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圳产业辐射力点赞,河源汕尾的工业投资也赶上来了

21世纪经济报道  2016-11-03 09:02

“深圳不是个工业区,而是大都市,我们没有在纽约、巴黎找到工厂,但美国、法国的制造业都在纽约、巴黎周围。让更多的制造、生产能力遍布周边,这才是大都市。”

在城市化步伐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城市群成为了实现城市空间效益最大化的发展方向。

参照国际经验,伦敦、巴黎、纽约等地,在城市化率提高的过程中早已完成了城市群的建设。而提出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目标的中国深圳,从产业合作的角度来看,也正在加速这一进程。

根据最新的三季度经济数据,记者梳理深莞惠经济圈5个城市的工业投资情况发现,尽管深圳出现了下滑,但东莞、惠州、汕尾、河源的表现远超过广东省的平均水平。

结合公开可查的信息,这某种程度反映出“腾笼换鸟”在这一区域的持续推进。深圳在实现其自身城市定位的同时,也在更好地发挥其产业辐射的带动作用。而这个经济总量占广东省将近40%的区域,无疑将对全省经济的均衡发展与增长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五地产业合作加速

广东正建设以广州、深圳为双核的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而在大的城市群下面,广州和深圳以其经济和人口实力,对周边城市进行有力的辐射,形成了自身为中心的“经济圈”。

2014年10月,在深莞惠经济圈(3+2)党政主要领导联席会议上,汕尾、河源首次参加会议,正式加入了这一区域合作体。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指出,打造“3+2”协调发展新格局,深圳要发挥龙头带动作用。

这意味着,以深圳为核心的深莞惠经济圈又加入了新成员,同时在对整个大的珠三角城市群的建设中,起到了更积极的作用。

事实上,在广东省“振兴东西北”的动员令下,2013年,汕尾与河源被列为深圳的对口帮扶对象,两地也迎来了承接深圳产业转移的黄金期。

据公开报道,2014年,中兴通讯斥资百亿在河源建生产基地,除了自身千亿级的产出外,还将带动2000亿的关联产业。而河源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副局长张敏曾在今年指出,河源超过60%的规模以上外来企业来自深圳,具体到高新技术企业,这一比例还会提升。

另一知名深圳企业比亚迪则选择了汕尾。2015年,比亚迪在汕尾投资建设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等6个项目,预计投产后年产值将达200亿元。

与深圳毗邻的东莞、惠州,更是天然地享有产业合作的地域优势。万科前执行副总裁、中城新产业创始人刘爱明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区域的划分只是行政概念,但从地理距离上来看,深圳的观澜和东莞的塘厦几乎连为一体。对于企业而言,在两地间的转移甚至不会觉得是搬迁。

2015年7月,东莞市经信局在深圳设立了“深莞产业合作联络处”,该年度东莞的制造业投资额为432.91亿元,增长23.2%。上述联络处一位负责在深圳招商的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有相当一部分投资来自于深圳企业,但他表示不宜公开具体数值。

惠州则在今年的市委十届九次全会中明确提出:全面对标深圳,主动接受深圳的辐射带动。

记者梳理近年来几地的工业数据发现,惠州、河源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整体好于广东省,东莞、汕尾略有波动,但四地的第二产业投资总体表现十分抢眼,尤其是今年前三季度,四地的二产投资大幅超过广东省的平均水平。

相比之下,深圳的第二产业投资在持续降低。今年上半年,二产投资207.59亿元,同比仅增长2.1%。前三季度的该项数据并未直接披露,但由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减去第三产业投资可知,二产投资最大值为383.76亿元,对比去年同期的389.24亿元,呈现小幅下滑。

都市圈化发展

工业投资下滑的同时,深圳进入了明显的经济增长动力转换期。

今年上半年,深圳的三产比重首次超过六成,截至三季度,二三产比重进一步调整至38.6∶61.4,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高达71.1%,拉动经济增长6.2个百分点。

深圳统计局在分析报告中指出,金融业和其他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力作用明显,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重要力量。

在民间讨论中,深圳的产业溢出、扩张和转移常常被冠以“外迁”的说法。对此,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经管学院教授、深圳前副市长唐杰在多个公开场合表示,要理性看待深圳制造业的外迁,这是大都市发展的必经阶段。

“深圳不是个工业区,而是大都市,我们没有在纽约、巴黎找到工厂,但美国、法国的制造业都在纽约、巴黎周围。让更多的制造、生产能力遍布周边,这才是大都市。”唐杰说。

根据唐杰的研究,2015年26个长江三角洲城市人口占全国的11%,GDP占20%,人均GDP是全国的2倍;而广东的人均GDP只有全国的1.2倍,21个地市中仅有7个的人均GDP高于全国。

唐杰进一步指出,长三角的优势在于形成了合理的梯次配置的城市层级结构,最大的有上海,其次是南京、杭州、苏州、合肥,再往下有无锡等地。而珠三角的“腾笼换鸟”,既要“腾得出去”,也要保证让其他城市能真正“接得住”。

综合开发研究院金融与现代产业研究所副所长胡彩梅表示,深圳和周边区域如何形成良好的产业链上下游分工与配合,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事实上,伴随着深莞惠经济圈的扩容,除了东莞、惠州、汕尾、河源的经济被带动之外,几地的空间资源、制造能力反过来也成为深圳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保障。

刘爱明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空间或成本的影响下,大城市的部分制造企业会自发往邻近地区调整。但破除行政边界来看,一个区域的真正竞争力在于产业链的聚集。既要有高端的研发,也要有很多制造环节,才能共生成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记者】王帆

编辑 许晓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