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汤凯锋 郭智军
2016-10-18 09:13
(本期联盟党报:甘肃日报)
“仓皇无计欲何之,正是闻风落胆时。只道伤残同列寇,那知仁义胜王师。人言戮掠皆虚语,自悔潜逃反失资。瞥眼雷霆惊震后,听来一路赞扬辞。”在甘肃宕昌县哈达铺小镇,这首道尽百姓对红军赞叹之情的《咏红军》至今广为流传。
1935年9月,红军突破天险腊子口到达哈达铺时,部队供给不足,因此驻扎休整。期间,哈达铺的老百姓热情相助,为红军提供粮食、衣物、医药等物资。因此,哈达铺也被誉为“红军长征路上的加油站”。
长征路上,周恩来同志积劳成疾,因沿途缺少医药,肝囊肿病恶化,到达哈达铺时,身体十分虚弱。幸运的是,当地药材资源丰富,在老中医畅通先生的悉心诊治下,周恩来的身体状况大有好转。因为无力支付医药费,周恩来还将随行的一把铜勺赠予老中医留作纪念。
畅通先生家世代为医,到现在,他的第四代子孙畅辉民坚持在镇上开诊所,服务周边群众。“当时,一个战士来请太爷去给他们首长看病,在那时的条件下,这病算是重的了。”畅辉民回忆起家族传下来的那段难忘经历:“草药抓好了,红军没有钱,太爷说不要钱,红军首长坚持要太爷收下这把铜勺,留作纪念。”
畅辉民说,太爷当时已经70岁,并不知道“首长”就是后来的周总理。解放后,经各方回访研究,才得以确认,但那时太爷已去世。不过,太爷还在世时,经常告诉家人,“红军纪律严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勺子一直保留到上世纪80年代,后来捐给了博物馆。”畅辉民说,每当讲起这个故事,家里人都感到自豪。如今,他女儿也在大学读医,他经常告诫后代,“行医就是做善事,不要斤斤计较。”
【统筹】洪奕宜 曾妮
【记者】汤凯锋
【摄影】郭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