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95后女孩办诗歌学校
《中国诗词大会》走红,让大家重新关注诗词,佛山有一群诗歌爱好者,他们用心感受古诗的美,将对生活的热忱写进诗里。在他们眼里,佛山的诗歌氛围还不算浓厚,缺乏平台宣传是发展的阻碍,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承,不是仅靠一个电视节目或是民间团体可以做到的,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有氛围但爱好者不多
“梁园诗词众议院”是由佛山诗社中华诗词学会联合佛山梁园共同搭建的一个开放的公共平台,2014年10月成立,每月至少开办一场,这是一个人人可以参加、人人可以自由发言的民间诗词论坛,旨在深入探讨传统诗词艺术,提高写作者的审美水平,并借助梁园这一公共场所,吸引更多的人欣赏诗词,关注传统诗词的发展,从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
开办以来,佛山诗社副社长朱善文感触良多:“每次都有过百人参与,以老年人为主”。他觉得,《中国诗词大会》走红,是因为诗歌长期不受重视,但仅靠一个节目难以形成持久的浪潮,“诗歌是植根于知识分子的文学修养,不一定成为大众的爱好”。
70多岁的佛山诗歌爱好者关志恒说,作为文学体裁,诗歌的入门有一定难度,诗歌有立韵、对仗、句法的要求,例如有些字可平可仄,但在某个位置里,就一定要仄,这都是需要学习积累的,“很多人不得其法,久而久之,学不到东西,自然就打消了继续学习的积极性”。
◎需全社会大力倡导
在佛山诗歌爱好者阿珍看来,诗歌不受重视的原因,主要是中国传统文化曾在一段时间内遭受断层,另一方面是社会普遍浮躁,一些人很难静下心来学习,“比如套诗,即快餐式的诗歌,创作的人倒不少; 还有口号式的诗歌,以报告式的语境创作,缺乏形象性及情感……这些都是佛山诗歌乃至全国诗歌发展普遍存在的问题。”
佛山诗歌爱好者廖觅竹坦言,诗歌是有风气的,需要高度概括,表达核心价值和情感,这需要创作者老老实实,静下心来对待,不能孤名钓誉。“对于创作水平不高的人,我们也要鼓励,需要靠知识渊博的老先生引导,让他们的创作慢慢变好,只要不打消他们的积极性,随着时代发展,传统文化会逐步回归的。”
对于诗歌爱好者来说,佛山多年开办“梁园诗词众议院”已是十分难得。“在这里,每个人可以提出与诗歌相关的问题,大家共同探讨,共同提高,无论对刚入者还是多年的爱好者,都可以带来不一样的视觉,碰撞出火花。”关志恒看来,这样的宣传和学习平台,佛山还很欠缺,“学诗歌,要多讲多提,多读多写,很多学校是教不了的,要靠自己平时的积累,所谓入门靠师傅,提高靠自己。”
廖觅竹认为,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承,不是仅靠一个电视节目或是民间团体可以做到的,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倡导,尤其跟学校的教育有很大关系,毕竟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学校是诗歌入门的第一步。
【来源】佛山日报
【记者】何敏华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