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富有:文化如何纲举目张|禅城五问⑤

南方+ 记者

东平河畔音乐畅享,岭南天地人头攒动,美陶湾里国潮正起,王借岗侧龙狮争雄,吉利涌上浪遏飞舟,2023年的夏秋,佛山禅城文化热潮涌动。

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与创新研究院副院长、教授李凤禹说,文化是城市最大的不动产。

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大力发展文化生产力,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这是一道必须作答的课题。

佛山是岭南广府文化发祥地之一,“最佛山”的禅城,怎样让文化纲举目张,实现人民精神富有?

岭南天地人头攒动,佛山禅城文化热潮涌动。岭南天地供图

岭南天地人头攒动,佛山禅城文化热潮涌动。岭南天地供图

让文化“活”起来

不少人看来,“文化”是一种观念形态,属于精神领域。不过,无论是张槎王借岗打出“汾江源”品牌,还是石湾美陶湾打造创意设计等产业并以此推动城市更新,这些都是“文化”的事儿。

文化已经成为新的现代化生产要素。有学者认为,文化既是思维形态、精神活动的生产,但本身又能成为消费品。

细数禅城文化“家底”不可谓不丰富:古代“天下四聚”“天下四镇”闻名遐迩,如今陶艺之乡、武术之乡、粤剧之乡美誉加身,祖庙、梁园、南风古灶等古迹遗存,龙狮、功夫、剪纸、陶艺等非遗流芳。

禅城有着丰厚的文化“家底”。廖明璨 摄

禅城有着丰厚的文化“家底”。廖明璨 摄

但是,“殷实家底”之下,禅城的“文化生产”也有些许遗憾。

这个秋天,佛山秋色巡游灯火醉人,中华龙狮大赛锣鼓喧天,南风集市游人如织,这些都是禅城传统文化迸发新活力的体现。

在历史尘烟中藏身的禅城文化还有不少:虎门炮台佛山铁炮亲历中国近代史开端,石湾陶艺沿着海上丝路远航世界。

禅城的文化传统始终在大时代中激荡,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

怎样让禅城文化传统的时代性更加彰显?

“佛山无影脚”“咏春拳”“蔡李佛拳”天下闻名,海内外游客慕名“武馆云集”而来。还有人期待禅城有一扇展示招数的功夫墙,就像华山派思过崖山洞中刻着十长老尽破五岳派精妙剑法的招式。但这等场景尚有些难寻。

小说《笑傲江湖》中,令狐冲见到石壁上刻着十长老破五岳剑派剑法的招式。图为1996版《笑傲江湖》电视剧截图

小说《笑傲江湖》中,令狐冲见到石壁上刻着十长老破五岳剑派剑法的招式。图为1996版《笑傲江湖》电视剧截图

打开禅城地图,剧院、博物馆、艺术馆等文化空间其实星罗棋布。

禅城怎样让各类文化空间在互动联系上更紧密,在片区更加集聚,打造更有禅城特色的文化场景?

文化能为城市带来直接的物质财富。

从古代诗词歌赋、丹青墨宝,到现代书籍、电影、电视、演艺等商品和服务,“文化”在市场体系中流通、交换和消费,成为一种真正的商品。

禅城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把文化变成品牌,把资源变成产品,怎样给禅城文化“变现”更大的空间?

归根结底,是怎样让禅城的文化“活”起来,成为城市发展中最活跃的生产要素之一。

正如禅城区委书记严冰所言,禅城要铺展文化、产业与城市交融的新画卷。

让文化“动”起来

城市发展从“人口红利”走向“人文红利”。文化怎样跟上城市发展的需要,成为众多城市的“同题作文”。

禅城区委副书记、区长盘石表示,禅城要用文化赋能城市消费、城市格调、城市产业。

既然文化也是生产力,怎么能让这个生产力“动”起来?

《佛山市禅城区以带动型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中,一些先进地区的做法或可成为禅城的参考。

苏州市姑苏区是一个典型的“文化带动型”城市。

当地实施“古城细胞解剖工程” “历史文化遗存信息展示工程”等成体系数字化项目,“数字孪生古城”基本成型。当地还将苏州市“吴优数购”与数字人民币相结合,推动消费增长。姑苏区还集成古城、古街、古宅、古园等资源要素,开发出“水上游”“夜间游”“街巷游”等特色文旅产品。

数字赋能,丰富供给,让姑苏区的文化生产力一路狂奔。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向勇曾表示,文化数字化的转型,可以有效地彰显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价值,构建一种文化生产的新生态,同时满足文化消费的新需求。

在郑州市中原区,当地以郑州中央文化区建设为牵引,打造文化产业发展高地。郑州中央文化区依托南北轴线历史文化要素和南水北调总干渠的生态资源,打造多功能一体的市级文化创新示范区。

文旅营销专家熊晓杰认为,禅城同样可打造一个集历史文化街区、创意产业、美食商业于一体的新型文旅集聚区。

今年5月,新华网以“得物APP”为研究样本发布《国潮品牌年轻消费洞察报告》。报告显示,追捧国潮的年轻消费者中“90后”“00后”成为主力,贡献了74%的份额。汉服、围炉煮茶、古法养生等越来越多出现在年轻人文化消费的清单中。

广州宽洋体育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林海杰认为,要用科技给文化插上腾飞的翅膀,才能更加吸引年轻人。“年轻人的需求是文化生产最重要的动力之一。”他说。

拥抱科技、拥抱品质、拥抱青春,这样“动”起来,文化生产力才能勃发更强大的力量。

让文化“立”起来

我们发展生产力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发展文化生产力亦是如此。

在这一过程中,禅城要让文化“立”起来。

禅城区艺术空间涵盖了不同业态和空间。张艳青 摄

禅城区艺术空间涵盖了不同业态和空间。张艳青 摄

2023年9月,禅城区艺术空间主理人联盟揭牌。唯思美术馆主理人韦世归期待,联盟构建起艺术空间生态圈。这个拥有约百名成员的联盟,要努力实现“从个人价值、作品价值、美学价值到产业价值、社会价值的转化”。

从禅桂坊数字视听文化产业园,到紫南文化旅游区,从南风集市,到创意产业园,一大批文化企业、艺术主理人和许许多多文化工作者,成为文化的主角。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在文化生产力发展中,需要调动最广泛的社会资源,动员最广泛的社会力量。而最终形成的文化产品将是对人民精神生活追求最直接的满足。

坚持文化的人民性,让人民成为文化生产的主角,不断满足人民对精神生活的需要,文化应当如此“立心”。

刚刚结束的中华龙狮大赛(佛山禅城站)上,海内外18支队伍同台竞赛。

秋色巡游刚过,禅城的参游花车又将远涉重洋。如无意外,2024年春节英国伦敦的花车巡游中,又将再次出现“佛山之心”的身影。这是岭南文化从禅城走向世界的缩影。

这里也不用再赘述佛山古镇的繁华,陶瓷创意设计周的热闹,创意产业园的熙攘,“车水马龙”节的沸腾。在禅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已成热潮。

在禅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已成热潮。廖明璨 摄

在禅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已成热潮。廖明璨 摄

但这还不够。

在今年3月的一场论坛上,澳门城市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叶桂平表示,文化产业发展要加强跟其他区域、国家的合作,优化产业布局,提高国际影响力。

文化和文化产业共同行稳致远地走向世界,这应当是禅城胸怀天下,放眼全球的“立势”。禅城要更加努力成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生动注脚。

“未有佛山,先有塔坡”“石湾瓦,甲天下”“一井二状元,一家四进士”,历史给禅城留下了宝贵资源。国潮音乐节、《剑合钗圆》舞剧、城市艺术空间,为禅城带来时尚气息。

禅城怎样应时而上?

试想,方听会馆粤韵,又历梁园夜游,购陶纸二三,尝太史宴香,刚浮石湾三大白,再卧水乡闻蛙鸣。

再试想,走在万亿城央闹市之中,忽然看见连片旧屋,进入一看,竟然是 “琅嬛福地”,佛山武学精要尽收其中。出门又见佛山功夫一条街,武馆林立竟不知入哪一门派为好。

小说《天龙八部》里,琅環福地曾收藏了不少武学秘籍。图为1997版《天龙八部》电视剧截图

小说《天龙八部》里,琅環福地曾收藏了不少武学秘籍。图为1997版《天龙八部》电视剧截图

这如何不引得人来?

实在来不了也行。

AR眼镜、数字古镇、元宇宙空间,数字化产品依然琳琅满目,足不出户,游遍禅城。

这个场景很美好,但不是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

如何把岭南文脉轴线做深做实,如何在建设岭南文化中心上再进一步,构建佛山中央文化区,禅城应当对标更立标,树立起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标杆。

这一切,都是为了创造丰富的文化产品,让每一个感受、体验过禅城岭南文化的人,都能感受到历史深处走来又充满时代气息的精神富有。

国潮音乐节、《剑合钗圆》舞剧、城市艺术空间,为禅城带来时尚气息。廖明璨摄

国潮音乐节、《剑合钗圆》舞剧、城市艺术空间,为禅城带来时尚气息。廖明璨摄

【策划】段思午

【统筹】段思午 罗湛贤

【撰文】李晓莉 段思午

【制图】严经纬

阅读更多:

制造跃迁:新质生产力怎样在城市中心勃发

金融脉动:城心如何提纯“千足赤金”

换挡提“数”:怎样跻身全国数字经济第一方阵

引爆消费:怎样塑造“新千亿动力”

编辑 陈禧彤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