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琶醍:“微醺”的街区,“创意”的工厂|文创·海珠说

南方+ 记者 吴雨伦 2023-11-29 17:44

02:50

追逐落日,漫天晚霞。

如果要问广州看落日最美的地方,很多人都会来珠江琶醍,看猎德大桥、广州塔、珠江新城“收”在霞光里。

霓虹闪烁,不夜之城。

如果要找广州夜生活的象征,很多人都会选择珠江琶醍,赏着夜色,吹着江风,大快朵颐,看火树银花不夜天。

曾经的曾经,这里还是江堤,其旁是一幢幢仍旧低矮的楼房,珠江啤酒还有绿色玻璃瓶装。街坊们会掏出口袋里的花生米,喝一口珠啤,迎着江风“吹吹水”。

后来的后来,珠江啤酒厂标志性的大烟囱熄了火,霓虹爬上泛黄外墙,硬朗的工业园区蝶变成浪漫、文艺、型酷的艺术空间,江堤成了潮流尖端的珠江琶醍,成为都市人放松解压的好去处,已渐渐成为广州新名片。

过去的遗存变为文化创意流量,来这里citywalk的人络绎不绝,2021年访客量达240万,2022年访客量达260万,平均年访客量超过250万。

如今,珠江琶醍一跃成为华南地区最大的啤酒文化休闲区,已入选国家 AAA 级景区,是广州的国际城市名片、休闲商业地标、夜经济发展的领头羊,是深受国内外游客喜爱的广州旅游名片级项目、多次获得广州最佳餐饮休闲商区殊荣。

乘坐沿江的有轨电车,仿佛从时光隧道呼啸而过,你既能看到珠江琶醍的前半生,曾是珠江啤酒厂的货运码头和生产车间;又能看到它的后半生,是现在有“啤气”有个性的文化创意艺术区。

犹如一颗明珠镶嵌在琶洲,珠江琶醍既凝聚了广州工业的历史回忆,又链接当下的时尚生活。从工厂到文化创意艺术区,珠江琶醍是如何做到的?

南有珠江

夕阳西下,照在红煤架上,人们也许会在珠江边上喝夜茶饮啤酒,沐着江风阵阵,在城市的璀璨霓虹中,将这里的泛黄记忆一一数出:

北有青岛,南有珠江。

这个“珠江”指的就是珠江啤酒。“人生的第一瓶啤酒是珠啤”,20世纪80年代,这句话老广们常挂嘴边,成为几十年来南方夏天不可缺少的回忆。

改革,从来都是广州人的强项。1985年,紧跟改革开放的步伐,珠江啤酒厂依水而建,在珠江边落成。取“广东粮、珠江水”之意,冠以“珠江”之名,珠江啤酒厂与广州工业文明进程同步,成为全国首家全面引入国际设备和技术、第一家采用发酵罐立罐生产啤酒的国际化啤酒厂。

2010年,广州亚运会伴随城市化发展与经济结构转型,珠啤股份配合广州亚运会“一江两岸”项目建设,修建了珠江琶醍啤酒文化创意艺术区。2015年,珠啤保留北面沿江的6.9万平方米进行自主改造,而剩余的土地由政府收储。

于是,改造开始了——

沿江可见,标志性的大烟囱熄了火,原来运煤的红煤架不再运煤,霓虹灯攀爬上它们的身体,与“小蛮腰”和对岸CBD的摩天大厦相映成趣,共同绘就“珠水流金”之景。

15个30米高的巨大水泥筒仓静静矗立,这是始建于1984年的麦芽仓,原是珠江啤酒储存啤酒原料之地,现在首层成为时尚买手店,顶楼为空中宴会厅,外立面也打造成为 3D 投影大屏。

原来用来储存煤的煤棚,已经变身为层高8米、面积1420平方米、中空无柱体的工业风多功能演艺中心,原来棚内的吊车、柱子、爬架基本被原汁原味保留,一年约有50场品牌发布会等活动在此举行。

高大的通心圆柱体静静矗立着,光与影、圆与方自然融合,这正是珠啤工业遗存中令人惊艳的部分——发酵罐基座,发酵罐是啤酒风味形成的最重要场所,也是工艺流程展示。它们不是简单地保留原状,而是将被改造成特色景观。

老厂新生

“整个啤酒生产制造环节,代表了那个年代的印迹,全都被保留了下来。”在时任珠江琶醍副总经理林振华看来,整个改造是“修旧如旧”,把新活力注入老建筑中,让人产生强烈的反差感。

视线上移,“空中园区”也是一道道独特的工业景观:蒸汽管、水管、空气压缩管、二氧化碳输送管、电缆管、啤酒输送管,等等,这些大小、颜色不同的管道贯穿了整个园区。它们分工明确,连通了啤酒生产的全流程。

“很多种管线都被保留,它们都集中在管廊里面,管廊充满工业特色的元素,最能代表产业特征,尤其是啤酒厂,从运原料进来到最后出品一瓶瓶啤酒,基本都是通过管道输送,所以管道在食品行业、在啤酒行业是比较有特色的东西。现在成了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展示。”林振华如数家珍。

就这样,锅炉间、煤棚、麦芽筒仓、水塔、烟囱、工业管线……这些独特的工业元素被加入文化的味道,后现代风格创意建筑成为江边独特的风景线。整个改造共保留了25处最有代表性的工业遗产特色建、构筑物,不仅工业遗存精华保留较多,更完整保留了生产工艺流程、工业生产特色空间和园区格局,这样的改造广州市罕有。也正因如此,2022年这里入选了广州第一批工业遗迹。

原来的江堤也改名为珠江琶醍。很多人都以为只是英文“Party”的谐音,但其实远远不止于此。

“‘琶’字指‘琶洲’,在古汉语中又义为‘二玉相碰之声’,既寓意珠江琶醍有动听悦耳的音乐,又寓意琶洲和珠江琶醍这两块‘玉’将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醍’可以组词为‘醍醐’在古汉语中既代表智慧也是美酒的含义,寓意珠江琶醍是有佳酿美酒之地。”林振华说。

就这样,珠江边的货运码头“改头换面”,江岸片区升级改造成为集观光展览、企业孵化、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珠江·琶醍啤酒文化创意艺术区,并入选国家 AAA级景区。

抓住琶洲“这把火”

历经十多年的发展,珠江琶醍已是广州休闲商业地标、夜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到底有何秘诀?

“这么多年,珠江琶醍时刻保持着与时俱进的精神,无论在硬件还是软件,不断更新迭代。”林振华表示,2022年,园区的灯光亮化、导视系统等硬件设备进行了全面升级,通过高科技声光电营造互动氛围,打造全新网红打卡点。在软件方面,珠江琶醍对自有的猫头鹰 IP 形象进行了优化升级,以更贴近年轻消费者的审美和时下流行趋势,将猫头鹰 IP 打造得更萌趣、更可爱,并举办了猫头鹰 IP 展览活动。

自2016年珠江琶醍升级后,已成功举办72场大型主题活动、48场传统节日活动、208场品牌联合活动、209场企业年会活动、154场婚礼、456场派对活动、138场车展,为珠江琶醍的游客提供了多样的活动体验。

珠江琶醍江边沿岸区域是限量的景观和位置,为了避免出现同质竞争,珠江琶醍必须实施严格筛选标准,避免业态重复和竞争。在众多买手店的加持下,来到珠江琶醍,消费者可以购买到大商场买不到的设计师原创设计,也为珠江琶醍增添了吸引力。

林振华认为,珠江琶醍在做常态化的经营管理外,还有一个共识就是保留充分的公共活动空间。目前,珠江琶醍提供公共户外空间约5000㎡、大中型场馆 3个共 3500㎡。公共活动空间的保留,真正诠释了夜间经济的本质就是精神消费的经济。

但放眼周边,太古仓、珠江道、天德等商圈不断崛起,珠江琶醍也有危机感。

“目前面临着白天客流量少,日间经济相对薄弱的问题。”林振华坦言,珠江琶醍希望能改变人们的固有印象,将甄选引进更多主打日间营业的商家,补充更多白天消费的场景。

珠江琶醍更想抓住琶洲“这把火”。

珠江琶醍就位于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内。近年来,腾讯、阿里、小米、YY、唯品会等陆续落地,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重点招商项目落地建设全面提速,产业发展日新月异。

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多的高端人才聚集,珠江琶醍需要吸引他们来此消费,珠江琶醍下一步的发展规划是成为这类高端社群服务的“文商旅融合街区”。

2021年开始,珠江琶醍开展园区改造升级项目。为让这把“火”烧得更旺,珠江琶醍将进一步扩大文化创意园区的发展空间,实现与琶洲的协同发展、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推进旧建筑改造活化利用,打造以总部经济、文化创意博览、创新商业、潮玩娱乐、休闲体验等产品体系为主要内容的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综合体。

相关链接:

晴天补房子,汇美不“躺平”丨文创·海珠说

海珠同创汇:广州时尚“圈”,长在国家湿地旁丨文创·海珠说

纺织机械厂的“继承者”丨文创·海珠说

【策划】龚晶

【统筹】冯艳丹

【采写】南方+记者 吴雨伦

【调研团队】吴雨伦 郑慧梓 洪钰敏

【视频】海珠区融媒体中心

编辑 张晓晨 程钰琳
校对 曾慧雯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