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金融瓶颈,东莞转型再入深水区

南方+ 记者 叶永茵  2016-08-15 08:45

彰化银行营业厅工作人员正在给客户办理国际业务。南方日报记者 孙俊杰 摄

恒生银行、玉山银行、彰化银行一些外资银行相继落户东莞,开展深度合作;而东莞本土银行东莞银行到香港设立办事处,开始布局境外的市场。可见,在东莞的金融市场上有走进来的龙头企业,也有走出去的佼佼者。

随着“一带一路”和企业“走出去”战略的推进,东莞极力打造全国范围内开放型经济高地。金融最能体现一座城市的软实力,在此背景下,东莞金融机构和境外金融机构互动空前,双方迎来了快速发展期。时至今日,金融改革已摸索涉入“深水区”。在开放性经济的环境下,东莞金融业该如何引领市场前沿,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如何构建开放、安全的金融体系,打造国际化金融中心也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东莞《新格局》特刊,点击文字可查看

加速布局

外资银行扎根东莞

2014年11月20日,百年老字号彰化银行在东莞环球经贸中心正式入驻,成为东莞“第一家在写字楼营业的银行”。这距离东莞首家外资银行开业,整整过了十年。

2004年,凭借着“三来一补”发家的东莞制造业风生水起,经济实现持续高速增长。在东莞经济驶入快速道的时候,外资银行也嗅到了“钱味”。以星展银行在东莞设立办事处为标志,外资银行开始陆续在莞布局。

纵观东莞的外资银行构成,主要以港资银行和台资银行为主,这与东莞数量庞大的港资和台资企业密切相关。

自中国加入WTO后,星展银行东莞代表处、东亚银行东莞代表处、恒生银行东莞分行、汇丰银行东莞分行和星展银行东莞分行先后设立,奠定了东莞外资银行的基本格局。

2009年,《〈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补充协议六》正式签署,由于可异地支行,部分港资银行加快布点的速度,富邦银行(香港)有限公司东莞代表处、南洋商业银行东莞支行和东亚银行长安支行、东亚银行东莞支行相继在莞布局。

除了港资银行机构以外,台资银行机构也是东莞一大亮点。说到莞台金融合作全面进入一个新阶段,要数2010年《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正式签署。紧接着2013年,东莞又出台《东莞市推动莞台金融合作实施方案》,继续推进“莞台金融合作实验区”建设。在政策红利的引导下,玉山银行东莞分行和彰化银行东莞分行先后在东莞落户。

广东省台办副主任侯振富认为,近年来,广东推进在粤台企的产业升级,粤台两地的金融交流得到加强,台资银行在东莞很早开设办事处,对大陆的金融体系较为熟悉。另外,台资银行实行现代化的管理,东莞大量的台商资源为其提供广阔的发展机会。

随着东莞金融市场热度逐渐升温,外资银行的阵营也越来越庞大。官方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东莞辖区共有9类38家银行机构,其中8家外资银行机构,占比约21%。8家外资银行机构包括7家营业性机构和1家代表处,一共12个外资银行营业网点。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财税系教授林江认为,东莞市是开放性的城市,加上制造业的丰厚基础,与香港、台湾等地区交流密切。外资银行拥有独特的国际视野、先进的技术、优秀的管理人员、优质的服务,可以作为东莞的银行体系补充。

“东莞外资银行的比重还是相对较少的,”林江指出,在开放性经济的大背景下,外资银行要在东莞立足,一方面要提升自身产品创新的能力;另一方面需要联合其他商业银行,加强与其他银行之间的合作,拓展更多的市场。

相辅相成

金融业助力制造业升级

业内人士认为,外资银行之所以选择到东莞设点,一方面是追随客户的战略,一般是外资银行母行的客户在东莞有业务,外资银行就需要在东莞设立分支机构,将客户服务延伸至东莞;另一方面是因为东莞的经济规模和金融总量大、客户基础好,可以寻找到新的增长点。

东莞是依靠制造业发展起飞的城市,制造业是东莞经济社会发展的根基、特色和优势所在。数据显示,2014年东莞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1.2万亿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6%,东莞以不到全国万分之三的土地,创造了超过全国百分之一的工业总产值。其中,智能手机、电子元器件、服装等产品产量位居全国乃至全球前列,“东莞制造”成为闪亮的品牌。

“我们看中的正是东莞制造业丰厚的产业基础。”玉山银行东莞分行行长吴怀宽说。东莞制造企业面临转型升级,加之美国、德国等工业强国近期纷纷提出“再工业化”“工业4.0战略”,企业需要银行支持的力度更为迫切。

吴怀宽认为,除现有金融体系外,可推动民营资本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如整合金融资源,通过境内外上市、股权融资等,扩大东莞企业直接融资比例,为转型升级提供助力。

一家从事智能制造的台资企业,由于历史原因,无法使用厂房做抵押物向国内的银行申请贷款。“像彰化银行和玉山银行这些台湾银行由于在贷款方面更灵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些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东莞市台商协会会长翟所领说,台资银行会根据台企在东莞的经营状况和不动产的情况来进行判断,还可以根据企业在海内外的不动产做抵押。

全国台企联会长郭山辉说:“东莞处于转型升级关键时期,其经济结构在转变,东莞在珠三角处于优越的位置,在做外销,也做内销,要人才也要有钱。在融资受限的时候,外资银行是重要的资金来源地。”

“以前,企业来到东莞显得有些孤单,往往都是单枪匹马,没有任何融资的渠道,也缺乏银行的支持,企业创业艰难。如今随着台商在东莞的发展和转型升级,需要的资金也越来越多,两家台湾的银行进入东莞,助力台商的发展。”东莞台商协会会长翟所领认为。

东莞银监分局表示:“外资银行与东莞制造业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东莞的制造业发达,吸引外资银行进驻,外资银行得到长足的发展;而外资银行也完善了对东莞制造业的金融服务,丰富了相关企业的融资渠道,有力地支持了东莞制造业的发展。”

立足东莞

服务范围辐射珠三角乃至海外

随着珠三角的经济扩张和产业转型升级,以及加快推进珠三角金融一体化,“深莞惠”经济圈建设赋予东莞金融业发展重大的机遇。尤其东莞处于穗港经济走廊中间,连接广州、深圳两大中心城,拥有独特的地理优势,引得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扎根东莞。

有银行业人士表示,越来越多的外资银行进驻东莞,并加大对东莞的资源投入,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看好东莞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是可以扩大服务的辐射范围。

恒生银行东莞分行在2006年10月成立,成为东莞首家设立分行的外资银行,这是其在中国成立的第七家分行,当时是广东省内继广州、深圳后成立的第三家分行,东莞成为其在广东的第三个重要布点城市。

恒生(中国)方面告诉记者,该行以珠三角等区域为业务拓展重点,依托母行香港恒生银行的历史和实力,加上政策开放、地域接近及文化相融的优势,恒生银行在珠三角地区有较强的品牌认知度,发展的基础也相当好。“恒生(中国)作为在东莞开业的第一家外资银行分行,背靠香港母行,在‘陆港联动’方面有明显优势,有能力针对客户的贸易模式和资金流情况推出内地与香港联动的融资及服务方案。”这位负责人说。

依托10万台胞的台资银行也非常重视东莞市场,并以东莞为支点,辐射全球。玉山银行是首家进驻东莞的台资银行,目前也是以东莞为立足点,布局深莞惠市场,玉山银行在中国现有总行营业部、深圳分行、东莞分行及东莞分行长安支行四个营业网点。

在吴怀宽看来,深莞惠市场充满了经济发展潜力与市场活力,值得金融机构深耕。未来,随着规模的增长,银行将持续于深莞惠市场拓展营业网点,由对公业务先行,透过跨境服务,奠定整体业务基础,逐渐在珠三角市场建立品牌知名度。

“为建立差异化特色服务,争取顾客,我行推出了‘跨境服务’,玉山通过母行及子行及其他海外联行的串联,藉由海内外平台的灵活调度,活化顾客资产,提供跨国集团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吴怀宽说道。

同是台资银行的彰化银行东莞分行行长王宏表示,之所以在东莞设立分行,皆因广东省是全国外贸数一数二的地区,东莞是台商投资大陆最早的区域,多数台企在莞聚集,市场可发挥的空间可观。“我们将以东莞为起点,向珠三角延伸和拓展市场。”

先行先试

本土银行“走出去”大势所趋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和莞深穗一体化,越来越多的东莞企业走出去寻找“新的市场”,与之配套的东莞金融机构也开始试水走向外面的市场。其中,本土银行东莞银行和东莞农商银行均是走出去的典型代表,向区域性市场和境外市场发力。

刚跻身世界银行业300强的东莞农商银行非常重视区域性市场的发展。近年来,东莞农商银行作为主发起人,已经分别在惠州市仲恺区、云浮市新兴县、东莞市大朗镇、广西贺州八步区设立了4家村镇银行,在惠州和清远设立异地支行,参与发起设立四川雅安农村商业银行,投资入股顺德农商银行和湛江徐闻农信社。

“这些年来,东莞农商行积极向区域性集团化方向发展。”东莞农商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全球经济形势发生变化,东莞农商银行着力推进第三次转型升级,以创新立行、实干兴行为发展理念,积极应对经济新常态和利率市场化环境的挑战,不断优化经营模式,纵深改革管理机制,全面强化风险管理,加快向现代创新型商业银行战略目标迈进。

与东莞农商行相比,东莞银行的步伐迈得更大、更远一些。自2008年起,东莞银行首尝“头啖汤”,开始走出本土向外发展,走出去寻找新的市场,扩展十分迅猛,先后在广州、深圳、惠州、长沙等地成立分行,还在广西以主发起人身份设立村镇银行。2013年,东莞银行再次开启扩张的步伐,先后在广州、深圳、佛山、惠州、长沙、合肥、清远、珠海、韶关、中山等11个城市设立分支机构。在2014年6月,东莞银行更是放开“胆子”,在香港设立办事处,这对国内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来说都有“先行先试”的意义。

有资深银行业人士分析,东莞银行在香港设立办事处跟在内地的分支机构职能还是不同的,香港办事处更多的是充当对外展示的窗口。

对此,林江也认同上述观点。他认为,金融机构的办事处更多的是对外联络、展示、信息的收集等功能,不涉及具体的经营业务,这对金融的机构的成本压力较少一些。不过,要是办事处积累了足够多的经验和资源,也不排除下一步升级为有营运功能的分支机构。

“金融机构走出去是正常的现象,也是历史发展需要和趋势,”林江谈到,目前,东莞走出去的金融机构的数量还是相对较少的,随着合作的日益密切,相信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会走出去布局区域性市场或走向海外。

随后,林江谈到一个东莞金融机构走出去所面对的难题,他说:“过江龙不如地头蛇,即使资金实力再雄厚,走出去的东莞金融机构也是‘外来客’,在外地的优势并不明显。尤其是在境外的金融生态圈,其业态已经非常成熟完善,加上国际化的金融圈里人才济济,竞争异常激烈。“东莞的金融机构走出去后该如何生存?如何跟国际性的大鳄分得一杯羹?均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转型升级

引导金融机构盘活银行存款

2015年,东莞的金融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据东莞市金融局数据显示,2015年末东莞全市各项存款、贷款余额分别为9969亿元和5981亿元,比去年初增长6.12%和7.42%,延续近年来贷款增长快于存款增长的趋势,存贷款增量分别位列全省地级市第一和第二位。

值得关注的是,截至2016年1月末,东莞的存款余额高达10136亿元,存款余额重回万亿以上,东莞成为继苏州、佛山、无锡之后全国第4个存款规模达到万亿元的非省会地级市。可见,在经济形势和政策环境复杂多变的情况下,东莞金融业的总体运行稳定,东莞“金融绿洲”的本色不变。

虽然东莞存款总额已过万亿、规模庞大,但是金融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却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在“完善投融资体制机制和推动金融开放创新”课题研究中,东莞希望推动金融服务为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对此,林江则道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从东莞整个城市的层面来考虑,引导金融机构盘活银行存款,既保证了金融市场的活跃度,也促成了金融安全。“东莞要充分发挥独特的区域位置和产业基础优势,吸引广州、深圳的创投机构来这片沃土投资创业,这样要盘活万亿元的银行存款几率还是颇大的。”

林江说道,东莞是制造业中心,有完善的资源配套,在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转型过程中,要建立起科技、市场、人才、金融机构聚集起来的平台,为企业、金融提供空间和机会。“无论是科技和金融,其最终的目的都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在实现金融创新和东莞转型升级方面,林江建议,以中小企业为载体,一方面加强自身的培育,另一方面引进广深穗的创业项目,政府给予相关的税收优惠、产业扶持政策引导其发展。

记者手记

金融机构“走出去”利于创新发展

自2004年新加坡星展银行在东莞设立代表处,标志着东莞开启有外资银行的历史,也掀开了东莞金融史上崭新的一页。这12年以来,东莞的制造业也从最鼎盛的“世界工厂”时代过渡到如今的产业转型升级和调整期,而外资银行并没有放缓进驻东莞的脚步,可见外资金融机构对东莞这个“金融绿洲”的信心。

当下,随着产业的转型升级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造就了东莞金融业的机会,不仅有越来越多的外资金融机构走进来,还有如东莞银行本土的金融机构开始“走出去”,寻找“新大陆”。此时走出去,东莞的金融机构显得还是有些底气不足。

在境外,其金融圈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非常完善和成熟了,东莞的金融机构不具备独特的优势,与其竞争还稍有逊色,且跨境、跨区域开设分支机构的成本费用高,这并非所有的金融机构所能承担的成本。因此,东莞的金融机构走出去不能盲目或操之过急,得慎重考虑。

以笔者来看,东莞正处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试点城市,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走出去是必然的趋势,也是历史的选择。

一方面,东莞是制造业名城,扎实的产业基础和广阔的市场还是能吸引境外机构的注意,藉此为窗口,让境外更多的机构认识东莞、了解东莞。若东莞的金融机构联手国际机构,共同创新发展,对促进东莞的金融创新是一大助力;另一方面,从东莞金融机构自身的角度,走出去也是一个扩展视野、模仿学习、开拓新市场、拓展业务的机会,这也能促进自身的成长。

【来源】南方日报

编辑 冯文美

相关文章

创造更多价值
更多精彩尽在南方+客户端
点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