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论|大桥经济到来,风口上的江门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

江门来论
+订阅

近日,两条跨海大桥捷报频传:深中通道主线最近已经贯通,建成通车后从江门中心城区前往深圳只需要大约1小时。黄茅海跨海通道西引桥顺利合龙,项目整体建设进度已超七成,建成通车后从江门大广海湾到横琴和澳门,到香港将分别实现半小时、1小时互通。

明年,这两条大桥将迎来建成通车的时刻,给江门的区位交通条件带来历史性的提升。这意味着,江门将重新“回归”珠江口,享受到更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红利,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四个重大合作平台的建设。

“大桥经济”即将到来,本期来论,邀请专家学者分析风口上的江门将迎来怎样的机遇和挑战,当下应该做哪些准备来迎接这场东风。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大湾区建设与区域协调发展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杨永聪>>

做好“桥”文章,江门打造产业要素集聚新高地

长期以来,江门产业发展面临上述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江门作为珠江口西岸城市,与珠江口东岸的香港、深圳等中心城市的交通可通达性相对较差。特别是,珠江口西岸缺少优良的国际深水港,货物进出口以往大多需要通过南沙港、盐田港等港口进行中转,物流成本和珠江口东岸的东莞、惠州等地相比劣势明显。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领域的短板制约了珠江口东岸城市群产业资源对江门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也影响了资金、技术、人才等各类产业要素向江门的流动和集聚。

可喜的是,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步伐加快的背景下,江门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持续发力,改变了过往产业要素流动“隔江兴叹”的尴尬局面。通过加快融入“轨道上的大湾区”、构建六纵两联高速网络等举措,长期制约江门招商引资的物流成本偏高等瓶颈问题有望迎刃而解。在此基础上,黄茅海跨海通道、深中通道等跨海通道加快建设,有利于江门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创造更为便利的基础设施条件。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公共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刘兴贺>>

加快推进深江合作纵深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深中通道的主线全线贯通,迈向2024年通车的收尾工程阶段,深中通道未来将成为连通珠江口东西两岸城市群的交通大动脉,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各类要素加速流动。

江门是珠江西岸重要城市,在粤港澳大湾区中处于“承东启西”的位置,交通网络四通八达,载体平台多样,产业基础深厚扎实,侨乡文化资源丰富。随着深中通道的开通,将给江门以及深江合作带来深刻的、历史性的改变。

江门市委副秘书长、深圳国际仲裁院国际合作与发展处处长、深圳国际仲裁院江门国际仲裁中心(江门仲裁委员会)主任 黄郭勇>>

黄郭勇:深江仲裁合作服务大湾区高质量发展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国际仲裁是解决境内外贸易、投资、海商、金融等领域商事纠纷的主要方式,以其高效、保密、灵活以及能够跨境管辖与执行的特殊优势在市场经济体系和营商环境指标中占据重要地位。国际仲裁的服务水平与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发展能级与长远潜力密切相关。

本届江门市委、市政府提前布局,在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等硬件基础设施之“桥”贯通前,就推动构建国际仲裁和法治化营商环境之“桥”,将深圳国际仲裁院40年的国际公信力和高端仲裁资源叠加到江门,努力实现东西两岸国际仲裁服务水平“一体化”。

中共江门市委政策研究室、全国博士后(江门)创新示范中心博士 丁丹>>

拥抱接轨中心城市,提升江门能级量级

江门要紧紧围绕落实国家战略谋划地方发展,充分发挥重大交通通道在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中的强牵引作用,全方位对接、融入国家中心城市,提升自身发展量级能级,高水平谋划推动大广海湾经济区开发建设,全面支持参与横琴、前海、南沙、河套四大平台发展,努力走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之路,聚焦大广海湾经济区打造大湾区第五大国家级平台,激发出大桥经济的新活力。

全方位对接融入大湾区中心城市,将对接香港—深圳极点作为主攻方向和首要策略。在谋划万亿级城市发展战略上,江门要强化拥抱中心城市、接轨中心城市的自觉性坚定性,借力乘势发展、提升能级量级。

【主持人】李霭莹

编辑 梁洁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