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咚快评|春节返乡观察③:那些远去的民俗,还要不要坚守?
文|巴扎黑
一个是民谣歌手,一个是中学生,前者用一曲舒缓清新的《成都》刷爆朋友圈,后者则凭借一连串脱口而出的诗句转瞬成为“国民女神”。
即便只是看上面这段话,诸位也知道笔者要说的是这段时间的两位现象级人物,参加《我是歌手》的赵雷,以及参加《中国诗词大会》的武亦姝。比起观众和网友们那些毫不吝惜的赞美之词来说,笔者更好奇的是:他们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触及到了人们心灵?
二人之所以在一众选手中脱颖而出而受追捧,直接原因就在于“反差”。相比于那些成名的大咖歌手飙高音、炫唱功,赵雷胜在表演的简单、朴实与表达内容诗意的反差上;而相比于一些成年选手,武亦姝则胜在年龄和气质的“弱小”与表现出的强大诗词量反差上。
对观众来说,人们不会在意赵雷此前已经多次参加综艺节目,而武亦姝那句看似生僻的“七月在野,八月在宇……”其实出自所在中学的校本教材。这样讲不是要对二人进行苛责,而是想说明,人们的感叹更多时候是出现在对比中,在人有我无的情况下放大了想象。
人们赞叹赵雷,是因为歌声中提供了一个美好生活的想象;人们赞叹武亦姝,是因为她的表现提供了一个才女想象。这些想象正是人们在现实中感到稀缺的,因此才会有人形容二者“是综艺界的一股‘清流’”。不过,是音乐和诗词本身所具有的魅力打动了我们么?未必。在笔者看来,对很多人来说,更多的恐怕只是这些想象暂时满足了稀缺精神需求而已。
对一档节目或当事人而言,受到了人们交口称赞,接连制造了热门话题,获得了空前的关注,这可以算是一种成功。问题是,当我们回到现实中时这种想象又能持续多久?具体一点儿说,有多少人会选择像赵雷一样一度“漂泊”在酒吧驻唱?又有多少家长可以让孩子放弃各种舞蹈班、奥数班而去背成百上千的古诗词?
所以,不该总是在感叹,更重要的在反观每个人自己:我们是否真正领略到了音乐和诗词的魅力?我们是否能保存和实践人类心中那份对真善美的朴实追求?如果像某些网友那样看完节目,去买上一本《唐诗三百首》做做样子,那就真是滑天下之大稽了。
【校对】梁永忠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