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广州中医药大学校长王省良:奋力冲一流,争办世界最好的中医药大学

广东教育头条
+ 订阅

广东省教育厅、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联合推出“走在前列 高校支撑”全媒体报道,展示高校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支撑广东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的新做法新目标。

这是系列报道的第六篇:广州中医药大学。(点击蓝字查看此前报道: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暨南大学南方医科大学


入选教育部“双一流”(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学科建设名单,第二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又成为广东高水平医院建设“登峰计划”首批重点建设单位;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2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近来,广州中医药大学可谓喜事连连。

校友广场与博物馆。

作为新中国最早创办的4所中医药高等学府之一,她已走过甲子历程。2015年来,在广东“双高”大学建设项目支持下,学校发展取得新突破。

头顶国医大师“摇篮”的光环,手捧中国中医药瑰宝,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该校如何在新一轮“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的工作中“秀”出风采?

广州中医药大学校长王省良说,学校将不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科研、团队和平台建设,奋力向实现建成世界最好的中医药大学的目标迈进。

“双一流”大学培育高水平医院

前不久,好消息传来。在我省启动的高水平医院建设“登峰计划”中,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入选首批5家“登峰单位”名单。未来三年,该院将获得省财政3亿元的支持,用于学科建设、人才引进和教学科研平台建设。

众所周知,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是全国中医院的“龙头”,年服务患者量连续20年全国第一。入选“登峰计划”,意味着该院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也是广州中医药大学在“双高”大学建设进程中步入发展“快车道”的有力证明。

2015年,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和中药学3个主体学科经过广东省严格的择优遴选程序脱颖而出,成为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经过三年建设,学校取得不少成绩。“2017年9月,我校中医学学科被教育部列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继临床医学2016年7月进入ESI全球前1%后,2018年1月药理学与毒理学也进入ESI全球前1%;SCI论文数量和质量不断突破,平台建设不断完善……”王省良如数家珍。

作为医科类高校,围绕社会服务和群众卫生健康需求,广州中医药大学的附属医院不断发展壮大——第一、二、三附属医院年门诊量近1200万人次,第一附属医院启动“创新强院工程”;第二附属医院从2013-2016年连续4年名列“中国中医医院•竞争力100强”榜首;第三附属医院通过中医骨伤三级甲等中医院的专家现场评审,新院区正式营业……她们,为引领中医临床服务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升,促进大健康产业升级发展,推动现代中药产业创新发展作出了贡献。

全球化人才支撑国际化平台

如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号角已经吹响。广州中医药大学如何把握历史机遇有所作为?

王省良透露,广州中医药大学已与澳门科技大学着手共建粤港澳中医药防治肿瘤转化医学研究联合实验室并获教育部批准。该实验室将以肿瘤的中医药防治为重点,紧密结合临床,开展转化医学研究。

广东中医药博物馆。

“我们将联合国内外专家教授以及科研究机构,以中医临床肿瘤为先,以中药学为纽带,把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和药物研究融于一体,共同开展前沿性和应用性的中医药防治肿瘤研究转化医学研究,力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王省良说。

这些年,像这样的平台在广州中医药大学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国际中医药转化医学研究所、华南针灸研究中心、创新中药研发公共服务平台……汇聚人才等资源,助力高校加快发展。

笔者留意到,其中不少平台融入了国际化元素。如最新成立的中药国际转化平台便携手美国六所大学以及香港、澳门的几所大学建成,以期通过建设大团队形成合力,进行中医药治疗肿瘤等领域的研究。

国际化平台需要天下英才的支撑。王省良说,近年学校深入贯彻人才强校战略,全力引进海内外优秀人才,人才整体素质显著提升。

陈永君博士是该校全职引进的首位海外留学人员。一来到就协助筹建华南针灸研究中心,力争打造成华南地区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针灸-神经交叉学科研究平台。

2016年,陈永君入选珠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在这里,我感受到良好的氛围,这给了我强大的动力,使我业务能力和政治素养得到快速提升。”如今,陈永君已受聘担任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副院长、华南针灸研究中心副主任,对未来的工作充满干劲。

王省良说,该校迄今全职引进各层次杏林学者60余人、兼职引进杏林讲座教授和客座教授近100人,为高校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撑。

广中医人成科摩罗“驱魔人”

非洲科摩罗被称为“月亮之国”。这里曾遭疟疾肆虐。是来自中国广东的抗疟团队,在科研一线与疟疾死磕,在中医理论启发下,运用全新的抗疟策略帮助科摩罗迅速驱逐了疟疾这个“魔鬼”。

当地人至今常说起中国专家。他们正是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李国桥、宋健平和他们的团队成员。

这些年,广中医人前赴后继,踏上抗击疟疾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在商务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外交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广东省政府的支持下, 青蒿素复方快速清除疟疾项目先后于2007年、2012年和2013年在科摩罗所属的莫埃利岛(3.7万人)、昂儒昂岛(32万人)和大科摩罗岛(40万人)实施,有超过220万人次参与。

2014年,科摩罗实现疟疾零死亡,疟疾发病减少为2142例,比2006年项目实施之前下降98%。李国桥、宋健平等也因此被授予该国“总统奖章”。

这得益于广州中医药大学“大后方”强大产学研链条的有力支撑。该校与广东新南方集团成功研制出的第四代青蒿素复方-青蒿素哌喹片(中文名:粤特快®,英文名:Artequick®),具有高效、速效、低副作用、性能稳定、原料成本低、服药次数少(24小时2次服药)、保质期长、易推广、适用贫穷地区等优点。如今,粤特快®现已在22个疟疾流行国家上市销售,帮助这些国家的百姓摆脱疟疾的困扰。

粤特快®在国际上的推广应用,是该校科技成果成功转化的代表性案例。如今,该校科技开发与产学研合作工作稳步发展,承担横向项目130项,金额2300万元。

访谈

广州中医药大学校长王省良:

引当打之年贤才,予学校发展后劲

新起点,新作为。在新一轮的发展中,广州中医药大学有何计划与思路?学校如何善用人才资源,发挥传统学科特色,更好地创新发展?广州中医药大学校长王省良说,奔着“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目标,学校更看重人才的后劲,“大学的发展不可一蹴而就,积淀更重要”。

南方日报:在新一轮“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工作计划中,广州中医药的计划和蓝图是怎样的?

王省良:针对一流学科建设的要求,我们初步形成了《一流学科建设行动方案(2018—2020年)》等。我们提出要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传承创新优秀文化、着力推进成果转化。也提出了五大改革任务,包括加强和改进党对高校的领导、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实现关键环节突破、构建社会参与机制、推进国际交流合作。

我们的近期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以中医学为龙头的中医药重点学科群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整体办学实力大幅度提高,体现办学水平的可比性指标达到国内一流大学相当标准。中期发展目标是,到2030年基本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中医药大学,并向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迈进,为“健康中国2030”建设作出重要贡献。远期发展目标是,到本世纪中叶中医药优势重点学科综合实力及国际影响力进一步增强,进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学校办学综合实力进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行列。

南方日报:人才对高校发展而言至关重要。广州中医药大学的人才引进思路是怎样的?

王省良:近年我们引进了五六十位年轻专家。我们瞄准了在海外有五六年到上十年经验的年轻有为的人才,邀请他们到学校参与学科和师资队伍建设。

南方日报:您特别强调了“年轻有为”。

王省良:是的。他们都是当打之年的青年才俊。学校支持他们,在五年或十年便会看到成果,为学校发展提供强大后劲和新动力。如果为了短期效益,或许挖几个“杰青”凑数就可以了,但这没有意义。大学的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而要有积淀。

南方日报:我们留意到这些年学校很注重对外交流合作。这是出于什么考虑?

王省良:中医药要走向世界一定要加强对外交流合作。近年来我们每年都送老师出去,他们的视野更开阔,师资队伍结构也进一步改善。

南方日报:可是有人会提出疑问,学中医的人出国做什么?

王省良:学理念!我们要把全世界最先进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的理念都带回来,提高我们的办学水平。我们对外交流并非盲目,主要以美国、澳洲为主。我们还在跟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学院筹划在深圳办广州中医药大学皇家墨尔本理工深圳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目前正在等教育部批复。深圳计划投入20亿元建设该校区。我们计划招收3000名学生,本科、研究生各1500人,打造一个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创新的研究型学院。

中药墙。

南方日报:中医药是传统学科,可谓“老树”。在创新驱动的大背景下,老树如何发新芽?

王省良:传统学科不意味着不能创新。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成果也是在传统医学影响下运用现代科学做出来的。我们既要传承也不能忘了创新。中医药首先要把它“传下来”,同时你也要懂现代医学、科学的方法。如今,中医药创新更多体现在中药上。如,我们小时候难以下咽的中药汤药,如今已被加工成颗粒、微丸,制成膏方,方便大家服用,这就是创新。

数读广中医

中医学是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进入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是拥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的两所中医药高校之一,也是拥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的唯一一所省属高校。拥有一级学科广东省重点学科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25个。有国医大师3名。近5年来,学生参加全国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始终名列全国中医药院校前茅。学校现有二级学院16个,本科专业2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个、硕士点47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个、博士点19个是全国唯一连续两届获得中医学全国优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高校

【记者】曹斯 朱晓枫

【摄影/视频】张梓望

【通讯员】肖建喜

【校对】冯志坚

编辑 姚昱旸
加载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