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东莞新使命,开放新格局

南方+ 记者 郭文君 朱紫强  2016-08-15 08:07

东莞市委书记吕业升

东莞将努力克服以往成绩带来的路径依赖,思考现有观念是否制约了东莞更高水平的发展,以全球化的视野来推动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试点工作。在发挥加工贸易这一传统优势上,积极推动加工贸易就地转型创新发展。东莞将进一步找准试点工作的切入点、侧重点、结合点、突破点,积极推进综合试点试验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助推东莞在更高起点上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

——东莞市委书记吕业升

东莞市长梁维东

加快推进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试点试验城市建设,东莞要充分用好国家赋予的先行先试权力,在经济管理服务、加工贸易创新发展、投资贸易服务、产业国际合作、公共服务管理等领域,着力破除体制机制瓶颈制约,力争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为全省全国提供示范和借鉴。以此为带动,全面推进东莞重点领域改革,进一步增创改革红利,增强发展动力。

——东莞市长梁维东

今年5月份,东莞成为全省唯一的全国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城市。

7月27日,东莞启动了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大调研,全市各部门和镇街参加,由市委常委会研究确定的八大重点课题直指东莞目前发展的关键。

开放是植根在东莞灵魂深处的“基因”。改革开放前30年,东莞积极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参与世界经济分工,从一个香飘四季的农业大县起步腾飞,迅速成长为国际制造业名城。

如果把此称为东莞开放型经济1.0时代,那么,以低成本迎合国际产业转移,依靠区位优势和要素投入的发展模式显然已经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

又走到了抉择的关键节点。被国家赋予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城市,对求变求突破的东莞来说正逢其时。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向世界宣告:中国将坚持开放发展,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

夫道有因有循,有革有化。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深刻调整期和增长动力转换期,东莞谋划进入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2.0时代,既是自身发展到新阶段的需要,也担负着为我国构建更深入、更全面、更多元化的对外开放格局探路的历史使命。

江海浩浩,风云激荡,唯变不破。

东莞《新格局特刊》点击图片可查看

东莞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是适应经济新常态,在更高起点上谋划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上世纪80年代,东莞以加工贸易起家,在短时间集聚大量资源,快速完成了资本积累。但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和国内生产要素供给的变化,东莞加工贸易订单式的发展模式受到巨大冲击。

当前,东莞迫切需要通过创新驱动发展、创新产业业态和商业模式,发展更高水平的高端制造业和新兴服务业,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

但在东莞目前的贸易结构中,加工贸易占比仍高达63%,一般贸易仅占37%,而我国的总体情况已经实现了一般贸易的逆转。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惠武认为,外向依存度高不一定是负担,新加坡、香港及深圳等地区的竞争实力就非常强,从东莞来讲,完全有可能走上一条以外向带动为主的路子。

但是,要以“高含金量”制造业参与国际合作竞争,东莞依然任重道远。

衡量效益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工业增加值率,即工业增加值与工业总产值之比,数值越高则工业的附加值越高、盈利水平越高,投入产出的效果越佳。目前东莞的工业增加值率仅为22%左右,虽然略高于全国水平,但仍远低于先进国家和地区35%的水平。

今年上半年经济数据也印证,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5%,增速很大部分得益于电子信息业尤其是手机行业的快速增长。电子信息业的辉煌之下,难掩服装、家具等传统支柱产业的疲软。

旧的支柱性产业、支撑性企业退出,新的产业、新的企业如何有效引进和培育?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认为,在工业4.0和物联网的新科技革命之下,以及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企业应该推进个性化、柔性化生产,重新调整产业的业态,优化行业的标准,避免产能过剩。而在产业方面,应该推进传统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对接,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重新调整商业的模式。

此次国家赋予试点城市的契机,意味着东莞能够更加深入地优化加工贸易企业产品结构调整,加快发展外贸新业态,树立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新优势,成为我国加工贸易创新发展新路径的“开路先锋”。东莞还有机会探索更多产业国际合作的新方式,加强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先进制造技术以及港澳台地区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有效对接,提升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的地位。

东莞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要有更高的境界和视野,更高的标准与层次,推进国际合作。

此次试点地区的第三项重要任务是“探索推进国际投资合作新方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外经济研究所国际经济综合研究室主任王海峰认为,这意味着作为制造业强国的中国要更好地“走出去”。

2013年,中国首次向世界发出“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倡议。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广东唯一一个铁路货运(一类)口岸——铁路国际货运物流中心在石龙落户和开放。石龙真正的特殊之处在于,它具备海陆联运的巨大优势:铁路从这里出发,连接中西亚直到俄罗斯、东欧;水路经由内河至虎门港,出发通往东南亚乃至西欧北美。东莞巧妙地将“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对接,是全国为数不多的一带与一路结点之城。

2015年广东铁路国际物流基地的3条专列的铁路跨境货运量,一共占到广东全省的八成以上。怀揣着“制造业名城”和“世界工厂”两张名片,东莞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构建海陆空跨境大通道,力求在国家新一轮对外开放中出演更重要的角色。

2015年,东莞对“一带一路”国家的出口额达167.3亿美元,同比增长25.2%,“一带一路”国家超越欧盟、日本,成为该市第三大出口市场。在去年的海博会上,共达成签约项目451个,涉及签约金额1747亿元,其中超亿元项目179个。海博会还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跨境电商平台(海丝网),为沿线国家跨境电商提供全流程服务。

行商坐贾的东莞商人,是东莞扩大开放的强有力优势。东莞华坚鞋业集团在埃塞俄比亚设厂后,成为该国最大的窗口企业,并于2015年与埃方合作建设华坚国际轻工业园,目前已吸引16家同样来自东莞的企业签约进驻。该项目预计总投资约20亿至25亿美元,解决了10万埃塞俄比亚人就业问题,出口额约40亿美元。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与东莞制造息息相关的外向型经济新业态也层出不穷。目前全市已有跨境电商企业5000家,1万家制造企业以不同形式参与跨境电商,其中超过7000家工厂直接从事跨境电商交易。今年第一季度,东莞邮政国际小包总量1630.5万件,增长239%。

如果说,前37年中国改革开放的叙事主线是“引进来”,那么行稳致远地“走出去”将是中国开放发展的下一篇精彩华章。引领了新中国第一轮开放风气之先的东莞,理应再创优势,续写开放发展的新篇章。

东莞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要聚焦体制性障碍和结构性问题,核心就是推动体制机制创新。

高层次开放的关键是高标准改革。这意味着东莞要在全市进行新一轮的思想大解放,破除旧有的、与实际不相适应的路径依赖和思维惯性,加快形成适应更高水平发展的体制机制,充分激发市场活力。

此次试点第一项任务是“探索开放型经济运行管理新模式”。第三项任务“探索推进国际投资合作新方式”其中的一部分就是探索如何更好地“引进来”。

2015年以来,东莞推进企业投资项目负面清单管理试点工作。这意味着,东莞将明确禁止和限制企业投资经营的行业、领域等,而在清单之外,“法无禁止皆可为”,企业可在网上办理备案手续。企业投资项目实行网上备案后,时限缩短为5天,实际上资料齐全后的1-2天内可以完成立项。2015年,经东莞市发改系统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立项总数约651宗,计划总投资约1723.11亿元,同比增长约21%,为东莞接下来促进投资发展积蓄了后劲。

除了投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外,近年来,东莞还推动项目投资建设直接落地、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企业登记注册“一网通”等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从以往的重审批、轻监管转变为轻审批、严监管,从“被动”审批转变为“主动”服务。

由日本和台湾公司共同投资5.1亿元的那智建信项目去年3月在土地招拍挂中摘牌,第二天就开始动工建设,项目落地比以往节省了3个月时间,也创下了从拿地到动工时间最快的“东莞速度”新纪录。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项目早一天落地就可以早一天投产,就多一份抢抓市场机遇的保障。当前,东莞参与全球竞争所凭借的区位、要素等传统优势逐步消退,要破解营商环境优势弱化,就必须大力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建设。

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以及出台的政策能否符合一个更高的市场经济的标准,通过打造一个更加规范高效的市场环境招商引资,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和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实质上也是东莞政府正在进行的一场“自我革命”。

东莞使命,任重道远。

【来源】南方日报

编辑 冯文美

相关文章

创造更多价值
更多精彩尽在南方+客户端
点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