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咚快评|向机器人征税?比尔·盖茨的建议还太超前
文|丁戈隆东
人工智能时代,社会生产力迅猛发展,但人类越来越多的工作岗位也开始被机器所取代。
这是好事,还是坏事?不同的国家、不同的行业、不同的群体有着不同的答案。而对于那些长期从事中低端行业的产业工人来说,机器人带来的恐慌则是与日俱增。有鉴于此,微软公司联合创始人比尔·盖茨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向机器人征税。
向机器人征税?世界首富没有开玩笑。他认为,企业雇佣人类工人需要缴纳所得税、社保费用等,如果机器人做了相同的工作,那么应该在相似水平对机器人征税。面对可能到来的机器人普及对人类社会的巨大冲击,机器人税无疑能够减缓这一冲击,尽可能长地为人类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但是,这一向机器人征税的理由,足够吗?
反对者的理由同样说得通,一是认为向机器人征税会阻碍创新脚步,进而阻碍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二是认为新技术造成的失业是暂时的,反而会创造更多新的就业机会。许多人因此反对,“向机器人征税,和过去那些捣毁机器的手工业者一样,既愚蠢又徒劳”。
目前来看,反对的声音占据上风。2016年,欧洲议会议员玛蒂德尔沃就提出一项议案,建议如果机器人大规模代替人工,那政府就应向机器人所有者征税,税金用以资助因机器人失业人群的培训。反对者则认为,征收机器人税会对企业创新、就业竞争造成相当负面的影响。最近,这项提案就以396反对票、123赞成票,85弃权票的结果被驳回。
新技术造成的失业只是暂时的?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埃里克·布林约尔松对此就有异议。他的研究发现,二战后的很多年里,就业岗位的增加呼应着生产率的提高。其中的模式非常明确:伴随着企业依赖工人创造出更多价值,国家整体上变得更富裕,进而带动更多经济活动,创造出更多就业机会。然而,从2000年开始,生产率持续强劲上升,但就业率却突然衰退。到2011年,显示经济增长并没有伴随相应的职位增长,出现了“巨大的脱钩”。布林约尔松认为,生产率的健康增长和就业岗位的疲弱增长背后的原因都是技术进步。
布林约尔松的研究结论针对的是美国,并不必然适用于中国和其他国家,而且目前还存在很大争论。在现阶段,中国机器人发展不是快的问题,而是慢的问题。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自主技术创新远远不够,关键核心技术仍然垄断在少数国家手中。这个时候,向机器人征税明显不合时宜。而对绝大多数国家来说,比尔·盖茨的这一建议都还太超前。
不过,机器人普及带来的问题,也必须予以正视和研究。比如,失业是不是暂时的,会不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会不会成为拉大贫富差距的助推器?
【校对】蓝淑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