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朱晋 陈志强
2016-08-15 08:52
今年5月,东莞被列为国家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城市。这是东莞全新的定位,也是历史赋予东莞的使命,作为国家构建开放性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城市,东莞完全有条件利用这一契机,在改革和创新领域走出一片新天地。
对此,专家认为,相对于自贸区范围小,强调开放的广度与深度,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则范围更广,突出体制机制层面的创新,更强调系统性与普适性。尤其是六大试点任务,东莞需要首先对其进行分类,看看这六大任务之间存在何种相关关系,然后抓住六大试点任务中的牛鼻子,通过重点突破来带动其他任务的向前推进。
A.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示范领域探索开放机遇推动制度创新
目前全国范围里的电子商务的成交金额当中,有相当比重是与东莞有关,这说明东莞作为全国电子商务的中心之一是完全符合事实的。而东莞能够强化其电子商务中心的地位,就是要大力发展跨境电商,特别是充分利用东莞的物流配送体系比较发达的优势,这里就有如何把东莞的外向型经济发展过程中所累积的资源,包括商业渠道、客户渠道等资源整合起来,为其实现外向型与内源型经济相结合的华丽转身服务。
南方日报:胡春华书记、朱小丹省长作出专门批示,要求东莞形成可在全省推广复制的经验,为全省开放型经济的转型升级做出示范。东莞可以在哪些方面比较容易形成经验,率先改革创新?
林江:我认为东莞可以为全省开放型经济的转型升级作出示范的领域包括:一是加工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这不是新问题,但是如何用新思路去解决老问题,依然是东莞值得探索的事情。事实上,用开放倒逼改革,应该成为东莞加工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东莞加工制造业已经形成的庞大物流配送、产业配套体系,这样的产业基础如何为内需所用,是很值得研究的问题。这里涉及如何把外向型工厂的机器设备如何变成为内源型市场服务的机器设备,就涉及如何把柔性生产线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配合国内消费者不断变化的口味和差异化需要。如果各方资源组合到位,对东莞来说,就有可能形成可供推广和复制的经验。
二是跨境电子商务转型升级的示范区。东莞近年来的电子商务领域得到长足的发展,这可能与东莞作为加工制造业中心有很大的关系,目前全国范围内的电子商务的成交金额当中,有相当比重是与东莞有关,这说明东莞作为全国电子商务的中心之一是完全符合事实的。而东莞能够强化其电子商务中心的地位,就是要大力发展跨境电商,特别是充分利用东莞的物流配送体系比较发达的优势,这里就有如何把东莞的外向型经济发展过程中所累积的资源,包括商业渠道、客户渠道等资源整合起来,为其实现外向型与内源型经济相结合的华丽转身服务。
三是高新技术与市场商业运作充分结合的示范区。东莞拥有包括松山湖在内的高新科技研发和商业运作的重要示范区,如何把松山湖的优势在新形势下再发挥出来,这是非常重要的。换言之,松山湖如何在改革创新的环境下焕发出新的活力,甚至在营造新东莞、新产业上能够发挥怎样的作用?松山湖如何在吸引高端人才,为高端人才营造发挥其个人才能的环境上形成全省可供推广复制的经验,这是东莞需要实现突破的地方。
南方日报:东莞该如何进一步创新外商投资管理体制,让项目落地东莞更便利有效?
林江:东莞的外商投资管理体制的创新应该与东莞激活民营企业资源和民间资金资源重复结合起来,事实上,目前一些有影响力的国际企业进入东莞,可能不一定会带来巨资,而可能只是重要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那么出资者可能就源于东莞了,如果东莞有强大的资金支持,而政府部门有能够设计出激活民间资金投资的管理体制,这对于重大外资项目落户东莞将是相当有利的;三是东莞的营商环境还包括东莞人对于外资的看法,对于经济前景的信心,对于外来人口的态度等方面,这些领域过去比较受到忽略,未来需要市政府更加重视起来,从而能够营造东莞新时期良好的营商环境。
南方日报:您怎么看待东莞企业在研发等方面的薄弱环节,接下来东莞该如何做好创新驱动?
林江:我认为东莞已经在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值得肯定,当然,东莞企业在研发薄弱环节上还有大量需要突破的难题和空间。首先,东莞民营企业在研发投入上的积极性并不高,尽管东莞民间社会不缺钱,但是企业研发能够给投者和企业家带来怎样的好处,还不是那么清晰;其次,东莞与周边城市的关系,特别是与广州、深圳如何构建产业合作和产业转型升级的互动关系,目前做得还不够好,换言之,东莞如何把广州作为省会城市,深圳作为创新城市的重要资源和优势充分结合起来,并为东莞所用。
再者,推动外企设立研发中心本身是对的,关键在于外企建立怎样的研发中心,是基础技术研发中心,还是应用技术研发中心?能否通过先建立应用技术研发中心再过渡到建立基础技术研发中心?还有,如何让外资企业的研发成果能够与本土的市场、消费者的需求做充分的对接?这里不仅仅是市场机制在发挥作用,还需要市政府有意而为之,让东莞的本土民营企业能够与外资企业在技术研发上形成优势互补,并整体拉动东莞民营企业的研究开发水平。
南方日报:今后,东莞将如何进一步提升自身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增强企业在研发设计、市场营销等,推动微笑曲线两端延伸?
林江:我认为推动东莞的微笑曲线向两端延伸,本身肯定是正确的,但是我们要注意的是,随着部分发达国家已经开始进入先进制造业的时代,而我国中央政府也在大力推动中国制造2025,制造业的微笑曲线正在向沉默曲线甚至悲伤曲线转化。换言之,制造业的生产环节可能也在增值,甚至其附加值与研发环节和营销环节具有同等的价值甚至还会超过两端的增值额,这主要是因为个性化的消费和需求将引领全球先进制造业的潮流。
如此一来,东莞在实现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推动微笑曲线向两端延伸的同时,也应该要推进先进制造资源在东莞的聚集,因为先进制造在东莞如果按部就班地推进,会一定程度上弱化加工贸易在产业结构之中的份额,这可以帮助东莞在实现稳增长的前提下又能够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这是东莞在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环境中最理想的发展路径。
南方日报:目前,东莞在建设位于石龙的中俄贸易产业园,将其打造成为提升中国与俄罗斯联邦密切合作的重要平台。在常平,拟投资6.5亿美元建中欧(常平)跨境贸易产业园。这些跨境产业园将对东莞开放型经济起到什么作用?在“一带一路”的战略背景下,东莞要如何探索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主要城市及地区共建境外经贸合作区,并推动在境外形成产业集聚?
林江:中俄贸易产业园和中欧跨境贸易产业园,都是“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实施的背景下东莞的重大项目,如果运作顺利,都将有利于东莞在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当然,两个园区只是平台,重要的是东莞如何把这两个园区所形成的投资平台做强做大。例如,与自贸区相比,这两个园区在政府的制度创新,企业的制度创新上有何优势和特色?另外,东莞如何把握当前国际经济、金融的形势,在英国脱欧所带来的金融震荡当中趋利避害,积累走出去的经验,总结走出去的教训,从而为两个园区的企业走出去提供硬件和软件方面的支持?还有,走出去的同时还有请进来,这也是“一带一路”战略的重心,如何通过企业走出去而推动外资企业走进来?反过来说,如何通过外资企业走进来以促进中国企业走出去?这其实是东莞上述两个贸易产业园区需要重点探索的规律和要点。
B.广东省珠江发展规划院副院长罗小虹:打造竞争优势提升东莞在全球价值链中地位
以往,珠三角地区作为世界级制造业基地,拓展了高度发达的外向型物流网络,将产品卖给全世界。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向以现代服务业为主要形态的高端环节演进,要实现对全球资源的优化配置,意味着要从物流向人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等更多资源领域拓展。东莞应当争取在人员通关、境内外信息管理,跨国金融管理等方面制度创新,在资源便捷流动和高效集聚的基础上探索搭建全球化的资源优化配置平台。
南方日报:今年5月,东莞被列为国家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城市。请问东莞应该如何去承担和开展好试点任务?从哪些方面去开展试点?
罗小虹:东莞可以重点从四个方向开展探索:一是“走出去”与“引进来”结合,建立国际合作新模式。完善全市整体的产业发展战略布局,构建全市统一的对外定向产业链招商机制,开展导入式规划建设创新,依据目标企业目标要求提供相适应的企业生存环境。鼓励促进东莞民营企业、民营资本“联盟”,抱团“走出去”。以金融服务为重点扩展合作领域,创新多样化的金融服务产品,提供便利、优惠的跨境人民币投融资服务,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跨境投融资,促进初创型企业金融服务创新。
二是将“一带一路”重要节点打造成为重要支点,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东莞是“一带一路”战略中的重要节点城市,通过加强虎门港与自贸区港口的互动,开辟国际航线,完善铁路国际物流基地建设,加强水铁联运,将节点打造成为支点。加强莞港澳合作,实现莞港澳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和融合发展,促进莞港澳合作从单一的产业投资合作走向经济、社会、环境的全方位合作。
三是以传统加工贸易为基础,推动新兴产业与高端服务业集聚,在传统加工贸易的基础上,加强产业园区与广东自贸区的对接,通过配套先进的环境建设的和去管制化的政策创新,促进人才、货物、资金和技术等全球生产要素自由高效流动,加强加工贸易企业向粤东西北地区转移,促进高端服务业的智能穿戴设备、智能机器人、可见光通信技术、下一代互联网等具有东莞特色的新兴产业集聚。加强园区之间的资源共享,产业互补与错位发展,促进园区协同开放,打造本地区特色产品、重点行业、知名展会,建设国际营销和售后服务网络。
四是推动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打造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采用“宽进严管”的方式,大力发展“互联网+政务”,建设“一门式”政务服务体系,加快建设更广覆盖、更快连通、更大存储的统一政务服务网络与平台,推行准入清单或负面清单管理,探索以区域性发展建设规划代替项目立项,以区域性评估评审代替项目单个项目的评估评审,与区域规划与评估一致的企业投资项目,可直接备案。
南方日报:我们能够把要素和资源生产出产品和服务,卖给全世界,但是却不能把全球的要素和资源,生产的产品和服务带到中国来,这是因为我国到现在还没有能力建立全球采购体系。从这个角度来讲,如何进一步提升东莞企业的全球综合运作能力,进行全球化的资源优化配置?
罗小虹:要提升企业的全球综合运营能力,其核心是要提升企业所在地区对于全球要素资源的集聚能力,其基础性条件是要促进地区与全球市场之间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资源流等的自由流动。
以往,珠三角地区作为世界级制造业基地,拓展了高度发达的外向型物流网络,将产品卖给全世界。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向以现代服务业为主要形态的高端环节演进,要实现对全球资源的优化配置,意味着要从物流向人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等更多资源领域拓展。东莞应当争取在人员通关、境内外信息管理,跨国金融管理等方面制度创新,在资源便捷流动和高效集聚的基础上探索搭建全球化的资源优化配置平台。
目前上述领域的政策创新主要在自贸区中开展,若东莞近期尚不具备相应的政策条件,也要通过强化与南沙、横琴、前海等自贸区片区的互动与合作,选择具有相应条件的地区(如位于环珠口湾区的虎门、长安、沙田等港区)作为自贸区的拓展区。
南方日报:东莞近年来通过“腾笼换鸟”和支持企业科技研发等一系列举措,科技研发和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接下来转型升级还应该怎么做,取得更多竞争优势?
罗小虹:东莞作为珠三角世界级制造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过去在全球价值链中处于较低端的位置,但是也积累形成了良好的技术资源、产业配套环境和国内外市场网络等,未来要在转型升级中用好这些已经形成的优势和资源。
对外,应利用技术人才和产业配套优势,瞄准国际性高新技术企业的高端环节进行定向招商,推动本地企业与国际化先进产业高端环节合作,进一步吸引国际创新人才、技术等要素集聚,培育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利用先进技术和国际市场网络,在全球设置采购中心、制造组装中心、研究设计中心、营销中心、服务中心和管理中心,引导和帮助更多的东莞企业抱团“走出去”,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延伸“东莞制造”国际产业链。对内,利用国际市场网络优势,吸引国内企业的研发环节进驻,利用境外经贸代表处、转型升级支援服务中心等国际资源,培育发展各类孵化器和加速器,争取国内企业高端化研发型和营销型企业总部入驻,引导企业向产业链上游延伸。
南方日报:在东莞,从2014年开始,大力推进项目投资建设审批体制全流程改革,实行“直接落地制”,成为国内项目投资建设审批事项最少、流程最优、办事最灵活、服务最佳的城市之一。在推进项目落地方面,要注意并解决哪些问题?
罗小虹:东莞在项目审批体制改革中取得一定的成功经验,为全国各地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从我国目前的管理体制来看,进一步提高项目审批效率,改善营商环境,还需要从规划管理体制层面进行顶层设计,探索多规融合的规划体制。
当前我国各地规划编制和管理体制改革的滞后,导致了规划缺乏综合统筹、管理效率不高等问题,一定程度阻碍了项目落地。因此,一方面要探索更科学、更全面的“城乡全域空间发展综合规划”,实现一次性批准、分头上报和实施,简省项目落地周期,提高市场运作效率。另一方面,在项目管理体制上,促进重点地区试行以规划取代单个项目的立项审批,推行引导清单管理,对符合重点地区发展建设指引的投资项目,可一次性立项,取消前置审批,对重点地区内成片整体开发的项目,编制综合评估评审报告,单个项目不再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等多项评估,不再办理用地预审,为重大项目快速落地开工建设提供便利;探索通则式规划许可,落实负面清单管理,对于一般地区的开发项目,进行负面清单管理,不违背标准即可,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由裁量权。
南方日报:根据东莞台资企业众多的特点,如何争取政策支持,让东莞成为大陆向台资金融机构开放的先行试点城市,改善对台资企业的金融服务?结合东莞的产业特色、东莞与港台金融合作将如何开展?
罗小虹:东莞的台资制造企业众多,制造业升级与拓展需要资金的支持。台资企业也需要对投资环境进行精准化评估。所以首先,应在台资企业信息共享、资信调查等领域探索建立莞台两地金融机构合作机制,积极推进企业融资信息平台和征信平台建设。其次可鼓励优先引进具有较强实力的台资金融控股公司、台资金融机构,更好地服务或带动台资实业来莞投资。同时,支持港台金融机构来莞开展私人银行、券商直投、离岸金融、信托租赁、汽车金融等金融创新业务。
【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