农民圆了“大学梦”。仲恺还专门成立了“乡村振兴培训学院”,致力为广东省培育“一懂两爱”人才。

在仲恺的帮扶带动下,此前技术水平薄弱,组织涣散的和平县水果研究所,一下子走出了两名全国人大代表和一名全国劳动模范。其中,和平县水果研究所所长刘忠平和猕猴桃种植大户罗红英当选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水果研究所副所长黄春源当选全国劳动模范,在当地起到了先锋表率作用。

专访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校长骆少明:

培养扎根南粤基层的专门人才

走进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校长骆少明的办公室,墙上挂着一幅白云校区的规划图,他笑着说:“我就天天盯着它琢磨,盼望二期建设早日完成。”

骆少明担任校长6年来,学校喜讯频传:扩建白云校区、迎来90周年校庆、获得新增硕士学位授权点……接下来,仲恺如何突出农工学科优势,迎接新一轮大发展?近日,骆少明接受南方日报记者的专访。

南方日报:在此前一轮的发展中,学校建设取得了什么亮眼的成果?

骆少明: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是一所拥有91年悠久办学历史的农科大学,现在已经建设成为一所以农工学科为优势、农工理经管文艺法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学校成立高规格的董事会,迄今连续四届董事长由时任广东省省长担任。

近年来,学校的综合办学实力稳步提升。白云校区建设取得突破,办学空间不断拓展。新增4个省级重点学科、珠江学者设岗学科5个,新增4个门类的5个硕士点。科研经费2017年突破亿元,比五年前翻两番……学校在年均科研经费总量、硕士学位授权点、重点学科、科研平台、科研成果等方面,均位居省内同类高校前列。

南方日报:“新工科”越来越热门,农科专业如何赶上新发展趋势?未来,仲恺如何凝练特色,迎接新一轮发展?

骆少明:时下,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科技层出不穷,传统工科模式需要更新换代。现代农业一改传统种植业养殖业的面貌,发生了很大转变。“新工科”发展对农业科学有很大影响。仲恺先行先试,打出“组合拳”,组建跨学科科技创新团队,打造农工结合的科技创新组团, 针对现代农业亟需的领域做重点科研攻关。

接下来,学校将抓住进入省教育厅“冲补强”提升计划“强特色”高校行列的大好机遇,以更名大学和申报博士授权单位两大目标为抓手,争取部分学科进入广东省高水平学科建设行列,学校综合实力进入国内同类院校先进行列,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

南方日报:仲恺以“扶助农工、注重实践”为校训,学生有什么特点?学校如何引导人才培养方向?

骆少明:学校首任校长何香凝先生创办学校初期就提出“不骛高深学理,而注重实验。”学校始终弘扬廖仲恺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秉承何香凝先生的办学思想,将“注重实践,培养有真实学识的人才”作为办学理念。

仲恺培养的学生体现一个“实”字:现实、踏实、朴实、求实,他们遍布南粤大地,扎根基层单位。作为一所地方农业高校,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坚持立德树人,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专门人才。同时,拓宽渠道培育新型农民,让农民由身份向职业转变,让农民真正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

数读仲恺

拥有广东省重点学科4个、“珠江学者”设岗学科8个9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35个二级硕士授权点、5个专业硕士授权点。

拥有1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4个广州市重点实验室。省教育厅高校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科技厅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1个,农业厅现代农业产业技术研究中心10个

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广东省科技奖26项,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奖17项

近年来,先后承担各级各类科研课题1292项,年均科研经费亿元,2017年科研立项294项,科研经费突破亿元大关,在省内同类高校中位居第一

【记者】杜玮淦

【通讯员】曾献尼 龚慧枫 郭小娜

【摄影/视频】董天健

编辑 李卓
加载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