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加快融入深莞惠经济圈 推动与珠三角实行产业共建
河源的这个春天,早到了。
“推进广佛同城化和三大经济圈建设深度融合。”
“完善粤东西北地区交通基础设施。”
“提高人均公共文化财政支出,重点向粤东西北倾斜。”
“深入推进粤东西北新一轮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
昨日上午,代省长马兴瑞所作的省政府工作报告,为河源带来了盎然春意。在这份报告中,对于2017年的工作安排,“粤东西北”是一个高频词,出现11次之多。
这份工作报告的“粤东西北元素”众多:区域协调发展、“三大抓手”、深莞惠经济圈、产业共建、脱贫攻坚……其中的“河源元素”,在市第七次党代会报告、市政府工作报告中,都能看到计划、安排、落实。
这既是催动河源春早的滚滚暖流,也是省委省政府交付给河源“全面小康率先振兴”殷殷重托。
始不垂翅,终能奋翼。春满河源,河源全面振兴、率先小康机不可失,抢抓机遇,狠抓贯彻落实,上下一心“撸起袖子加油干”,就必将使命必达。
聚焦1:区域协调发展
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推进粤东西北振兴发展,必须以交通、产业、基本公共服务等为重点,着力推进珠三角与粤东西北一体化发展。
从全省看,我市面积占8.7%,而经济总量仅占1.1%,与珠三角发展差距很大,而差距就是潜力,差距就是空间。当前,河源崛起腾飞的条件已经具备,明显提速的态势已经呈现。我们要把握机遇、因势而动、乘势而上,用足用好苏区、老区、山区、贫困地区和生态发展区政策,坚持以新理念引领新发展。
正所谓“志士惜年,贤人惜日,圣人惜时”。河源要在2018年与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必须秉持“圣人惜时”的信念,拿出“圣人惜时”的劲头,在产业发展大会战、精准脱贫攻坚战和“五个推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基础设施提升、推进社会事业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进改革与法治)中加速赶超,在广东省区域协调发展的鸿篇巨制中抢抓机遇,书写浓墨重彩华章。
聚焦2:三大抓手
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完善粤东西北地区交通基础设施,抓好内联外通高快速交通网项目建设。狠抓产业园提质增效,加快重点转移项目落地建设,以项目带动形成一批产业集群,完成工业项目固定资产投资1800亿元,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400亿元,省产业转移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粤东西北地区的比重达30%.扎实有序推进新区起步区建设,促进中心城区扩容提质。
基础设施是一个地方发展的硬件支撑和前提条件,园区是工业发展的主战场,城市是发展创新的承载体。紧紧扭住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园区提质增效、中心城区扩容提质“三大抓手”,于河源而言,既是迅速补齐短板,也是迅速增创新优势。
河源将谋划和建设更多连接珠三角、大内陆和出海港的高快速通道,加快“五纵四横”高速公路网建设,确保汕昆、武深等在建高速公路如期建成通车,促进河惠莞高速紫金至惠州段2017年开工建设,推动河惠深、河惠汕、梅河韶高速纳入省“十三五”规划。推进“一纵一横”高铁主骨架建设,确保赣深高铁2020年建成通车,力争广河铁路客专、龙龙高铁、龙汕铁路开工建设。加快与珠三角轨道交通一体化建设,开通深河两市高铁捷运快车,推动珠三角城际轨道延伸至河源。加快建设通用机场、水上机场,对接珠三角交通航线,融入珠三角航空航运网;推动提升东江河源至惠州段航道,加快无水港、综合保税区建设,提高对接珠三角港口水平。
河源将坚持走新型工业化路子,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发展”、新兴产业增量与传统产业存量“双提升”、龙头骨干企业与中小微企业“双齐飞”,把珠三角先进生产力引向河源,每个县区培育1—2个特色支柱产业,构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大扩园力度,重点推动园区扩园挖潜,加快园区合作共建,进一步完善基础、产业、服务“三大配套”,努力打造生产、生活“两优环境”,突出以产兴城、以城促产,实现产城互动、产城融合;加快产业共建集聚,在致力构建“深圳总部河源基地”“深圳研发河源孵化”产业合作共建模式的同时,着力引进培育电子信息、新能源与新材料、机械模具等新兴产业项目,打造环珠三角新兴产业集聚地;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打造专业园区、特色园区,推动形成企业集聚、产业集群,构建“一县一主业”“一园一特色”的县域经济发展格局,使工业园区真正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
河源将加快推进中心城区“东拓西优、南扩北连、中心提升”,推进建设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魅力县城,形成中心城区集聚发展与县城、中心镇组团式协调发展的格局。推进源城区及各县城商贸经济、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量质提升,增强市区和各县城聚集发展要素的能力;推动江东新区优质资源要素汇聚、产城深度融合发展,形成高端产业、总部经济集聚效应。
聚焦3:脱贫攻坚
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深入推进脱贫攻坚,要抓好脱贫攻坚八项工程,落实帮扶项目,确保60万相对贫困人口脱贫。加快建设覆盖农村低收入群体的大数据库,建立健全动态管理、全程公示制度。突出抓好产业扶贫,实施“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工程。推进旅游、电力、交通等扶贫开发。加强贫困人口就业培训,鼓励各类企业吸纳贫困劳动力,促进贫困人口就业创业。继续办好扶贫济困日活动。
河源是全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河源将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拿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概,鼓起“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劲头,坚持准和实,坚持精准施策、做到对症下药,做好产业扶贫、变“输血”为“造血”,层层压实责任、调动脱贫积极性,切实做到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努力争当全省脱贫攻坚的排头兵,确保省定贫困人口2016年30%、2017年80%、2018年100%脱贫。
聚焦4:深莞惠经济圈
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推进广佛同城化和三大经济圈建设深度融合。
河源坚持开放发展理念,把以深河合作为核心的全面融入深莞惠经济圈作为河源发展的主导战略之一。对接深圳“东进战略”,实施河源“南融行动”,加快推进与深莞惠“五个一体化”(新兴产业发展一体化、交通运输一体化、现代生态农业发展一体化、环境保护一体化、社会事业发展一体化)建设,积极参与大珠三角经济区和珠三角湾区城市群建设,使河源成为珠三角连接长三角、辐射大内陆的重要枢纽,建设成为深莞惠产业发展的“大腹地”、深莞惠物流运输的“大基地”、深莞惠优质生活的“菜篮子”、深莞惠生态环境的“守望者”、深莞惠社会功能的“延伸区”。
聚焦5:产业共建
大力推动产业共建。适应产业梯度转移规律,加强粤东西北和珠三角产业共建,下大力气推动跨区域产业链对接。重点推动珠三角大型骨干企业和特色优势企业的加工制造环节、增资扩产及转型升级项目,主导产业的配套企业,有稳定国际市场份额的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企业和规模以上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向粤东西北转移,形成更紧密、更合理的产业分工合作体系。省属国企新建工业项目原则上落户粤东西北。力争全年推动珠三角550个项目转移落户粤东西北。
改变河源的落后面貌,根本出路是使河源和珠三角在同等水平上发展。河源将坚持把产业共建作为重要抓手,引导和推动同一产业、同一企业在珠三角和河源总体布局、一体发展,形成同一水平、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分工合作格局。引导珠三角企业向河源转移,制定产业共建目标和规划,争取到2018年,推动珠三角地区200个优质项目转移落户河源;到2020年,工业园区规上工业增加值达650亿元,占全市工业经济的比重达80%以上。引导产业链跨区域对接融合,充分调动政府和企业两个积极性,吸引珠三角企业将加工制造、成果转化环节转移到河源,与珠三角共建共享新型研发平台和科技创新成果,构建“珠三角总部河源基地”“珠三角研发河源孵化”“珠三角创新河源产业化”等产业合作新模式,打造珠三角新兴产业拓展基地、科研成果产业化基地。要把握好新一轮全面对口帮扶机遇,坚持产业共建、利益共享,强化政府推动、市场驱动作用,与深圳共同建设好产业园区。建立深河两市招商信息共享平台和共同招商项目库,力争引进若干世界、中国500强企业和央企、省属国企、大型知名民企。
聚焦6:环境保护
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推进粤东西北新一轮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开展省级环保督察,加强环境保护能力建设。
河源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河源将强化环境污染防治,加快城镇和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狠抓“两库两江”等重点区域及集雨区、重要水源保护区的水环境治理,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深入推进“五大治污工程”,构建城乡一体化垃圾处理体系。到2018年,实现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和农村保洁全覆盖,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0%以上,90%以上的农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80%的农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
聚焦7:文化建设
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扎实推进文化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繁荣哲学社会科学,鼓励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提高人均公共文化财政支出,重点向粤东西北倾斜。
河源将提升文化软实力。坚持用客家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力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推出更多以人民为导向的特色文艺精品,推进市区重点文化项目和基层公共文化设施达标建设,深入开展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深入挖掘和弘扬乡土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培育文化市场、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民营企业、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
【记者】李天鸿 董伟伟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