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人还在过年!”春节过后,总有网友调侃潮汕地区这看似过不完的“年”。殊不知在潮汕,由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冬至和除夕组成的与祭祀相关的“时年八节”,不仅形成了传统潮汕人的社会生活枢纽,更是孕育出这方水土独有的民俗文化。
甲辰龙年新春伊始,潮汕的传统非遗民俗就持续在各种媒介刷屏,各式各样的“营神”活动和非遗习俗让网友们眼花缭乱。五湖四海的游客奔赴广东汕头,只为一睹“行走的民俗博物馆”,即在街上随处可见的非遗民俗活动。
数据显示,汕头春节假期共接待游客507万人次,同比增长43.4%;旅游收入43.7亿元,同比增长133.03%。百万游客齐聚汕头,沉浸式享受浓厚的潮汕文化,过一个“潮味”满满的新年。
金龙献瑞,市民纷纷围观。 受访者供图
龙狮 表演中增添武术元素
双龙龙首威严庄重,龙身金鳞闪闪,在沉稳的鼓声中舞动,飞腾间气势尽展;二十四节气鼓“百鼓祈福”,声声鼓乐都是中华文化的脉搏与海内外华夏儿女情感的共振,气势磅礴,鼓舞人心;锣鼓声中,舞狮者身着鲜艳的红黄相间的服饰,随着鼓点的节奏变化,狮子时而威武雄壮,时而灵动矫健,传递着新年的祝福,引得游客呼声连连。
双龙舞蕴藏着祥瑞、丰收、幸福等美好寓意。 受访者供图
正月初一开始,李家教拳便开始了每日的舞狮舞龙表演。俗话说,“摸摸狮子头,平安发财不用愁;摸摸狮子尾,万事顺风又顺水。”南方之狮舞出新春吉兆,现场游客争相抚摸舞狮头,寓意吉祥如意。龙舞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项重要的表演艺术,起源于古代的民间舞蹈和祭祀习俗,展现出中华民族对龙等祥瑞所寄托的美好祝愿。
双龙呈祥,双龙舞蕴藏着祥瑞、丰收、幸福、团结和奋进等美好寓意。据了解,各个地方龙舞表演的形式都不同,属于南拳流派之一的李家教拳根据自身的特点,将拳法、腿法等武术元素加入舞龙表演,形成了独特的舞龙风格。“武术表演既丰富了龙舞的表现形式,又提升了龙舞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汕头市级非遗李家教拳代表性传承人邱顕达说。
据他介绍,此次春节亮相的双金龙,一条长达28米、重约30公斤,由13个年龄在15—20岁的青少年撑起。舞动时,龙跟着龙珠做各种动作,变换扭、挥、仰、跪、跳、摇等多种姿势,以凸显龙生动活泼、灵活多变的特点。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李家教拳还特意定制了两条各长达18米的青龙。“青龙、白虎、玄武、朱雀为四象,青龙这一象代表‘春’,在春节呈现是非常应景的。”邱顕达透露,两条青龙全身都带有追灯,五彩光束变换,夜晚通体发亮,舞动起来犹如真龙腾飞,霸气十足。
春节期间,汕头城乡各地舞龙舞狮活动如火如荼,洋溢着喜庆热烈的年味。除了龙舞,潮汕地区还有布马舞、蜈蚣舞、双咬鹅舞、麒麟舞等传统民间动物舞蹈表演,它们各具特色,为这片土地的文化底蕴增添了浓厚的色彩。
英歌 春节最热门民俗活动
春节期间,携程公布的《2024龙年春节旅行报告》显示,丰富多元的民俗活动成为游客新春出游的主要选择,其中,汕头英歌舞展演登顶春节最热门民俗活动。“我们一家从湖南过来,专程来看潮汕的英歌舞,带孩子近距离接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湖南远道而来的李女士一家举着手机,在人群中翘首等着英歌舞巡游开场。像李女士一样为英歌舞专程奔赴潮汕的游客数不胜数。
脸涂油彩的英歌舞者和鼓而舞。郑逸欣 摄
2月14日(正月初五),“中华英歌·舞动汕头”2024年春节英歌舞展演巡游活动在汕头潮阳区文光塔广场举行。来自汕头潮阳、濠江,以及揭阳普宁等地的15支英歌队伍、近千名队员同台“斗舞”,燃动龙年新春,为市民游客献上“年味”十足的非遗文化大餐。
文光塔广场下响起阵阵锣鼓声,千名脸涂油彩的英歌舞者和鼓而舞,集结展演,同场争锋。锣鼓声、扣槌声、呼喝声汇聚成激越的变奏与力量,尽情展现英歌舞的魅力,让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一睹潮汕“中华战舞”的磅礴气势。集中展演后,15支队伍以行进式的演绎方式依次沿街巡游,英歌舞者所到之处,人潮涌动,欢呼阵阵。
不同的英歌舞队表演风格、角色分配都有所差异,但表演都取材于《水浒传》中梁山泊好汉的故事,其动作威猛阳刚、服饰色彩鲜艳、音乐节奏感强。有“巾帼不让须眉”、服装靓丽的西门女子英歌队,有集合了慢中快三种表演风格的城南忠精英歌队,有“醉槌英歌舞”之美称的岭东慢板英歌队,有被网友称为“会飞的英歌”的凤岗英歌队等等,让游客应接不暇。该展演巡游活动登上各网络平台“热搜榜”,综合阅读量约8.6亿。
在英国伦敦,潮汕英歌舞《英歌雄风》为龙年英国伦敦“四海同春”新春庆典打头阵,一路上锣鼓声与呐喊声此起彼伏,多达70万人现场围观这一盛事。不得不说,从潮汕到全国,从国内到国外,英歌舞已经成为一种时尚。
英歌“舞”出了昂扬向上的精气神,也“舞”出了蓬勃的生命力。它本身所具有的热闹、红火等特点,与春节、元宵等喜庆节日碰撞融合,恰好迎合了人们渴望美好生活的精神需求。每到年俗巡演,英歌舞舞过最热闹的街巷、广场,上万人同看同呼,同游同乐。英歌舞表演时背靠背、肩并肩舞棒,腾挪飞跃、动感十足,带有浓浓的中国年节的喜庆色彩。也体现了潮汕人的刚勇、魄力和凝聚力,更引发起围观群众强烈的情感共鸣。
营神 类型丰富仪式隆重
潮汕民间信仰发达与历史、自然、社会因素有关,潮汕人的祖先从中原躲避战乱南迁,带来先进技术和文化信仰。潮汕族群诞生于动荡年代,或许因看透了朝代更迭、风云不定,更倚仗家族的力量与内心的信仰。不同时期及地区的神明在潮汕和谐共处,塑造出一个与俗世高度交融、丰富多彩的神明世界。春节期间,潮汕的“营神”仪式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营”便是游行之意。
在汕头濠江区的河浦,元宵过后,即正月十六、十七这两天的“营神”活动最为盛大。珍珠娘娘、玄天上帝、三山国王、宫仔伯公等神明轮番出巡。最特别的,当属夜晚的项目。随着时代的进步,夜晚“营神”,河浦乡民无论男女老少身上都挂着LED彩色灯串,随着电光和DJ音乐舞动身体,仿佛置身夜晚露天狂欢场,摇滚舞曲“营”出最新潮的新春祝福。
汕头澄海区溪南镇南砂村则流行在正月十九夜晚游灯的风俗。当晚家家户户都提着竹制灯笼游灯,祈求新年五谷丰登,阖家平安。据说过去海盗肆虐,当地组织全乡村民游灯吓跑了海盗,于是将这个民俗流传至今。在澄海盐鸿镇上社村,正月廿一、廿二这两天,民间群众通过游神、拖神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丰收富足,表达村民对安居乐业美好生活的追求,营造欢喜热闹的氛围。
汕头市摄影家协会名誉主席马卡从上世纪70年代起便开始用自己的镜头记录潮汕的文化艺术、人文生态、风情习俗等。据他回忆,近10年来,潮汕民俗活动的场面越来越壮观,且加入了许多新兴元素,让仪式更丰富和隆重。这既得益于全国各地对传统民俗文化、非遗文化的重视和保护,也有赖于传统村落这一文化“天然寄居地”的振兴和发展。
“营神”文化的意义不仅在于祈福,也是当地非遗文化的集大成者。“营神”活动中蕴含着潮州音乐、英歌舞、标旗、舞龙舞狮等非遗元素,且类型越来越丰富。如今,潮汕许多地方的本土“营神”活动已入选当地非遗,它们不仅是当代潮汕人延续祈福的仪式,寄托着民众对美好生活的期望,亦是潮汕非遗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传承者。
非遗 历史悠久特点鲜明
除了精彩纷呈的非遗表演,汕头各城乡都根据当地自身的非遗特色,组织了非遗民俗活动,潮阳剪纸、潮州木雕、外砂织席、大寮嵌瓷、胪溪壁画、抽纱、珠绣等非遗展示吸引了大量游客……
五光十色的濠江灯谜。 受访者供图
例如有着广泛民间基础的濠江灯谜,可上溯至四百年前的清顺治年间。那时渔港夜夜灯火通明,闽粤货物在此集市交易,盛况空前。每逢节庆则更是热闹,灯谜会,花灯下悬挂着一条条灯谜,市民游客争相竞猜;五光十色的长廊布设一句句诗句,一步一诗、百诵不倦。这种智力的比拼、精神的交流总会吸引许多群众围观参与,游客们在古风古韵中体会传统文化的悠长意蕴,形成濠江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在“启勉”号轮渡专线上举办的“来汕头过大年,听世界上最好的潮剧”活动,广东潮剧院潮剧演员表演的潮剧传统剧目《桃花过渡》选段、潮剧唱段《合家欢乐满堂春》《胡汉两地谱新辞》等经典唱段,让游客在汕头欣赏到原汁原味的潮剧。
蓬洲春节文化巡游、“我们的节日·春节”系列活动——潮汕春节舞狮巡游表演、“金龙贺岁 福聚濠江”新春文化集市、金龙贺岁·福聚濠江新春文化游园、隆都店市古墟迎春集市、“聚力百千万 活力新潮南”——庆新春群众大舞台系列活动、“仙境漫游 祈福迎新”民俗活动、南信海上东方南澳非遗民俗嘉年华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分别在汕头各地举办得红红火火。
汕头市博物馆等文化场馆迎来大批市民游客,逛展览、学知识,入馆人数持续维持在高位。据了解,为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营造欢乐祥和的春节氛围,汕头市博物馆、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汕头美术馆、汕头华侨文化展览馆共举办14个陈列展览。此外,开埠文化及汕头历史陈列展览、潮汕金融文化展览、潮汕华侨史展览、馆藏文物精品陈列等展览受到市民游客喜爱。今年的“博物馆里过大年”活动,特点鲜明,注重突出“龙”年主题。
赛会 场面壮观慰藉乡愁
善经商的潮汕人具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在民俗上表现为各种各样的赛会,例如赛猪、赛鸡、赛鹅、赛瓜果、赛龙舟等,其中最壮观、最有特色当数“赛大猪”。
憨态可掬的大猪高昂的头上戴着大红花,嘴衔金桔,背上印着象征吉祥的大红印,几乎都有五六百斤重,成排成列面朝祠堂分布,以祈求新的一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国泰民安,其仪式之隆重、场面之壮观实为罕见。
参赛的大猪嘴衔大桔,憨态可掬。郑淼鑫 摄
2月17日(正月初八)这天,在汕头金平的月浦,“赛大猪”是最隆重的节目,这项活动还融入了成人礼功能。按照习俗,24岁(23周岁)的男青年被称为“丁头”。这一天不管人在哪,都要回家用自己养的大猪参赛以示成年,有代表独当一面之意,叫做“出丁头”。
月浦的大猪精致高贵,猪头戴彩冠、背上贴着剪纸、猪颈戴金项链、耳挂金耳环,头发和尾巴均染上红色,全身都披红挂彩。这场“赛大猪”盛会,赛的是谁家的猪更膘肥体壮,并最终决出一头“猪王”,“猪王”一般都有近千斤重。
汕头澄海冠山的“赛大猪”盛会则在每年正月十七、十八日举办。据了解,冠山的“赛大猪”民俗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并在2017年入选汕头市级非遗项目。一般从正月十六夜起村民就陆续把自家的大猪开膛去腹并运往祠堂,整齐地摆在1米多高的特制木架上,而只有较大的猪才能摆在祠堂内,俗称“摆祠”,其他摆在祠堂外彩棚内。
2月26日(正月十七)笔者来到冠山村,一入村口,就能感受到浓厚的节日气氛:阵阵锣鼓声伴着高音喇叭播送的潮剧唱段飘然而至,大街小巷到处张灯结彩,村民脸上洋溢着过年的喜庆。“赛大猪”酬神活动,也是一次乡村文艺大游行。
祠前的潮剧大戏、木偶戏、潮乐演奏,乡音嘹亮;祠堂里巨香大烛、盆花金桔、书画彩屏,工艺精致;神轿出游队伍,标旗花篮、龙舞高跷,潮州大锣鼓、英歌舞、醒狮等表演轮番上阵,许多旅居海内外的乡亲纷纷返回故里,民俗爱好者也纷纷前往围观,与乡民一起祈盼又一个新丰年的到来。
比赛结束后,村民会将猪肉分赠给亲朋好友,祈望新年丰收,吉祥如意。冠山社区老年人协会理事林临兴介绍说,冠山“赛大猪”习俗以欢庆吉祥为主旨,既彰显乡梓情谊,又传承了潮汕文化。
南方+记者 陈斐仪
相关链接
加入南方+汕头文旅频道读者群,了解更多汕头的文旅体前沿资讯↓↓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