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了!注射了乙肝疫苗≠形成抗体 乙肝疫苗隔几年要再评估

南方+ 2017-02-10 11:23

很多患者对乙肝认识存在误区,以为注射了疫苗就不会患上乙肝,往往因此而延误了乙肝治疗的最佳时机。


肝病在清远是一种常见病,目前清远市乙肝群体病毒携带率已经高达近10%,10个病毒携带者中有一个患者会患上肝病。清远市人民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学博士钟备表示,注射了乙肝疫苗并不代表就会形成抗体,抗体得达到有效浓度才会起到作用,他建议市民每隔3-10年进行乙肝疫苗再评估,注射疫苗才是最好的预防方式。


现状


清远地区患者以病毒性肝病为主


据钟备介绍,肝病是指发生在肝脏的病变,一种常见的危害性极大的疾病,其中包括乙肝、甲肝、丙肝、肝硬化、脂肪化、肝癌、酒精肝等多种肝病,“在清远医院的门诊当中,主要是以乙肝、丙肝等病毒性肝病为主。”


“根据统计,清远人群乙肝病毒携带率高达近10%,这类群体的发病率占10%。”钟备解释说,但是病毒携带者并不等同于乙肝患者。据了解,乙肝是一种慢性病,乙肝病毒携带者随着年龄的增长,有可能出现肝功能异常,逐渐发展为慢性肝炎。


除了乙肝外,丙肝也是清远地区多发的肝病病种。钟备告诉记者,清远丙肝感染率约3%,可是前来医院就诊的仅有其中的10%,丙肝如果救治不及时,很容易发展到肝硬化、肝癌。由于之前肝炎症状较轻,有些患者送进医院诊治时已经错过最佳诊疗时期,“5年积累约有20%的患者会变成肝硬化,1%的患者会导致肝癌。”


救治


开展多层次治疗,提供安宁照护


市民万一患上肝病,该怎么办?


钟备表示,针对肝病治疗,目前清远已经形成了多层次的救治方法,基本上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治疗效果。比如说,第一层次是行为干预,如果家里有成员患上乙肝,其家人则需要注射疫苗。除了内外科综合治疗、微创、人工肝之外,清远也可以进行肝移植,在县级医院也可以开展,不过最大的难处在于找到适合的肝源。


如果患者一旦到了肝癌晚期,要想延长寿命,难度比较大。“以前有一种观点认为,一定要使患者活得时间更长,其实这是不正确的。”钟备介绍说,清远市人民医院正在开展安宁照护,让患者减少痛苦,活得更有尊严,“它不属于医学治疗方法,却也是非常重要的。”


“其实,清远的肝病治疗水平已经与国际接轨了,都是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要求来开展治疗。”钟备介绍说,据统计,一位患者在清远住院平均花费8000多元,而在广州同等医院则需要花费14000元。


误区


注射了疫苗就不会患上乙肝


钟备介绍说,虽然乙肝防治工作开展很多年,可仍然有很多患者对乙肝认识存在误区,这些错误的认识直接影响乙肝的治疗,延误了乙肝治疗的最佳时机。


第一个误区是注射了疫苗意味着就不会患上乙肝。钟备表示,乙肝疫苗的接种成功率不是100%,不是每个人都会形成抗体。其次,抗体的有效浓度也会发生变化,只有达到有效浓度才会对乙肝形成抵抗,因此建议市民每隔3-10年去进行乙肝疫苗再评估。


第二个误区是慢性乙肝一定会母婴传播。钟备认为,如果父亲抗体能达到一定浓度,孩子感染乙肝的可能性比较小,此外,如果母亲使用药物使得病毒下降,这些都有能减小孩子感染乙肝的几率。


第三个误区是过于夸大药物的副作用。钟备解释说,有些患者强加了不是必然的因果联系,认为有不舒服就是药物导致的副作用,“这是不科学的,患者更应当考虑到得失对比。”


乙肝是一种慢性病,乙肝病毒携带者随着年龄的增长,有可能出现肝功能异常,逐渐发展为慢性肝炎。预防乙肝不能轻视。

链接

乙肝常见的认识误区


日常交际最常见的就是饭局了,但是在饭后突然知道同桌的人患有乙肝,一般人就会非常担心自己会不会被感染。专家表示,大家完全可以放心,乙肝主要以血液、医疗器械、母婴以及性传播,正常情况在一起吃饭是不会传染乙肝的。我国乙肝患者大约有1.4亿人,很多的人对于乙肝的认识还存在着误区。


●乙肝病毒携带者不能结婚


乙肝携带者是可以结婚的,但是婚前一定要你的另一半做检查,看看体内是否有抗体,如果体内抗体足够强大就不用注射乙肝疫苗,反之则需要注射疫苗;避免饮酒和过度疲劳。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必须注射乙肝疫苗。


●乙肝患者不能与他人接触


乙肝患者除非是在急性感染期需要注意休息治疗。日常生活中只要不与他人公用生活物品如牙刷等,女性注意经期卫生就不会把乙肝传染给别人。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可以正常上学、工作,和正常人一样生活。


●乙肝妈妈不能哺乳


只要在婴儿出生后6小时内注射乙肝疫苗后,基本上乙肝妈妈即便是HBsAg呈阳性也可以进行母乳喂养,新生儿完全可以避免感染乙肝病毒,而且母乳对婴儿长大后免疫力十分重要。但是应该注意:乳头有出血和溃疡的母亲都不宜用母乳喂养。


●接吻传染乙肝


即使将乙肝病毒吃下去也不会感染乙肝病毒,因为乙肝病毒无法穿透完整的皮肤、黏膜以及消化系统粘膜而侵入人体、感染人体,所以说在正常情况下(嘴唇、口腔、咽喉部没有出血、伤口、溃疡等损伤现象),接吻是不会传染乙肝的。


相关


丙型肝炎:沉默杀手危害不小


丙型肝炎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引起的病毒性肝炎,近年来,我国的丙肝发病人数也在逐年增加,2012年我国上报的丙肝病例数达20余万人,相比于2011年的发病人数增加约15%。


清远市疾控中心专家特别提示市民,近年来丙型肝炎患者逐渐增多,丙型肝炎大多数患者没有任何症状,或仅感觉轻度疲劳乏力,但它比乙型肝炎更容易转化为慢性肝炎,并可能继续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被称为“沉默的杀手”,市民应提高警惕。


身体无端疲倦警惕感染丙肝


62岁的刘老师10年来每年体检都正常,近1个月来感觉疲倦、腹胀,肝脏部位还隐隐作痛,来到医院就诊,经检查后却被告知患了丙肝。


据专家介绍,丙肝病毒(HCV)1989年才被发现。1993年以后,我国临床用血开始筛查HCV。目前我国丙肝病毒感染者超过4000万,过去不少人是输血感染,现在主要是不安全注射和医源性传播等。


据介绍,感染丙肝后常见的症状是感觉身体无力,即便经过了充分休息,这种疲倦感也仍会持续。其他症状还有:右上腹短暂性刺痛、恶心、呕吐、食欲减退、体重减轻、肌肉关节疼痛、睡眠不好,出现短期的记忆困难、精力难以集中等。但上述症状通常较轻,疾病发展速度慢,病人肝功能指标多为正常或轻度异常。丙肝有时不易被患者和医生发现,但暗地里病毒十分猖獗,悄悄地侵蚀肝脏,在社会上形成了隐匿的、未被诊断的慢性丙肝人群,也形成了一个极具危险性的隐匿的传染源群体。


丙肝最易漏诊感染后果严重


研究表明,10%-15%的慢性丙肝患者在感染20年后发展为肝硬化,肝癌的发生率骤升到1%-7%。


“丙肝患者之所以容易漏诊,最主要原因是因其起病隐匿不易发现;同时,目前对丙型肝炎的宣传不够,大多数人对检查乙型肝炎病毒六项及转氨酶比较重视,却不把丙肝病毒抗体的筛查列入常规检查,检查丙肝病毒核糖核酸的情况就更少了,致使一部分患者漏诊。”清远市疾控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其次,由于大约1/3的丙肝患者转氨酶水平正常或基本正常,症状又比较隐匿,因此,仅仅通过转氨酶水平的筛查可能又会漏掉一批丙肝患者。


此外,目前对于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的常用检查方法是检测丙型肝炎抗体(抗-HCV),但感染丙型肝炎病毒后抗-HCV出现较慢,窗口期(“窗口期”是指人体感染HCV后到外周血液中能够检测出抗体的这段时间)有2-6个月,甚至1年,也是导致丙肝容易漏诊的主要原因。


编辑 叶镇祖
点击展开全文
继续阅读
评论
发送
最新评论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