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世|走进急诊科:广州一医生8小时救治76名病人

新快报 记者 陈彤 李小萌  2016-09-10 13:53

今天是“世界急救日”。记者日前走进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为读者带来急诊科医生很多不为人知的内幕。

▲急诊科总是那么忙碌。

9月8日晚上9时,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门诊一片寂静,而急诊室外依然人声嘈杂。输液室三分之二以上的座位还有患者在输液。走廊上拿着病历、检验单的家属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高声说着话。但跨入急诊室的门,人声旋即切换为喁喁私语。能听到的最高声音,来自病床前的监护仪器:它跟着病人的心跳频率,有规律地发出“滴滴”声。

急诊医生,最常与死亡打交道的群体之一。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是这个城市急救群体中的一员,过去的一年收治了8万多人次的患者。他们这所医院辐射高楼林立的28平方公里区域,还要定期承担各种政府医疗保障任务。他们常常在重大灾害或突发事件发生时接到紧急任务,除了8月初登陆广东的台风妮妲,更远的还有2003年抗击非典,2008年汶川地震和南方雪灾。

“一个电话打过来马上回医院,1个小时内装备齐全、带队出发。”急诊科副主任医师、紧急医疗救护队队长张作鹏说。

工作忙碌

4天值一次至少16小时的夜班,每周都有临时任务。

这是过去18年张作鹏的“日常工作”....

“外人对于急诊科的想象过于夸张与恐怖。”张作鹏说。

在急诊科医生的眼里,一切就该是这样忙而不乱的:收治病人、判断病情、安抚家属、确定方案,尽管有时候一站就是三四小时。在张作鹏看来,急诊科的工作“少有变化”,但有关“急诊”的话匣子打开后,他便滔滔不绝。做医生,10年是一个“坎儿”。从住院医生做起,干了10年才稍有成绩,张作鹏也曾有那么“一闪”的念头想转科,“大家常说隔行如隔山,但我们医生是隔科如隔山。后来还是选择坚持干急诊”。一干就是18年。

4天值一次至少16小时的夜班,每周都有临时的工作任务,有时是4小时,有时是8小时。这是过去18年急诊科医生张作鹏的“日常工作”。

张作鹏是土生土长的广州人,1998年从当时的广州医学院一毕业,就来到现在的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工作,几乎没怎么离开过广州。他目前保持的一项纪录,是2012年春节期间,曾在8小时内接诊76个急诊病人。由于是春节放假期间,普通门诊暂停工作,一大批患者涌向了急诊。那个忙得天昏地暗的一天里,张作鹏的76个病人主要是胃肠道、心血管和呼吸道出了问题,你可以分别将其理解为吃得太多、喝得太多以及室内外温差过大——一般人“作死”地玩,急诊医生只好“作死”地忙。

2016年春节期间,为抢救一名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发顽固性室颤的患者,张作鹏和团队成员一起,连续除颤19次,坚持心肺复苏80分钟,终于救下了60多岁的冯老伯。

张作鹏比谁都清楚,人的生老病死是一个自然的过程,疾病发展到后期生命终结也是无法避免的。但现实情况是,“使出全身力气去救治,病人最后还是走了”仍然让他崩溃。大多数时候,哪怕病人心脏停跳、不可逆了,医生们也要在那里按压20分钟到半个小时,还需有一名医生与家属不断沟通抢救及预后情况,让家属逐渐“心理接受”。

▲ 一名患者在急诊科接受治疗。

蛇伤救治

“尽量不要乱动,打120或尽快送至附近有条件救治的医院”

广州及周边地区主要的蛇类是青竹蛇,又叫竹叶青,送到医院救治的大多是这一类蛇伤患者。

“尽量不要乱动,马上打电话给120,或尽快使用交通工具将患者送至附近有条件救治的医院。”这是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主任、著名蛇伤治疗专家梁子敬给蛇伤患者的建议。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是广东省毒蛇伤救治中心,收治了三分之一以上的华南地区毒蛇伤患者。

据梁子敬介绍,蛇伤分为三类:被银环蛇、海蛇咬伤后是神经性中毒;被竹叶青蛇、蝰蛇咬伤后是血循性中毒;被眼镜蛇咬伤后是混合性中毒。8月底,肇庆的李先生(化名),清晨起来干农活时不小心被蛇咬到了左手拇指,当时没在意,结果1小时候出现了呼吸困难、眼睑下垂、四肢无力等症状。这条蛇事后被证明是一条银环蛇。患者被送到梁子敬面前的时候已经是晚上10时,梁子敬首先考虑用抗蛇毒血清联合机械通气治疗,但李先生出现了严重的过敏反应,于是当机立断采用连续血液净化治疗,目前李先生仍在住院,但已脱离了呼吸机、病情逐步好转。

在梁子敬的从业过程中,还处理过被“蛇头”咬伤的患者。十多年前,距离医院不到100米的一家餐馆,服务员正在整理已经被割下头的蛇,不料突然被那个“蛇头”张口咬伤。“这算是比较特殊的情况。”梁子敬说。

电话技巧

随急救车出诊两年,张树增练就一项技能:同时打两个电话

急诊科一楼分诊台上有部黑色电话。2015年,这部电话共响起3000多次,平均每天响起10-15次。不管白天黑夜,在放下电话的4分钟内,医院的急救车必须开出大门,除了急救车司机,车上还要坐着急诊科医生、护士和两名担架员。

这部电话是广州市医疗急救指挥中心专线,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120”。“120”在接到急救电话后,按照实时定位系统,迅速将急救任务分配给3公里以内暂无出车任务的医院。

在随急救车出诊的两年里,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护士长张树增练就了一项技能:同时打两个电话。张树增说,在接到120电话后,需要立即联系急诊科医生、急救车司机和担架员。如何做到同时给2个人打电话呢?张树增告诉记者,先拨通1个电话,在讲话过程中再给第2个人打电话。对话内容则非常简单,只有2个字:“出车”。

“有的时候,其他科室的人不太理解,会在想急诊科的人怎么回事、不通人情”。由于经常要和时间赛跑,急诊科从医生到护士,工作讲话时没一句多余的话,甚至连基本的寒暄都没有,这显然和人际交往过程中的一些做法“相违”,因为急诊科很多时候都是同时处理多个紧急病人,为了加快速度,往往动作迅速、语速简练。“但在接触一段时间后,其它科室的同事了解我们的工作方式后,也就能够理解我们了。”张树增说。

编辑 邓红英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