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校长徐建华:深度匹配中山产业

广东教育头条
+ 订阅

广东省教育厅、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联合推出“走在前列 高校支撑”全媒体报道,展示高校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支撑广东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的新做法新目标。

这是系列报道的第十七篇: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点击蓝字查看此前报道: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暨南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汕头大学广州大学广东金融学院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广东药科大学广州医科大学东莞理工学院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近日,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下称“中山学院”)在骊歌声声中送走了4600余名毕业生。今年,中山学院毕业生就业率近94%,有四成进入中山市和珠三角地区的重点行业。

在孙文故里、莲峰山上,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被中山人亲切地称为“我们自己的大学”。近年来,学校每年近半数毕业生留在中山工作,成为服务中山市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独特力量。

近年来,中山学院大事不断,被遴选为省内同类院校中唯一一所“省市共建本科高校”建设单位,进入“冲补强”提升计划,获得省级财政支持……近日,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校长徐建华接受南方日报采访时表示,学校将抓住新的发展机遇,推动省市校形成合力,进一步凝练特色,努力建成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助力广东区域产业升级发展。

搭建政校企科研转化平台

近日,笔者走进位于中山市石岐区科技创新谷的中山市产业技术研究院(下称“产研院”),中山学院副教授于效宇正在调试射频功率放大器测试系统。目前,这套系统已经实现产业化,主要面向电信研发项目开始接单测试。

“产研院真正让我走出校园,和中山市的产业同频共振。”于效宇笑着说。进驻产研院以来,他带领科研团队主动对接地方产业、输出技术服务,支持美的、OPPO等龙头企业进行技术改进,承担多项国家、省级课题,2次荣获中山市科技进步奖。

2016年以来,中山学院主动面向区域特色产业和市场需求,聚焦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技术创新。2015 年12 月,在政府推动下,以学校主导打造的中山市产业技术研究院正式落户科创谷,形成政校企深度融合的产学研转化平台。

目前,和于效宇一样,中山学院有多个教师团队入驻产研院,其中三个教师团队携科研成果、专利等在产研院注册了公司。截至目前,产研院已与70 多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引入企业科研项目40 多项,为合作企业带来近亿元的新增产值。

学科专业设置深度匹配地方产业

“中小型企业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缺人才,和中山学院的合作感觉是找对了路子。”广东华快光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梁崇智边说边竖起了大拇指。2017年9月,中山学院青年教师李志莉和潘新建来到企业参与项目开发,成功研制出的“飞秒激光器”已处于国内光源设备行业内的领先水平,预计实现产值超亿元。

这是学校推进校企合作,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缩影。近年来,中山学院共组建31 支为中山经济社会提供有效服务的学术团队,和一支由53 位教师组成的省市科技特派员队伍,直接进驻各镇区、企业,解决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以技术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为何能有这样的服务能力? 2002年以前,学校的学科专业布局以文科为主,与中山市制造业匹配度并不高。此后,学校聚焦人才培养质量能力、自主创新和服务地方能力的“双提升”,经过多年努力,计算机应用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工商管理、材料科学与工程等4个学科进入省级重点学科,数量位于省内同类院校前列。中山学院教务处处长陈泉介绍:“目前,中山学院形成了以电子类专业为核心,工、管为主干,其他各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建设模式,深度匹配中山市的经济社会发展。”

通过搭建高端科研平台,中山学院服务地方产业发展能力更上一层楼。2012年3月,学校与母体高校电子科技大学合作,共建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山分室。目前,实验室已获得中山市980万经费支持,将在薄膜器材照明技术、LED和OLED 等照明显示光源及其产业化技术等领域开展研发,有力地支撑中山市半导体照明产业。

打通应用型人才培养“最后一公里”

企业搬到学校里办公,在中山学院并不是新鲜事。在中山学院电子信息学院的“先锋创想园”里,10多个入驻企业为学校提供近200个实习岗位,学生可以零距离和企业管理人员和工程师“合署办公”。

“这是打通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最后一公里’的有益尝试,培养的人才可以无缝对接企业需求。”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副校长邓春健介绍。

近五年来,中山学院重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投入了5000 万元进行实验室建设,建设了4 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 个省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保障每个专业至少有3 个以上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学校提高了学生实践教学学时学分比例,理工类不低于总学分的32%,文科类不低于总学分的21%。2015 年中山学院入选首批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擦亮“创新创业”教育的特色招牌,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水平不断提高。

学生培养层次,检验着一所理工科高校对地方产业的智力输出水平。中山学院在独立学院中先行先试,探索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自2012 年起,该校与母体高校电子科技大学开展联合培养研究生。截至去年已累计招收研究生129 名,三届共55 名研究生已顺利毕业。同时,学校也是广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已有来自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高校的研究生参与交流培养。

访谈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校长徐建华:

学生要以学为主,不鼓励学生抛弃学业去创业

南方日报:在“冲补强”提升计划入选高校中,中山学院的办学体制最为特殊。请问学校的发展有什么定位和特色?

徐建华:是的。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至今已有32年的办学历史。前身为1986年成立的中山大学孙文学院。1995年,学校更名为中山学院,实行省市共管、以市为主的管理体制。2002年至今,是中山市人民政府与电子科技大学合作举办的独立学院。举办方为中山市人民政府,合作方为电子科技大学。

独立学院的办学体制既是机遇更是挑战,借“省市共建本科高校”和“冲补强”提升计划的东风,学校进一步明确了以省级重点建设学科为基础,以理工类学科为重点,人文管理类学科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的学科发展思路,努力促进学校办学实力和水平进一步提升。

南方日报:学校扎根中山市办学,在对地方产业转型和升级的支持方面,有什么新模式和新探索?

徐建华:在理工科高校中,产学研融合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也始终贯彻在中山学院的办学理念和实践中。中山市布局的主要产业是处于转型期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企业中有很多问题都是“硬骨头”。以前企业与高校的产学研合作一般都是委托性质,企业交给学校一个项目,由学校老师单方面开发,可能与企业所需产生一定的差距,企业认为学校的技术不能满足其需求,导致合作难于长久持续。

为了把高校科研和企业需求的脱节弥补起来,中山学院通过平台搭建,试水校企合作开发项目,由以前的委托开发变成合作开发。工程师、企业管理人员直接到学校里办公,同时也给学生很好的实习机会。在人文社科方面,学校通过建设实体智库,为地方党政部门和企业提供咨询服务,为地方决策贡献智力支持。如中山市经济研究院每年都承担政府及各部门的研究项目,建议的内容被中山市人民政府写入“十三五”规划中。

南方日报:目前,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地方理工科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您对高校人才培养有什么观点?

徐建华:广东省尤其是珠三角城市的产业结构,对理工科人才需求很大。大学生正处于20岁左右的阶段,是一个人记忆力和理解力最好的时期,学生必须以学为主,要尽量“装墨水”,不能急功近利,而是踏踏实实地掌握基本功。

关于人才培养,中山学院一直狠抓学风建设,严把毕业生质量关。我们也在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但是要明确,针对本科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更重要的是一种意识培养,是一种能力培养,而不是一味地鼓励学生抛弃学业去创业。

数读中山学院

专业布局以电子类专业为核心,工、管为主干,工、管、经、理、文、法、艺协调发展。拥有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等9个省级重点专业。

拥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室、2个省级科研平台、4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市级重点实验室、9个市级科研平台、6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五年来,共承担各类科研和社会服务项目80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连续六年获得立项。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承担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6项

五年来,为中山市各企业提供技术服务600项,合作企业包括广东美的厨房电器制造有限公司、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全通教育(数码)。承担中山市委、市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调查研究、咨询等项目100余项

【记者】杜玮淦

【通讯员】谭茵华 张远秀

【摄影/视频】张迪

【校对】冯志坚

编辑 李卓
加载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