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浩文创:从无名“小舟”到行业“巨轮”丨文创·海珠说

南方+ 记者

02:41

(盈浩文创:从无名“小舟”到行业“巨轮”丨文创·海珠说,时长共2分41秒)

盈浩文创:从无名“小舟”到行业“巨轮”丨文创·海珠说,时长共2分41秒

工艺美术品,向来是世界认识中国最直接的方式之一。

丝绸之路上,一艘艘满载中国精美工艺品的船只昼夜不停地从东方大国向西驶去,中国的工艺美术,历史悠久,技艺高超。它融汇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风貌和文化底蕴,在世界文明进程的长河里熠熠生辉。

时针拨回现代,中国的工艺美术如何在现有的基础上再次创新发展,接轨国际市场?始创于广州的盈浩文创在二十几年的探索中,逐渐明晰了答案。

在广州海珠区的中洲交易中心,广东盈浩工艺制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盈浩”)的企业荣誉和专利证书贴满了一墙又一墙。

事实上,这个对于国内消费者还不太熟悉的品牌,早在海外打响了名号,成为行业内的领航“巨轮”。目前,盈浩已成为国内最主要的工艺美术品出口商之一。

立足于中国传统技艺,融合中华文化内涵,结合西方市场需求,盈浩在迥然不同的东西方文化中寻找平衡,在海外市场打造中国工艺美术“爆品”,将中国的工艺以全新的面貌推向世界。

顺水推舟:乘势而上

“顺势而为,跟上时代的步伐,最终我们都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广东盈浩工艺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罗慧枰说。

盈浩的开始,便是顺势而为,乘势而上的。

2001年,中国入世,外贸向民营资本开放,2002年,紧抓入世机遇,盈浩创始人周宗佑、罗慧枰“下海”创业。

“中国外贸的大发展时代要来了。”怀抱着对中国外贸事业的信心,周宗佑与罗慧枰的创业没有给自己留下任何退路,双双辞去“铁饭碗”公职,背水一战。

如此魄力的背后,是周宗佑与罗慧枰对中国文化矢志不移的文化自信。曾工作于广东省工艺品进出口公司,十年时间里,罗慧枰耳濡目染,见识到了中国工艺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欣赏、认可我们的传统文化,也认为有责任和担当,把这么优秀的文化推向世界,让其走进西方消费者的家庭。”在罗慧枰看来,如果说中国入世是不可多得的机遇,那背靠的强大传统文化则是创业路上最坚实的保障。

虽环境有着诸多利好,但挫折似乎是每一个创业者绕不开的“必修课”。

2003年,仅仅是创业的第二年,盈浩就遇到了巨大挑战——非典。“广交会几乎半封闭,几乎一整年我们都处于零收入的状态。”

顺势而为,不仅意味着抓住机遇,更代表着“直面困难,迎接挑战”。

面对困境,盈浩干脆关起门来“练内功”。“我们拿出所有的积蓄,没有辞退任何一个员工,期间我们搞培训,搞学习,还在短短几个月时间里,将原本不完善的内部工作流程拉通,直到同年的10月份广交会复开。”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2004年,在员工大量培训和完善的内部工作体系的支撑下,盈浩以广交会作为主要拓客渠道,生意逐渐步入正轨,并一跃成了节日饰品行业的领先企业。“光是圣诞球的产量就从900万件突破至3亿件。”

“回头看,我其实特别想感谢广州这座城市。”在罗慧枰看来,干外贸选广州,是做过的最正确的决定之一。

广州是千年商都,是全国对外贸易的中心,罗慧枰深知,这是不可多得的“好地方”。长期的对外贸易给广州积累了一批又一批的外贸人才,广交会作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平台,更是外贸事业的风向标,“二十年前,广交会是我们外贸人的最关键的拓客渠道”。

就这样,盈浩紧紧扎根广州,培养了一批批产业人才,随着广交会不断发展壮大,“我想,这是盈浩能有今天的重要原因”。

逆水行舟:关关难过关关过

一家企业,从传统劳动密集型转向高新科技型有多难?盈浩五年的转型之路可谓是举步维艰。

在盈浩的生产车间,一台自动打盖机正在作业,将一颗颗饰帽准确无误地按压在球形工件上。球形工件是盈浩主要产品——西方节日装饰挂球——的雏形,只有将饰帽牢牢地压插在工件上,挂球才能实现“挂”的核心功能。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盖帽”动作,多年来却是盈浩在生产制作上的“卡脖子”问题。

在过去,打盖子纯靠手工,工人们要通过人力,将一颗颗饰帽扣在球上。每年五亿个装饰挂球,即便工人们已经将手指缠上了一层层的纱布,但巨量的工作仍将工人们的手磨出厚厚的茧子。

效率的低下,劳动力的紧缺迫使盈浩开始思考“自动打盖”这件事。“几乎99%的圣诞装饰挂球都是中国造的,我们又是行业内的龙头,这事我们不研究谁来研究?”

这一研究,就是五年。

看似一个简单的“打盖”动作,要实现自动化却并不简单,球形工件要在流水线上走,速度不可慢,否则效率就低,但速度一快起来,要不就是球歪了,盖子无法对准,要不就是打不稳,扣不紧,问题一个接一个来。

“有无数个想要放弃的瞬间,失败了无数次,但是开完会还是觉得不可就此罢休。”罗慧枰深知,技术改造,势在必行,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一代,两代,三代,直至2018年,自动打盖机迭代到了第9代,终于有了98%的成功率。打盖实现了自动化,日产量18000个,效率是以前人工盖帽的4.5倍,同时节省了成本,也解决了招工难的问题,该项技术更是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工艺技术改造,是盈浩迈向高新技术企业最关键的一步,也是最难的一步。耗时5年,投入5000万元,盈浩完成了包含自动打盖机在内的12项技改。

逆水行舟,盈浩最终也到达了彼岸。持续30年的创新,对工艺技术的不断投入,12项技改让盈浩70%的工艺流程实现了自动化,更成为盈浩的“护城河”、核心竞争力。

盈浩在创新转型之路上,即便饱经坎坷,但最终仍实现了向高新技术企业的完美“转身”。

关关难过关关过,过到年底还不错。如今的盈浩拥有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专利400多项,著作权172项(截至2023年5月底),先后荣获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国海关高级认证企业、广东省出口名牌企业、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借水行舟:“在中国做工艺品是很幸福的”

从南到北,中国是一个巨大的传统工艺宝藏库。

在广东,潮州的布艺刺绣、梅州的青花瓷独树一帜;在福建,德化的白瓷、泉州的树脂工艺、厦门的漆艺匠心独运;再往北走,浙江台州的木雕、木艺、铁艺全国闻名;来到山西,祁县的玻璃制品历史悠久,工艺精湛……

“在中国做工艺品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对罗慧枰来说,中国五千年在传统工艺的沉淀是盈浩产品具有持续不断生命力的最大保障,“只要我们愿意去挖,一辈子也挖不完的养分。”

在海珠区琶洲街道中洲交易中心16楼,盈浩在这里有着一个将近4000平方米的展厅。在北欧产品展区,罗慧枰随手拿起一个瑞典手工圣诞精灵布偶,“表面上看,这是一个典型的面向西方消费者的装饰品,但是背后却是我们中国的潮绣工艺。”

盈浩将潮州的布艺技术,包括裁剪、刺绣等“搬”到产品中,积累一大批布艺技术熟练工人,手工缝制,最终形成一个个精美亮丽的布偶产品,远销海外,成为西方消费者家庭的重要节日装饰物。

这是盈浩的产品设计逻辑,千方百计地将中华文化与西方用户、西方家庭链接在一起。

一件件以西方消费者为主要目标群体的产品背后是中国优秀传统工艺和文化,产品的外在形式又符合西方市场的审美和要求。

在罗慧枰看来,中国的文化输出不在于“吆喝”,更在于“润物细无声”。

用产品说话,挖掘传统工艺精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精髓,并融入产品中,成为产品的精神内核,而购买产品的西方消费者,则在市场的交易行为间,无形地接受文化熏陶,春风化雨般,中国文化便能浸润西方市场的千家万户。

事实证明,盈浩确实实现了“盈利”和“文化输出”的“双赢”。

多年发展下,盈浩成了国内最主要的工艺美术品出口商,其自主品牌在亚马逊的销售额逐年上涨,“足以说明西方消费者对我们产品的认可,对产品蕴含的中华文化内核的认可。”

全球外贸形势风云激荡,产业博弈日益白热化,无数企业或断臂求生或停滞不前,这年头,外贸似乎“不好干”,但盈浩的营收却在稳步增长。

2022年,盈浩文创“逆水行舟”实现营业收入4.29亿元,同比增长10.11%,实现企业的稳步发展。

时代不断发展,盈浩步履不停。接下来,盈浩将继续破釜沉舟,开拓新航线,大刀阔斧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大力发展跨境电商,加大投资拓展国内市场,成立新团队,开发新项目,研发新品,引进先进设备,改造流水线,实现AI智能在设计、生产和管理上的运用……

盈浩,这条20年前的“小舟”,在风雨中已逐渐成长为了一艘“巨轮”,正驶向更广阔的大江大海。

相关阅读:

三七互娱:游戏出海何以聚水成涓?丨文创·海珠说

珠江琶醍:“微醺”的街区,“创意”的工厂|文创·海珠说

晴天补房子,汇美不“躺平”丨文创·海珠说

【策划】龚晶

【统筹】冯艳丹

【采写】南方+记者 洪钰敏

【调研团队】吴雨伦 郑慧梓 洪钰敏

【视频】海珠区融媒体中心

编辑 余妍玲
校对 蓝淑茹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