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资深司长的机关36“忌”:为什么对上级不能唯唯诺诺?

瞭望智库 2017-01-18 11:47

本文作者张建是高级编辑,原国家人口计生委宣教司司长、党支部书记,国家卫生计生委监察专员,现任中国卫生计生思想政治工作促进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文︱张建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人生就是无数经历的叠加,亲历一些弯路亦是人生的财富。

但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职责要求我们尽量少走弯路。

党政机关每日提心吊胆的新人们,不一定什么时候就犯了机关中的“大忌”。

这难道就是机关的“潜规则”?实际上,这早就成了职场老手们的“明规则”了。

这里说的行为,都是无意识差错。

工作40多年,现在回过头来看,也犯过许多无意识差错,在和机关干部的交流中,逐渐总结提炼出了本书所列举的行为之“忌”。

回想起来,如果当初有人给提个醒儿,或者事先有所请教或了解,就不至于犯了那么多的“无意识差错”,走了那么多的弯路。

1

为什么对上级不能唯唯诺诺?

机关里的唯唯诺诺,一个是表现在形体上,一个是表现在语言上。形体上表现为卑躬屈膝、点头哈腰;语言上表现为说话时“是是是”、“对对对”。唯唯诺诺一般是职务低的人对职务高的人一种奴颜婢膝的样子。唯唯诺诺的表现者自己看不到自己的样子,尽管周围人不太舒服,也不会轻易提醒指正,行为者本人不以为错,值得提出来提醒注意。

唯唯诺诺的错误,主要是没有正确认识机关中人与人的关系。有的人把机关里上下级的关系误解为主仆关系。受封建思想的影响,以为奴颜婢膝能讨得领导喜欢,就像清宫戏泛滥流行的那种文化,下级成了下人,必须唯唯诺诺。其实不用说现代人,即使回到几千年前,中国传统文化也不认同唯唯诺诺,更何况我们现在讲求人格尊严。

机关里职务有高低、能力有强弱,但人格上是没有尊卑的。思想上的唯上唯官,行为上就容易唯唯诺诺,在不自重的同时,也是一种对上的不尊重。从形象上看,腰腿直不起来非常不雅观,有损形象。

一味“是是是”、“对对对”,嘴上说的和心里想的未必是一回事。遇上喜欢奉迎溜须的领导,就会助长领导的错觉,甚或造成决策的失误,直接影响到机关工作的作风与效率。有人误把唯唯诺诺认为是谦虚谦恭的表现,故意屈膝哈腰、表示谦卑。就像京剧《法门寺》里的贾桂,“站惯了”,让他坐都不敢坐,这和封建思想文化的影响有关。有些领导对下属的唯唯诺诺默许接受不予指正,以为自己就是当官做老爷,也会助长了这一不良行为的产生。

我们知道,政府机关的层级管理,讲求下级服从上级,这是纪律也是规则。但机关里的公务员,都是国家公务人员,都是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公仆,在机关里是没有主仆关系和人身依附关系。有人叫领导“老板”,也是一种对机关里上下级关系的误解,还有人把领导叫“老大”,没有按照政府工作的职责摆正相互之间的关系,把自己和他人置于不平等的关系里,变成了人身雇佣关系和依附关系。

唯唯诺诺损害了个人形象,也损害了机关形象。只有在不良的机关文化环境里,才会看到这种现象。唯唯诺诺也往往会助长反面的一种行为现象,那就是趾高气扬、颐指气使。看上去不是大毛病,但不免让人产生质疑,唯唯诺诺的干部能担当吗?这样的机关能公平办事吗?

如果我看到有人在我面前表现得唯唯诺诺的样子,我都会直截了当地提醒他不要这样行为,提醒他不说“是是是”,不屈膝哈腰。因为在外人看来,看见唯唯诺诺的现象,不但会对行为本人看不起,就连唯唯诺诺的对象人都一块儿小看了、蔑视了。机关工作人员待己待人要注意自重、得体和尊重,这也是优秀机关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2

为什么公文形式不规范容易露怯?

小王到乡村体验式调研,回来后打印出了一份调查报告送给我,说是请我指正。

我看了一下,问他:“你这是给我的吗?”

他说:“是呀,我就是专门送给您的。”

我说:“报告没有抬头,就不好说是专门送给我的。”

噢,还有这个讲究呀。没有抬头的文稿叫做“无头文”,一般是不作批注的。

我又问他:“你这是请我指正吗?”

他说:“是呀!”

我说:“你让我指正,可没给我留地方啊。”

原来他的文章标题打在纸张的顶头,文字铺满了整张纸,没有留“天”,也没有留“地”,即使我想批注,也没地方写。这不免让我怀疑他的诚意,他原本就没想让我作什么批注,不过就是想向我展示一下罢了。可是,他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我又问他:“你这是给我看的吗?”

他不理解地看着我,好像是在说“这还用问吗?”

我问:“这是几号字?”

他说:“5号字。”

我说:“我眼睛有点花,你这字号太小,看着费劲,不是欺负我老头吧。”

他无语,一脸无辜。

我告诉他,在机关里,文稿都是有讲究的,没有抬头不够礼貌;请人指正,不留空间说明缺乏诚意;既然请人指正,就要考虑对方的需求,字号行距都要有所考虑。这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机关行文的要求,更深层次还有一个做人的问题。

没想到原先是想向我展示赢得赞赏的文稿,让我说得一无是处。我连内容都不看就退了回去,让他重新处理,希望他能充分认识和重视这个问题,不再犯这样低级的错误。

他按照机关公文的规范要求又打印了一份,并写上了“请张建司长指正”,应该说没有什么问题了。

但还不能说做好了,你看小刘请我指正的文稿,留出了近半页的“天”,说是让我好好指正。发改委的青年干部说他们给领导送的报告的字号就不是3号字,而是2号字,看来文稿的讲究大得很。

文稿露怯,露什么“怯”呢?首先是不符合机关文稿的规范要求。现在机关对文稿的要求越来越细,不同的文稿都有不同的规范,就是为了办文的效率,保证机关公文的正常运转。即使这样,不讲求规范的现象还是屡见不鲜。

一次,一个司局上报了一个重要活动的请示,在正式签报件的左上角还贴了一个黄纸片,上面写着“领导:这次活动很重要,请您一定参加。”当我送给领导时,领导很不满意,说这么重要的请示签报夹个小纸片很不严肃。

黄纸片在办公室很流行,一些青年说是“便签”,其实不是,便签一定是印有单位抬头的红字信签,虽然小一些,但一定标明是“便签”,而不是“即时贴”、“随手贴”。我们还经常看到随手贴上画着不同的表情符号,这些都不应该在机关的公文中见到。

表面上看,这好像是个形式的问题,但形式不讲究,往往就会以文害义,影响和损害机关工作的规则和形象。如果不按照文种规范行文,就会影响公文目的的实现;不考虑文稿对象的需求,就会影响信息传递的效率。当然文稿中出现的一些语法错误和错别字,更直接反映了作者和行文单位的素质,很损害作者和机关部门的形象,这样的错误属于不该犯的低级错误,实在是不应该。

文稿露怯,最重要的还是表现在思想和内容方面。2012年印发的《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中办发〔2012〕14号)规定,常用的机关公文有15种,各种文体都有不同的要求,既有形式方面的要求,更有思想内容的要求。我们注意了形式的要求,往往忽视了思想内容上容易存在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八股文”。

就拿调查报告来说,本来是各具特色、深刻生动的东西,但我们看到的许多都是千人一面、呆板乏味。比如题目大多是“关于××××的调查报告”,内容都按“基本情况、主要做法、成效经验、存在问题、对策建议”的套路来写,一些重要生动的思想内容容易埋没其中,字数不少却没什么看头。

中央国家机关举办的一次公文大赛,近九十个部委和单位参加,18个文种只有60个一等奖,我们司的一位主任科员就拿了一个一等奖,是关于我们工作的一个规划。规划能有什么特别的呢?大家都写过规划,但如何不写“八股文”,做到理念先进、结构合理、内容丰富、表达精当,那真是要下一番功夫的。

有人说写报告和讲话一定要根据领导的意图来写,否则再好也得不到认可。但实际不然,机关干部的文稿,是机关工作的规则和工作职责的要求,如果领导的水平很高,你也认同,当然最好;如果领导的认识有偏差,难道不需要你来完善和影响他吗?文章的好坏是有目共睹的,即便领导让你写“八股文”,你也可以写出形似八股实则不八股的文章来,还是一个思想和水平的问题。

公文写作是机关干部的基本功,基本功不过硬,其他的就不用说了。我们可以看到,每位优秀的干部都有他优秀的文章做支撑。所谓文如其人,的确如此,这是机关干部不能不重视的。

编辑 麦宇旻
点击展开全文
继续阅读
评论
发送
最新评论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