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有料|广府庙会明日开锣,你的攻略和胃都准备好了吗?
文|有料哥
这两天,大家都被一份小康标准的报告刷屏了。当我们哭穷的时候,突然一个声音告诉你:你小康了!幸福来得太突然了,对不对?
交通银行和尼尔森市场调查公司联合发布的中国财富景气指数显示,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税后家庭收入在12万元以上,成都10万元以上,其它城市8万元以上,即为小康家庭。
小伙伴们炸锅了。在一线城市,年收入12万元或许不算低,但这样的家庭真能称得小康吗?在广深生活,每月到手1万,真的能算小康?
来来来,让有料哥好好给你算笔账。
一家子到手12万元,到底能过怎样的生活?
有料哥发现,对于这个新闻,网友的争论焦点在于:年收入12万,家庭真的能“小康”?
像有料哥这种单身汪,年收入12万估计勉强够用,毕竟一人吃饱全家不愁。但一个家庭如果12万到手,感觉日子会过得紧巴巴。
根据2016年广州市消费者委员会发布的《2015年度广州市居民消费信心与消费环境调查报告》,广州家庭平均每月支出5353.39元,教育作为家庭消费的最大一笔支出仍排第一位。
开年大戏:万元户生活大揭秘
假设有料哥有了小家庭,家庭收入12万,首先得租房。买了房就更麻烦,得还房贷对不对?当然,已经买房还完房贷的有钱人就不讨论了。
算账:税后月入1万,月底能剩多少钱?
月生活成本计算:
●租房:在广州天河公园附近,一室一厅小区全配,最少3000元。
●水、电、煤气、宽带、有线电视、卫生管理费约300元。
●交通费:大部分公交,偶尔打车,平均200元。一家三口,至少500元。
●吃吃吃吃:国家统计局已帮我们算了。
中国人的恩格尔系数,大约是30%。也就是说,7000×30%=2100块钱,是可以用来吃东西的。
以每月30天计算,也就是2100块÷30天=70元/天。一家三口,那就2100*3,但考虑自己做饭的话,最低也要4000元。
●服装鞋子:按照每个月300元计算,很低了。
●日常品费用:买书、日常用品,比如洗衣粉、牙膏、洗发水、卫生纸之类,最低算100元。
●手机费:100元,非常省。
●旅游:一年三次短途,一次住宿路费吃饭买东西至少600元,摊每月算150元。
●特殊日期:生日、情人节等纪念日礼物,至少300元,按照一年2000块左右来计算,月均摊为200元。
●给父母:按照最低标准500元,意思一下。
●孩子教育基金,学费和书杂费、课外书、辅导课,这一块怎样也少不了,按最低的算,一个月也要2000元。
总计:11150元
如果不租房,还房贷的话,将租金置换成房贷,多出部分只能从家庭其他支出上缩减。
年收入12万的小康家庭,我们过的是“假小康”了吧?
感觉“被小康”了?但从大数据看,咱家庭收入水平还真就这样……
家庭税后收入12万=小康,还在为了生存苦苦挣扎的有料哥初看数据,也不敢相信,但事实上,从统计数据看,这个数字差不多就是一个家庭的收入水平。
敲黑板!科普时间到!
有料哥告诉你:判断城市生活水平,得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指的是反映居民家庭全部现金收入能用于安排家庭日常生活的那部分收入。
长期以来,作为反映一个地区居民收入水平和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了解居民生活变化情况的基础。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公报,2016年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8万元,比上年名义增长8.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3%。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6万元,增长7.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6%。
当然,不同地区、不同城市之间的差距还是相当大的。
有料哥只选择wuli大广东的主要城市进行分析。
2016年,广东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正式突破3万元,达3.03万元,较上年增加2436.9元,同比名义增长8.7%。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7万元,增长8.4%。
按照居住城市的三口之家计算的话,连咱大广东平均水平的三口之家,都未能达到税后12万的小康标准呀!
但在广州和深圳等领跑城市,情况就不一样了。
今年,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仅表述:201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5%。有料哥按2015年的4.66万元推算,201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056万元。
粗略计算,2016年广州平均每个家庭(按一家三口)收入约为15万元。如果扣去相关税收,绝大多数家庭是在12万元小康家庭标准范围的。
深圳家庭情况类似。尽管2016年深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尚未发布。但有料哥查到,2015年深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到4.46万元,保守估算2016年的数据情况至少等于此水平。
这也意味着,深圳家庭也在12万小康家庭水平内。
但我们也得注意到,佛山2016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3万元、珠海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98万元。东莞、中山也未公布2016年数据,按2015年数据计算,东莞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97万元、中山则为3.6万元。
这么看,除了佛山,其他三市的家庭平均收入也未能达到税后12万的标准。
很快,情况又会发生改变,因为实干的广东人正在铆足干劲奔小康——
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当前广东已进入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把2017年作为攻坚之年,确立2018年为广东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年,将提前两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省小康指数达到97%以上。
既然情况属实,那么问题来了:为啥大多数人仍觉得“被小康”?
写到这儿,有料哥忍不住想说,从收入上看,家庭年收入12万元还是ok的,但我们的支出增幅比收入增幅更高,如果只是根据收入这种唯一标准,界定小康与否,确实有些草率。
对于城市居民来说,怎样才算是“过得好”呢?有料哥根据一份在全国32个城市随机抽取1万人为样本计算出的《2016年度中国幸福报告》,告诉大家:每月收入1.2万至1.5万元的人,幸福感是最高的,而月收入9000元至1.2万元的人群心理健康指数最高。
但在有料哥看来,小康既是一个经济学概念,也是一个心理学概念。因此,小康的问题表面上是一个标准之争,实际上还是一种幸福感的比较。
有料哥查阅相关资料发现,20世纪60年代开始,国内外许多学者采集到幸福的因素数据,通过统计方法进行数据处理,得到收入水平与居民幸福感呈现微弱的正相关关系。经济发达,消费水平较高并不能说明居民幸福感就能达到满足,收入在居民的消费体验中呈现出一定递减。
怎么办?在市场经济下,学者提出了五方面解决途径。
一是继续发展经济,把蛋糕做得更大。
二是努力实现社会公正,使大家机会均等,各得其所。
三是加强宏观调控,使收入差距既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又能提升幸福感。
四是使人们能够均等享受政府的服务。
五是引导人们逐渐适应新体制的激励机制和评价标准。
有料哥认为,许多事实证明,收入能影响我们的幸福感,但并不具有决定性作用,相反,社会交际、自尊、自我实现对幸福指数的影响,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生活不易,大年十五已过,新一年的打拼又要开始了。有料哥祝福拼搏勤劳的你们,都能真正过上小康生活。
【策划】西西君
【撰文】海格 西西君 泠汐
【校对】居伟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