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声音:化解惠州“大班额”难题,实行教师动态编制

南方+ 记者 2017-01-11 08:46

■代表声音

“建议实行教师动态编制”“建议加大对普惠性优质民办教育的扶持力度”“建议创建横河镇嶂背畲族特色学校”……两会期间,人大代表们深切关注惠州教育均衡发展的方方面面,市民听到了很多“教育好声音”,这些声音直面难题,坦诚有锐度。

实行教师动态编制向基层教学点倾斜

“惠州是教育现代化先进市,然而,基层教学点的设备还是有待进一步完善。”来自龙门县的市人大代表刘玲芳提出,有不少农村学生舍近求远,跑到县城求学,因为学生和家长们觉得县城师资力量好、教学环境优,这样一来,县城学校就容易出现“大班额”现象,她希望政府能重视教学点的师资培训和投入。

此外,老师的编制问题也亟待解决,新课程改革形势下,教师压力增大,加上开放“二孩”政策后,教师队伍甚至一度出现人员匮乏的情况。刘玲芳建议实行教师动态编制,让学校能及时招聘新教师,确保教学质量。并且,基层教学点教师编制考虑从按学生人数决定向按班级数决定转变。

对普惠性优质民办教育加大扶持力度

“最近5年,每年惠州市财政对民办教育的扶持专项资金只有100万元,与近邻广州、深圳和东莞每年动则几个亿的扶持专项资金相比,差距越来越大。”市人大代表、广东新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何玉兰建议,政府应尽快制定相关政策、办法,给促进民办教育事业发展提供政策依据,加大对民办教育的资金扶持、奖励。

何玉兰介绍,全市民办学校共有在校生27.4万人,就读的大部分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由于能够收取的学费有限,导致老师的工资待遇相对较低,从而引发教师队伍的不稳定、教学质量不稳定等问题,“近几年,惠州周边的东莞、深圳、广州等邻区相继提高了对民办教育的补贴扶持力度,大量在惠州工作的优秀民办教师流向这些地区,惠州也很难招到优秀的大学毕业生来惠州从事民办教育工作。”

市人大代表林振琼表达了同样的担忧,他说,民办教师在满足多样化教育需求等方面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但现实中处境尴尬:在工资补贴,职称评定等方面与公办教师存在明显差距。民办教师的收入低,保障低,流失严重。“没有人才就没有未来,为确保民办教师队伍稳定,建议落实民办教师待遇,确保民办教师与公办教师同等待遇。”

何玉兰建议,创新体制机制,对惠州受政府委托的民办学校就读、符合惠州义务教育免费就读条件的学生实行学位补贴。同时,鼓励优秀教师在民办中小学长期从教,稳定教师队伍,提升民办学校办学水平,对教师发放长期从教津贴,提高全市民办教师月工资水平。奖优助研,鼓励民办学校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提供市民满意的差异化、个性化、特色化的教育需求。

推动嶂背畲族小学创建民族特色学校

2016年1月,《南方日报》曾刊发《拯救濒危畲语》一文,详细报道了博罗县嶂背村畲语保护情况,并在当年市两会上进一步促使了市人大代表提议案。雷金球今年再次带着他的议案来到市两会讨论现场。

他说,近年来,在党委政府和媒体支持下,嶂背畲族小学和有关高校及民族文化研究机构合作,积极开展畲族语言文化的挖掘、抢救和传承保护等工作,取得了显著效果。目前,嶂背畲族小学把畲语和文化学习,纳入了课堂教学计划,开展“双语”教学,有效提高了畲族学生的畲语口语能力。

“但目前学校的硬件和软件条件离创建省级民族团结示范学校标准还较远,建议政府进一步加大力度把嶂背畲族小学建成少数民族双语教学教育示范学校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小学。”雷金球建议,除了将嶂背畲族小学创建民族特色学校纳入惠州市“十三五”教育规划之外,还希望进一步支持学校环境和硬件建设,在校园内建设一栋500平方米的畲族文化传习馆,设立畲族习俗农具文化展品室、民族非遗技艺传承室、民族语言文化实验室、民族音乐舞蹈室、畲族历史影视展播室。

同时,办好学校畲族双语教学基地,在师资培养、教材编写出版、创建优质示范课方面给予稳定的财力支持,将嶂背畲族小学办成全国知名的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示范学校。支持学校开展畲族传统文化发掘、传承和创新,培养畲族文化代表作和传承人,并把畲族文化逐渐打造成地方文化小产业,推动惠州特色教育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来源】南方日报

【记者】徐乐乐  林文通 王彪 黄珊


编辑 谢志清
点击展开全文
继续阅读
评论
提交
最新评论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