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年春节,潮汕英歌舞再次火爆出圈。在英国伦敦,潮汕英歌舞《英歌雄风》为龙年英国伦敦“四海同春”新春庆典打头阵,一路上锣鼓声与呐喊声此起彼伏,多达70万人现场围观;在汕头潮阳,15支潮汕英歌队齐聚文光塔广场展演巡游、斗舞炸街,场面震撼,引得现场15万游客和屏幕前的观众赞叹不已。
不得不说,潮汕人的年,可谓在这“出海又出圈”的英歌舞中过得精彩纷呈:潮汕英歌舞远赴万里之外的英国热闹“炸街”、女子英歌队“巾帼不让须眉”的气势全网传播、3岁萌娃也能有模有样地敲上一段英歌……
一曲英歌,何以走出潮汕大地燃动五洲呢?近日,南方日报记者采访了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教授、暨南大学潮州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国际潮学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林伦伦,就潮汕英歌舞出圈的原因和传承路径进行分析,探讨新时代下潮汕英歌舞如何发挥自身优势,走得更深更远。
是“战舞”亦是“街舞”
在节奏的张力中给人们审美满足,在震天动地的锣鼓声中激荡人心,其激昂之气势、振奋之精神将“舞武融合”提升到最高境界
素有“中华战舞”之称的英歌舞刚健又豪迈、质朴又敦实,在节奏的张力中给人们审美满足,在震天动地的锣鼓声中激荡人心,其激昂之气势、振奋之精神将“舞武融合”提升到最高境界,因此英歌舞表演中常有“斗舞”这一说。
潮汕英歌舞。 受访者供图
所谓“斗舞”,就是同场竞技。林伦伦分析道,“相斗”是潮汕非遗项目的传统表演形式,这种表演形式往往能够紧紧地抓住观众好奇、喜欢热闹、又希望能看到拿手好戏(高水平演出)的心理。正月初五,15支英歌队齐聚汕头文光塔下,吸引了许多游客专程奔赴潮阳,只为一睹英歌队“斗舞”的盛大场面。在林伦伦看来,同场竞技不但有利于激烈气氛的渲染,还有利于表演水平的提高。“观众便可以既看热闹,又看门道了!”林伦伦说道。
而英歌舞之“斗”,斗的不只是威猛的表情和磅礴的气势,更有其“英雄主义”内核。英歌舞原型为《水浒传》中108位嫉恶如仇、除暴安良的梁山泊好汉,英歌舞的故事内容主要有两个,一是107位梁山泊好汉化妆卖艺攻打大名府,营救卢俊义;二是梁山泊英雄化妆劫法场救宋江。
林伦伦认为,英歌舞将带有脸谱特色的戏曲与中国老百姓老少皆知的水浒英雄故事相结合,舞者都具有一定的武术功底,因此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和英雄主义精神。但英歌舞又不仅仅是舞蹈,它先是“歌”,再是“舞”。英歌舞原带有唱词,因此英歌舞表演原被称为“唱英歌”。林伦伦表示:“英歌音乐带有强烈地方特色的潮州大锣鼓、潮州音乐、打击乐,节奏快慢随时变化,配合舞者腾挪飞跃,动感十足。”
关于英歌这种集武术、舞蹈、器乐、演唱、戏剧于一身的民间文艺形式的源流研究和讨论,一直热火朝天。中国艺术研究院访问学者,韩山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柳剑文过去十多年致力于潮汕英歌研究,他指出,民间关于英歌有出处的源流假说至少有7种,包括祭孔仪式说、戏曲影响说、练武习艺说、外省传入说、游神赛会演变说、傩舞说、及时雨说。
可以肯定的是,在潮汕地区,英歌舞是“时年八节”等重要节庆和祭祀祈福活动中必不可缺的仪式。节庆日里,英歌队伍在乡村老厝、巷口村道一路舞动行进,所到之处风风火火、热闹非凡,因此也被称为潮汕“原始街舞”。
去年端午节,一个名为《潮魂英歌》的水上英歌舞MV火爆全网,法国街舞表演者卡卡、汕头潮阳忠精英歌舞队、中国街舞团ZAHA AIRMAN走进历史悠久的“岭南第一侨宅”陈慈黉故居,合力演绎了一场沉浸式的国潮艺术,中西街舞艺术的交流、碰撞和融合令网友陶醉。
随着甲辰龙年的到来,英歌舞的鼓槌声不但在潮汕各大城镇、乡村敲响,更远播英国街区。
林伦伦表示,英歌舞强烈的节奏感与西方的街舞有一定程度的相似,但它明快强烈的节奏感和高超的武术表演比街舞更加富于艺术性;它蕴含其中的英雄主义色彩更加催人向上,具有强大的震撼力。
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英歌舞与西方街舞的共通性和它本身所具备的震撼力和冲击力,达到了人类共同的艺术审美要求,具备了全球共有的文化价值
潮汕英歌舞作为一种在潮汕的民间土壤里生长起来的艺术形式,如何拥有“出海出圈”的能力呢?“英歌舞与西方街舞的共通性和它本身所具备的震撼力和冲击力,达到了人类共同的艺术审美要求,具备了全球共有的文化价值。”林伦伦对这种现象作了概括。“英歌舞本身具有一种‘文化内爆力’,也就是一种可以震撼人心、镇住场面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巨大力量。”林伦伦说道。
早在2006年,潮汕英歌(潮阳、普宁)便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此次“出海”英国的普宁英歌距今有300多年的历史,而潮阳英歌则可以追溯到更远的明朝。《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广东卷》中这样表述:“英歌的出现,可追溯至明代中期,那时民间歌舞已很活跃,用来祀神、娱神,人民亦用以自娱。”
亦有学者认为,英歌舞的起源和形成发展与中原文化迁入潮汕息息相关。宋明朝时期中原人民因战乱、饥荒等原因南迁至潮汕地区,也将中原文化带到潮汕大地。据《潮州府志》载:“泊宋明末造,流播南天,负隅凭险,尤以此为要冲。”说明宋、明两朝溃败覆灭前,均先后逃到潮州作最后抗争。
例如宋代的文天祥,便曾率兵抗元到潮阳,其可歌可泣的民族精神与刚强不屈的民族性格,为潮阳英歌舞的内容与形式赋予了鲜明的汉民族反抗异族统治的思想观念,表达了潮汕人民歌颂英雄豪杰的深邃含义和质朴的思想感情。
“英歌舞深深根植于民间。可以说,它就是人民群众的一种生活方式。”林伦伦认为,英歌舞将武术、潮州音乐、脸谱(戏曲)、舞蹈等潮汕民间喜欢的项目集于一身,又演绎了水浒英雄的一身正气、一往无前的精神,这正是潮汕文化中勇于拼搏、开拓进取精神的艺术体现。
愈是民族的,愈是世界的。2023年底,春节(农历新年)被正式确定为联合国假日,甲辰龙年也成为首个全球共度的春节,这为英歌舞的推广带来很好的机会。潮汕英歌舞出现在伦敦春节庆典上,便是很好地搭乘了这一东风。
“我倒是没有去年春节英歌舞首次‘火出圈’时那么激动,因为早已料到,英歌舞舞向五洲、惊艳全球,是迟早的事。”林伦伦期待地说,“英国伦敦之‘舞’是‘二次出圈’,‘第三次出圈’——英歌舞舞到联合国总部,也不是没有可能。”
而在东南亚,民众对英歌舞则并不陌生。早在2012年春节期间,潮阳后溪英歌队便亮相马来西亚,在当地引起轰动,在观众们的强烈要求下,原定的3个场次延加到6个场次,盛况空前,成为庙会上最吸引眼球的表演队伍。2023年春节,“出海”百年的泰国英歌队在旧罔县购物中心的“炸街式”表演在社交平台刷屏。
2023年12月,泰国旧罔县英歌文化交流团赴汕头潮阳,与当地英歌队展开互动表演,掀开中泰英歌交流的新篇章。据了解,英歌已遍布泰国各地,至少在14个府组建了数十支英歌队。中泰英歌文化的双向交流,也为英歌舞申报人类非遗创造契机。目前,泰国春武里府、乌隆府已将英歌列入优秀文化遗产名单。
林伦伦欣喜地表示,从去年到现在的全媒体式“轰炸”,让全国乃至全世界都认识了英歌舞。“网络上关键词‘英歌舞’以亿计的点击量便说明了全媒体的力量,音乐、美术、舞蹈、武术……多模态地创新,才能把非遗项目的文化魅力360度无死角地表现出来。”
既“向外走”也要“往深探”
旧民俗作为一个独立的非遗项目进行传承和弘扬,其内涵需要随着时代更新
践行“非遗要从娃娃抓起”的萌娃英歌队,被全网盛赞“当代花木兰”的女子英歌队,遍布汕头潮阳的风格、年龄结构各异的上百支英歌队……如今,潮汕遍地是英歌队。林伦伦认为,英歌舞之所以能火,其中的一个特点是其参与性强,几乎没有局限性。“无论年龄、性别、职业、行业、地方,只要放下生产工具、放下书包、放下电脑手机,就可以‘敲起英歌’。”林伦伦说道。
英歌舞不仅“出海”走得越来越远,更是在潮汕本地越走越深。作为英歌舞的发源和传承地,潮汕的传统村落有着十分丰富的民俗资源和乡村民俗特色,亦是展演出民俗表演最“原汁原味”的场域。
为建立英歌舞传承人才的长效机制,鼓励更多的青少年学习潮阳英歌舞,让正宗英歌舞走进年轻一辈的日常生活中,汕头潮阳区文广旅体局与潮阳区教育局联合开展“潮阳英歌舞进校园”的活动,让校园成为非遗传承体系中的重要载体,让学生深入了解非遗文化内涵,体会其独特的魅力。截至目前,“英歌舞进校园”项目已覆盖潮阳区20所学校,参与人数达数千人。
林伦伦表示:“如今潮汕各市不少中小学甚至大专院校都开设了英歌舞的教学课程,有的学校还编成了课间操,深受学生欢迎。”据了解,在韩山师范学院音乐学院,英歌舞不仅是传统文化,更是学生的专业课程。
柳剑文作为该校潮州表演艺术研究中心负责人,其独著教材《英歌舞教程》供普通高校体育专业和音乐舞蹈专业作为教材使用。自设立英歌舞课程以来,他带领学生们深入乡村、走访调研,向各个流派的英歌舞师傅、非遗传承人拜师学艺,了解不同流派背后的历史和传承发展。
英歌舞的发扬与重视民俗文化的保护、民俗教育的传承以及网络媒体的发展息息相关,它所蕴含的巨大的文化价值影响了潮汕人的发展观念、思维习惯和行为模式,其经济潜力也决定了这个区域的发展道路和实现路径的选择。随着“英歌产业”一词被提出,如何以英歌舞作为“引子”,拉动文旅产业的发展,让其“反哺”英歌文化并促它壮大,是一个重要问题。
笔者了解到,为满足游客不远千里到现场“看一眼英歌”的愿望,从2023年3月起,汕头潮阳区在莲花峰景区内开展常态化英歌舞表演活动,即每逢周六下午进行英歌舞展演,促进英歌舞与文旅融合,将潮阳英歌推向更多游客的视野。数据显示,自开展“英歌舞进景区”的活动后,莲花峰旅游景区2023年度旅游接待人次同比增长50%,旅游总收入达到4100万元,同比增长55%。
“旧民俗作为一个独立的非遗项目进行传承和弘扬,其内涵需要随着时代更新。”林伦伦建议,把一种传统民俗改造成具有新时代意义、在乡村振兴中有积极意义的民俗项目,就需要与文旅结合,与文化产业融合,才能激发其强大的生命力。“当然,创新的前提是‘守正’,英歌舞的必须要素,如武术、音乐(强烈的节奏感)、脸谱、英雄主义精神等不能丢。”林伦伦说道。
英歌舞的发展过程是一个革新又保留的过程,英歌舞的发展需要遵循其内因,又要注重外因,掌握时代的脉搏,适应群众的需求。正如林伦伦所说:“英歌舞拥有极强的表演形式适应性:既可以延续传统巡游表演形式,根据其自身热闹、红火的特点,与春节、元宵等喜庆节日碰撞融合;也可以在开阔的表演场地,容纳众多观众欣赏;适当加以改造,在学校的操场表演、在舞台上展演都可以。”可以说,英歌舞要发展,原则是内核不能丢,形式创新不能停。
■一线特写
“10后”接棒传统非遗
萌娃英歌队“火出圈”
2月14日,汕头潮阳区文光塔下,一支平均年龄只有6岁的萌娃英歌队率先登场,拉开了展演斗舞的序幕。耍蛇的“小时迁”有模有样,小小身姿矫如海燕击长空,挥蛇犹如闪电气势雄浑,腾空盘脚发指令,又忽然飞落坐莲中。
巡游路上,“小时迁”开路行进丝毫不怯场,身后角色各异的小伙伴敲打着英歌槌,一张张稚嫩的面孔和坚定的步法舞出一段特别的英歌舞。这支来自潮阳东信幼儿园的英歌队,成立于2023年3月,在后溪英歌教练和老师的带领下,孩子们坚韧、努力、坚持的品质被激发出来,迅速成为潮汕年龄最小的英歌队。
传承非遗从娃娃抓起,萌娃英歌队吸引无数关注。 受访者供图
东信幼儿园英歌队领队老师何洁丹介绍,成立这支幼儿园英歌队的念头源于一场“英歌进校园”活动。孩子们第一次近距离地接触英歌舞,包括与英歌传承人互动问答、第一次画上英歌脸谱、听到关于英歌文化的讲解后,表现出极大的学习兴趣。“那时候我们就决定该组建这支英歌队了。”何洁丹说道。
谈起东信幼儿园英歌队的成立和发展,何洁丹感慨:“就像看着一颗小种子慢慢发芽成熟,充满了喜悦感。”英歌槌如何敲?槌花如何转?有什么样的套式?带着这些疑问,何洁丹和孩子们一起从零开始学习,在潮阳后溪英歌队专业队员们的带领下,渐渐将队伍壮大到20人,并陆续参加各类演出。
从去年到现在,孩子们一次次踏上“出征”之路。2023年6月,他们参加潮阳区成果汇报获得一等奖;7月,受邀到陈慈黉故居参加拍摄;10月,受邀参加汕头市国庆巡游。2024年1月,受邀参加汕头南站迎新春发布会,后又代表汕头参加CCTV4《远方的家》亮相直播间,向全国人民展现小英雄们“奶凶奶凶”的一面。
何洁丹透露,东信幼儿园英歌队属于中板英歌,包含了正面对打、左右反打、背后逆打的套式,在步法上包括背槌、勾脚、过胯、坐莲等,复杂的动作和槌法也加大了孩子们训练的难度。“孩子们会经历身体辛苦疲惫的过程,我们会以成人英歌队为榜样鼓励他们,让他们感受到前辈们身上所传承的英歌精神。”何洁丹说道。
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何洁丹深觉责任重大,表示“一点都不敢马虎”。“英歌舞作为国家非遗和传统民间艺术,它的一招一式都需要认真地学习和传承。”何洁丹表示,每一次的训练都会从基本功开始,从平槌、转槌,到套式的学习,再到槌法的招式循序渐进地进行。
在台下,东信幼儿园英歌队的孩子们日复一日地坚持,重复对每个动作进行练习,才能换来舞台上的精彩演出。可以看到,在孩子们的英歌舞表演中,每一个动作都充满力量、每一个眼神都透露出坚定,既有传统的韵味,又有孩子们特有的天真烂漫。他们的英歌舞不仅仅是对动作的模仿,更受到英歌精神的鼓舞,洋溢着热情和喜爱。
“潮汕的孩子从小就追着英歌跑。”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潮汕人,何洁丹对英歌舞“出海出圈”感到非常自豪。我们非常热爱英歌,看到英歌能走出潮汕、走向国际,感受到古老的民俗艺术在新时代迸发出的耀眼光芒,更能让我们在一次次铿锵有力的击打中敲出文化的自信。
何洁丹将自己比喻为孩子们与英歌舞之间的“桥梁”,她表示,英歌的教学不仅在于动作步法的学习,更是要传递英歌文化和英歌精神。“英歌背后的故事我们会常常讲给孩子们听,英歌舞所传递的勇往直前、奋发向上的精神会一直感染着我们。”
南方+记者 陈斐仪
相关链接
加入南方+汕头文旅频道读者群,了解更多汕头的文旅体前沿资讯↓↓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