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占产业转型升级制高点,增强全球资源配置主动性

南方+ 记者 李永霞  2016-08-15 08:55

过去30年,东莞对外所取得的骄傲成绩,得益于其在全球加工制造业链条中的分工。而东莞现在所面临的困难,也正是因其在全球加工制造业链条中的分工角色所造成。东莞力求突破,此番被列为国家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城市,高规格,高层次,更是恰逢其时,再次将东莞推向命运抉择的关键节点。

东莞《新格局》特刊,点击文字可查看

专家指出,世界对东莞的城市定位,仍停留在一个以加工制造业为主体的层面。如今,东莞要承担起国家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城市的任务,作为改革试验和开放创新的探路先锋,东莞就必须要有开放的思维,要有触动利益改革的魄力,破旧立新,既要考虑内部因素,也要考虑外部情况,同时需要从战略的高度,从全球产业分工协作体系中寻找到自己的合理位置和最佳位置,以便打通各个关节,提升企业需要创新的竞争力,增强城市在全球资源配置中的主导性。

A.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封小云:互联互通扩大城市开放格局促进“微笑曲线”向两端延伸

东莞最有力的一个抓手就是中外运东莞石龙铁路国际物流中心,这对东莞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大动脉。铁路从这里出发,连接中西亚直到俄罗斯、东欧,能把整个大珠三角地区乃至更广泛地区最有竞争力的优势产品运到相应的国家和地区,且要比海运节约一半左右的时间。

东莞现阶段的重点,就是要想尽办法进一步提升城市的互联互通程度。互联互通,不仅是修路架桥等,基础设施的联通,还扩展到制度规章、人员交流的联通,为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的通畅流动创造条件。如果互联互通得到有效保障,对外开放将会大不一样。可以说是,成也萧何败萧何。

南方日报:近几年来,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东莞积极加快“腾笼换鸟”,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也取得了一定成效。您如何评价东莞的表现?

封小云:整体来说,“十二五”期间,东莞整个制造业体系的转型升级非常迅速。尤其在是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可以说,东莞已经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虽然外界可能看到东莞的外资企业数量在减少,但事实上,总的企业数量在增加。这几年来,无论是看内销比重、出口总量,还是看海外生产布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等方面的内容,东莞都较原来有了明显的提升,这点是社会公认的。

东莞这一系列变化恰恰是中国制造在全球经济转型中表现的一个缩影。东莞经济从以前非常突出的外源型结构,发展至今,已经形成多元混合体系,从单纯的从来料加工为主升级为“以我为主”的现代模式,逐步主动建立起自主的全球加工贸易产业链,逐步在融进全球产品价值链,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企业自身的转型升级,包括技术的提升、生产线优化、机器换人等方面的努力。

就整个制造业而言,如今的东莞不再是一个车间,而是一个兼有创意设计、服务性的综合体,且正在发力,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这也是东莞留给我比较深的印象。

南方日报:被国家赋予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城市,也是全省唯一一个,东莞应从哪里着手,瞄准国际先进水平、更深度地参与国际分工?

封小云:对外开放有自贸区的体系,像广州南沙自贸区、深圳蛇口自贸区、珠海横琴自贸区,也有东莞这类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城市,都是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布局中的一颗棋子。

东莞本身的外源型结构特点,促使其成为全球制造网络中的组成部分。站在全国层面,东莞以一个制造业城市的身份被列入试点试验城市名单,它的探索是非常具有特殊意义的。区别于广东的几个自贸区,它们不会把制造业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如南沙自贸区是突出生产性服务业、前海蛇口自贸区主抓金融、横琴自贸区主打休闲旅游。对外开放的探索,在整个珠三角地区,乃至中国更广泛的区域,尚且缺乏关于制造业的探索,如何建立新的开放体制,是东莞这次试验的价值所在。

无论是中国“一带一路”战略,还是全球经济版图重整,现在的全球竞争,已经不再是一个个企业间的竞争,而是一座座城市间的竞争。而城市竞争的核心内容就是在全球供应链上的各“节点”争夺。东莞政府需要非常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在全球供应链中处于哪个位置;并且要对自己有个清晰的定位:若干年后要在全球供应链上占据哪个“节点”,能够汇聚什么样的资源,拥有多大的主导权和话语权,这很关键。如此,东莞才能明确自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中心工作是什么,思考在增值链条上,如何有效积聚全球哪些优质资源,进而进行资源的有效配置。

如果一座城市在全球供应链上位于加工组装“节点”,那么,它的价值增值就比较低,类似于从前的东莞。现今东莞已经提升到了新的高度,要想再往上突破,眼光就要放得更长远。所以无论站在哪个角度,东莞都很有必要从参与全球经济分工的角度重新审视自己,并寻找到清晰而可行的发展新路径。这也是开放型经济体制机制探索的终极目标。

南方日报:在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道路上,东莞比较明显的优势是什么?

封小云:东莞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优势非常多,也非常明显。但我最看重的是它在各方面的互联互通。我们认为,经济体的互联互通程度越高,流动阻力越小,速度越快,越能通过这种对外输送获取经济利益。

目前,东莞最有力的一个抓手就是中外运东莞石龙铁路国际物流中心,这对东莞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大动脉。铁路从这里出发,连接中西亚直到俄罗斯、东欧,能把整个大珠三角地区乃至更广泛地区最有竞争力优势产品运到相应的国家和地区,且要比海运节约一半左右的时间。我在欧洲调研还发现,国内市场对北欧、南欧的部分产品需求量相当大,也完全可以通过一列火车带回来,满足国内中产阶级对欧洲进口类产品越来越旺盛的需求。而东莞既是货源生成地,又是物流干线,得天独厚的双重优势下,现有基建设施如何“写好”文章,今后在全球供应链上的位置和珠三角城市群的地位都不可同日而语。

南方日报:未来几年,东莞试点试验发力点在哪里?

封小云:在我看来,东莞现阶段的重点,就是要想尽办法进一步提升城市的互联互通程度。互联互通,不仅是修路架桥等,基础设施的联通,还扩展到制度规章、人员交流的联通,为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服务等生产要素的通畅流动创造条件。如果互联互通得到有效保障,对外开放将会大不一样。可以说是,成也萧何败萧何。

除了所上面谈到的石龙铁路国际物流中心这类交通渠道配套,东莞还要重视人力资源这块的基础设施建设。东莞人才缺口巨大,已经对城市转型升级造成了影响,这也将成为东莞构建开放型经济型新体制最大的短板。

当然,不只是东莞面临这样的问题。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型,全球都走向人力资源供需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如今技术的发展进步相当迅速,而人力资源的培养是则需要时间来促成的,这就导致了人才的培养和输出跟不上市场需求的步伐。在新一轮的技术革命面前,智力的缺口,使得全球经济发展面临的巨大挑战。

作为制造业城市,东莞如何破解技能型人才缺乏的困境?其实,我们所说的人才不够,实际上是技能的不够,也是全球劳动力市场的一个常态。在这样的情况下,东莞就需要加强技能型人才的培训。如何做呢?人才培训前期,广泛征求企业、协会、政府、培训单位等的意见建议,调研市场到底需要什么,并要具拥有前瞻性的眼光,多方商定符合市场发展需求的共同培养人才的计划。

另一方面,东莞仍需政策和制度上的配合,创造一个便利的通关条件。虽然东莞已经做了很多的努力,如“三互大通关”等。但就我调研发现,东莞目前的通关条件仍然很繁杂。举例来说,东莞企业要向海外生产基地出口配件,时间仍然非常非常地慢,物料需要经过层层审批,程序还很复杂,很容易导致海外基地的物料供应不够及时,进而影响最终交货时间。

曾有报告指出,如果把全球的通关程序减去一半,全球GDP将增加5%;但如果把全球的进出口关税取消,全球GDP只会增加1%。由此可见,通关流程对贸易的影响之大。如果在这环节能有所突破,将会产生非常大的价值。我建议,东莞相关还要深度研究清关条件和审批流程,在制度和政策上尽可能地减小人为的摩擦,建立与服务贸易相适应的口岸管理和通关协作模式,促进贸易便利化。

南方日报:2014年,国家层面就曾提出“互联互通”“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东莞这两年来也在积极响应,力争打造一个更开放的东莞。更开放的东莞应该具备哪些条件?

封小云:对外开放,不仅仅是“打开大门”,还是对本地开放,对国内开放,方方面面的开放,前提还需要有一个开放的心态和开放的思维。

在开放型经济下,所有的东西都在流动,“流”的是商品、资本、资金、人才。就上面谈到的人才互联互通,我估计,未来5-10年,市场将会涌现出一批“数字劳动力”,缺什么人才都可以在互联网“下单”,也可以把相对富余的人力资源“租出去”,实现全球的人力资源配置。

其实,目前很多西方国家已经在做这样的尝试了。他们只把最顶尖最核心部分交由本公司的聘员亲自执行,而将其他中等技能需求的工作外包,如程序的开发等。其途径则是通过互联网实现人力资源的全球寻租。在目前情况下,东莞也可借鉴这种模式,除了依赖本土本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外,大可购买世界各地其他地区的智力和技能,充分共享全球人力资源。


B.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区域与企业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丁力:培植内生动力补齐内源型经济短板

过去,东莞是外源型经济,内源不足;而现在,东莞是外源有缺口,内源也不足。新一轮的发展中,这座城市如何延续发展动力,增强在全球资源配置中的主动性,培植自己的内生动力就显得非常重要。

南方日报:7月27日,东莞召开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大调研动员部署会议,目前正在开展由市领导牵头的八项重点课题调研活动,力求着眼短板解决问题。东莞全力谋划打造开放型经济的新格局,先要解决哪些命题?

丁力:东莞如何把握住这个历史性机遇,最关键的是要根据它的自身发展轨迹来做判断,找出东莞还缺什么,还需要补什么,存在的短板和实际问题不能回避。开放无非就是把市场构建起来,按照国际市场的游戏规则来进行资源配置。但这一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进行资源配置的并不是东莞,而是人家对东莞行进配置。东莞现在要思考的是:过去是人家配置你,而你现在有什么优势、资源去配置人家。

长期以来,东莞外源型经济都占据着绝对主流地位,国际资本产业集聚色彩强烈,一度利用开放的区位条件与低成本优势,借助外部力量快速实现工业化初期的跨越式发展。然而,发展至今,随着低成本优势的丧失、国际市场风云变幻,传统“两头在外”商业模式早已过时,东莞外源型经济根植性不强且内生动力不足的弊端就暴露出来了。过去,东莞是外源型经济,内源不足;而现在,东莞是外源有缺口,内源也不足。新一轮的发展中,这座城市如何延续发展动力,增强在全球资源配置中的主动性,培植自己的内生动力就显得非常重要。

回过头看以制造业、尤其是加工贸易型企业为主力的东莞企业,大多数都是生产型企业。有一个很现实的情况,东莞企业只管生产,对市场并不非常的敏感,只管接订单并生产,对于产品最终消费者不够关心,研究不多。以前是只要有订单来,挣点加工费,就ok了。在全球供应链上远离市场,这中间的壁垒和距离导致东莞企业并不能直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话语权弱。趁着这个节点,东莞就要补上这门课,把生产型企业改造成市场型企业。

一言以蔽之,我给东莞开出的最新药方就是培植内生动力,实现生产型企业向市场型企业的跨越。东莞要肯花大力气把这些个功课补起来,以前忽略的,现在要重视。

南方日报: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的重点是要突出体制机制层面的创新,就您提到的上述两个问题,东莞在接下来该怎么办?

丁力:开放型经济不仅仅是对外开放,还应该包括对国内市场开放,对老百姓开放。纵观当今经济形势,即便一个城市再开放,再包容,资本和企业也不一定会进来,而更讲求“门当户对”,要看城市的国际竞争力。

目前,东莞外资企业占比过大,外源型经济根植性不强,依赖性过高。在所有制经济方面,东莞的民营经济占比小,民营企业尚且停留在低端层面,一味依赖国外订单,国内市场空白,在国际国内市场缺乏属于自己的品牌,无法与外资企业形成竞争。

在补足内源型经济上,东莞应向佛山、中山等城市学习,培植内生动力,真正激发并调动起本土企业的积极性,这才是经济真正健康而持续成长的最高效的引擎。举个例子,在每万人的经济指标上,东莞差了佛山一个数量级,这就是东莞的先天不足。培植内生动力就是要改变这样的处境,营造氛围,搭建队伍,尽快补上工业化初期留下的内源型经济不足的短板。

具体做法就是要在继续积极发展外源型经济的同时,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引擎,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强化企业和企业家的培养,提升东莞本土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进而扎实推进过去主要从事订单生产的企业推向市场型企业的跨越,甚至是往创新型企业发展。在这方面,浙江企业也为东莞提供了可参考的样本。

南方日报:企业“转型增效”要靠创新驱动,东莞要如何调动企业家的创新热情?

丁力:此前,广东省社科院做的全省竞争力报告,对广东的创新力进行了盘点。报告指出,尽管如今国内创新理念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创新成果并不乐观。

创新能力不在投入多少,而是产出如何,衡量创新产出的指标就是工业增加值率。从全球来讲,发达国家工业增加值率都在50%以上,发展中国家为30%,而中国只有29%。在全球的分工中,中国属于第三梯队,美国是第一梯队,欧盟是第二梯队。中国的工业增加值率不到30%,而广东的工业增加值率甚至低于全国。

另外,广东拼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但是我们发现,高新技术产业的工业增加值率还不如传统产业。这说明我们搞的产业好像是很先进,但做的买卖却很落后,我们做的是高新产业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投入这么大,创新却这么低,我们就要思考,我们的创新,或者说东莞制造的动力在哪里?

只有公平的市场竞争才能真正让企业家走入创新行业,对创新动真情。如果市场可以靠投机取巧致富,就会扼杀企业家的创新激情。经济政策的指向是明确的,比如说打破垄断、放松管制等。无论是“转型增效”,或者是跟国际接轨,政府都要从市场里退出来,让市场无形的手去调节,并努力营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促进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市场运行效率。

【来源】南方日报

编辑 冯文美

相关文章

创造更多价值
更多精彩尽在南方+客户端
点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