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梁文悦 王良珏
2016-10-12 08:47
(本期联盟党报:四川日报)
采访的这一天,泸定县烟雨迷蒙,泸定桥上却依然游人如织。不过,这座桥,至今仍令观者胆寒。经过钢缆加固的泸定桥上,有不少旅客被晃动的桥身、颤动的木板和呼啸的河水吓得不敢前行。有游客禁不住感慨:“当年桥上连木板都没有,真不晓得他们哪里来的勇气,顶着敌人的子弹爬过铁锁!”
杨梦梅,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任讲解员,大学毕业后曾当过历史老师。关于当年这一段历史的故事、细节,在她脑海里早已滚瓜烂熟。她细致的讲解,将采访团带回到到1935年。
5月25日,红军十八勇士在安顺场突破了大渡河,却只找到3条小船,河水湍急,红军1万多名战士全部渡江需要一个月的时间。此时,红军身后有数十万国民党军队追赶,前有四川军阀扼守着所有渡口,能否成功夺取大渡河上唯一的桥——泸定桥,事关全体红军将士的存亡。
28日拂晓,以王开湘为团长、杨成武为政委的红四团接到新命令,要求29日前夺取泸定桥。这意味着他们必须在24小时内赶到120公里外的泸定桥。尽管红四团前两天已经跑了100多公里,尽管余下的120公里多是盘在悬崖峭壁上的羊肠小道,但杨成武还是率领战士,冒着倾盆大雨,于29日凌晨6时“飞”到了泸定桥西岸。
红军到达前,敌人已将木板拆除,只剩下十三根铁链横在大渡河上。红四团决定从二连抽出22名党员和积极分子组成夺桥突击队,去爬那被抽掉了桥板的13根铁索。“没有共产党员克服不了的困难,更没有革命者过不去的桥。”当年红二连机枪手赵长发,报名当上突击队员后当即说出了这句气壮山河的豪言。
过去我们都背得烂熟的课文《飞夺泸定桥》,对这激昂壮烈的一幕是这样描述的:“号手们吹起冲锋号,所有武器一齐开火,枪炮声,喊杀声,霎时间震动山谷。二连担任突击队,22位英雄拿着短枪,背着马刀,带着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跟在他们后面的是三连,战士们除了武器,每人带一块木板,一边前进一边铺桥……”
最终,红四团英勇地夺下了泸定桥。令人难以置信的是,爬上铁索的22位勇士中仅有3人牺牲,其余过河的19人没有受伤。而这次胜利,让红军的主力渡过了天险大渡河,在危急的关头拯救了红军,拯救了中国革命,彻底粉碎了蒋介石歼灭红军于大渡河以南的图谋。
在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有一个奇特的“雕像”群:22根方柱子,只有少数雕刻了头像和名字,大多是光秃秃的。讲解员杨梦梅告诉我们,由于当时特殊的战争环境,22位勇士的名字和资料绝大部分至今无法找到,泸定人民便用这种方式来纪念他们。与此同时,泸定县一直在做着寻访22勇士名单的工作。大家都说,22勇士从来没有远去,他们已然成为泸定城的一部分。大渡河边听着汹涌河水,感受到的是勇士们决绝的勇气。
【统筹】洪奕宜 曾妮
【记者】梁文悦
【摄影】王良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