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长征路㉖|鸟儿飞不过的雪山,红军喝了海椒水就爬

南方+ 记者 梁文悦 王良珏  2016-10-13 09:20

采访团在夹金山合影。

(本期联盟党报:四川日报)

长征万里险,最忆夹金山。夹金山海拔超过4000米,山巅终年积雪,空气稀薄,天气变化无常,忽而冰雹骤降、雨雪交加;忽而云开雾散、群山皑皑。当地流传的民谣如是说:“夹金山,夹金山,鸟儿飞不过,人不可攀。要想越过夹金山,除非神仙到人间。”

在位于宝兴县的红军长征翻越夹金山纪念馆,我们看到了当年红军的装备:少部分战士有一件棕背心,草鞋对比之前只是多了几根钉子。当年率红1师翻越夹金山的先遣队政委聂荣臻曾在回忆录如是说:“当时的山上还是冰天雪地。上山前,红军只在硗碛做过简单准备,如砍竹杆、树条做拐杖,把干海椒发给每个人御寒。战士们衣着不多,把能穿上的都穿在了身上,或者干脆把被子、毯子披在了身上。”

夹金山海拔4114米。

正值盛夏,来到夹金山脚下,朔风呼啸,雪花满天,温度骤降。雪山上,来自南方的红军战士被难以忍受的寒冷和窒息所包围,出发前喝下的海椒汤在严寒面前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仅存的体温在零下十几度的低温中迅速地被蚕食着。女红军们过山时只能拽着骡子的尾巴,大部分战士需要负重20斤;炊事员为了带上锅和食物,坚持负重50至70斤;炮兵则需要扛着二三十公斤的重迫击炮筒。

夹金山仅仅是长征路上红军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其后,他们还翻越了梦笔山、亚克夏山、巴郎山等7座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红军在长征中伤亡最多的战役是湘江战役,而行军中的减员最集中的就是雪山和草地。在1935年7月-1936年8月间,仅亚克夏雪山至黑水途中,红一、四方面军就有近万名战士倒下。

翻越夹金山后,红军来到了小金县夹金村。53岁的村党支部书记曾发贵告诉我们,红军刚从雪山上下来,粮食极度匮乏,但都没去老百姓家要粮食。“他们都叫村民为老乡,很亲切。”当地村民对红军逐渐有了好感,开始接纳、拥护、帮助红军。

采访团抵达的前一晚,夹金山竟下起了雪。

由于全球变暖,如今夹金山已不见飞雪弥漫,山间公路上车来车往,草地上随处可见成群的牛羊。蓝天白云下的风景如诗如画,很难让人和81年前那场悲壮的场面联系起来。不料我们抵达夹金山的前一晚,夹金山竟下起了雪。积雪到次日未化,一深一浅的雪窝,如同当年红军留下的足迹。

翻越雪山后,刚从鬼门关通过的红军紧接着就面临着“死亡陷阱”——天气恶劣、遍布沼泽、荒无人烟的草地。为了战胜饥饿,红军将士们只好吃野菜、树皮、草根,甚至吃皮带、皮鞋等。关于草地的气候,小学课文《七根火柴》中有很生动的描述:草地的气候就是怪,明明是月朗星稀的好天气,忽然一阵冷风吹来,浓云像从平地上冒出来的,霎时把天遮得严严的,接着就有一场暴雨,夹杂着栗子般大的冰雹,不分点地倾泻下来。

走出人迹罕至的草地后,聂荣臻回忆说:“我们的红军战士,就是在这样的荒原上,燃篝火,食野菜,冒风雨,互相激励,相扶而行,在沼泽草丛中顽强前进。多数同志挺过来了,数以百计的战友倒下了,把忠骨留在了草地上。”

新貌

雪山下,红色玫瑰在绽放

夹金山下,错落着许多鸡鸣狗吠、炊烟袅袅的村寨。这些村庄大多属小金县达维镇管辖,达维,因红军长征路上的“达维会师”而被人们所熟识。近年,这里再次“红了”,因为玫瑰。红色玫瑰正帮助这片红色的土地奔向小康。而这一切,需要从达维镇冒水村村主任陈望慧说起。

夹金山下玫瑰绽放。

小金县以种植豌豆、土豆养家糊口,但野猪泛滥,是农民的一大心病。偶然的机会,陈望慧看到地里两颗玫瑰生长旺盛。“玫瑰是树木且带刺,不容易被野猪破坏,是否可以代替农作物?它不仅可以增收,还可以美化环境,促进旅游发展。”

2011年起,陈望慧独自一人到外省考察、请教专家,逐渐掌握了玫瑰种植的技术。次年,在她的动员下,冒水村试种了50多亩大马士革玫瑰,并成立了小金县清多香玫瑰种植专业合作社。

事实证明,这是一次成功的尝试。玫瑰产业,在达维镇迅速成行,除了提炼精油,当地还推出了玫瑰茶、玫瑰酒等产品。

夹金山下玫瑰绽放。

受到启发,有“夹金雪山第一村”之称的夹金村也纷纷种植玫瑰——曾经村民以畜牧、挖药、种土豆为主,现在全村104户有七八十户村民家都种植了玫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就更要发扬红军长征精神,努力带领群众增收脱贫。”村支书曾发贵说。夹金村距四姑娘山景区20多公里,随着巴郎山隧道的修通,结合旅游发展,今年全村还计划建农家乐,搞玫瑰花观光,让村民吃上“旅游饭”。

据介绍,在小金县清多香玫瑰种植专业合作社带动下,全县共有1107户农户种植玫瑰4000余亩,其中包括了105户贫困户及88户残疾人家庭参与种植。

当地干部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按照10元一斤计算,目前,一户一年可以靠玫瑰纯收入近2万元,这对于过去豌豆种植每亩地只有500到600元收入的老百姓而言,无疑是一大笔收入。

【统筹】洪奕宜 曾妮

【记者】梁文悦

【摄影】王良珏

编辑 李啸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