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多年前,位于今天禅城的升平路上曾诞生了佛山最早的银行。
百年弹指一挥间。今天,在与之相距4公里的禅城季华路轴线上,佛山全市超过一半的金融“亿元楼”鳞次栉比坐落于此。以金融保险为代表的金融中心正在“佛山之心”崛起。
10月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金融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
禅城怎样释放金融“服务力”,为区域发展锻造“金脊梁”,让“佛山之心”真正成为“千足赤金”?
从豆豉巷到亿元楼
现今的禅城升平路由清代的豆豉巷、升平街和筷子大街改建而成。其中,豆豉巷是当年最为繁华的街道之一,也是佛山最早的银行所在地。
4公里外的季华路上,多栋金融“亿元楼”矗立于城市“黄金中轴”带,楼宇之间上演着新的繁华。
升平路63号(原豆豉巷一带)是广东省立银行佛山分行旧址。如今,距之4公里外的佛山万科金融中心已成为新的城市金融地标。
“亿元楼”之一的佛山万科金融中心,就锚定总部经济,集聚了金融机构超30家,囊括银行、保险、证券等。
“亿元楼”是禅城“含金量”的外显。
2022年,禅城金融业增加值达290.35亿元,占全区GDP比重12.7%,远超省(9.2%)、市(5.6%)水平。金融业纳税合计33.34亿元,同比增长18.1%,在四大支柱行业中增速最快。
保险业是禅城金融业主力之一。2022年,禅城实现保费收入249亿元,同比增长13%,占全市40%的保费收入,占比和增速均位列佛山全市第一;禅城保险深度10.9%,保险密度约1.87万元/人,已超过北京、深圳的全市平均水平;华农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华农财险”)更成为近6年来首家落户广东的全国性保险法人机构,实现了佛山市全国性综合型保险总部“零的突破”。
华农财险为何将总部从北京迁至禅城?“这里有很好的发展基础,也具有人才和政策的吸引力。”华农财险副总经理薛康文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同样“看好禅城保险业发展前景”的还有大童保险经纪。其相关负责人说,企业已经在禅城先行先试推动创新产品落地。
2023年5月,2023年广东保险业高质量发展论坛在禅城举办,广东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保险产业集聚区同步在会上揭牌。
今年5月,广东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保险产业集聚区揭牌。受访者供图
从2018年率先创建全省首个保险创新发展示范区,2021年挂牌佛山市保险发展示范区,到2022年建设佛山现代保险产业集聚区入选全市十大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区,禅城五年来马不停蹄。截至2023年9月,这一集聚区落户保险项目达105个,全市超七成的保险机构集聚于禅城。
“城市高端化和产业高端化,与处在产业链顶端的金融保险业的结合是双向奔赴、珠联璧合。”禅城区委书记严冰说。
禅城,用自身实力诠释“最保险”。
错位不抢位,借力不角力
拉开万亿城市中心城区的坐标轴,福州鼓楼区朱紫坊基金港资管规模已超1200亿元,正深化打造海丝核心区国际金融中心;泉州丰泽区聚集全市90%的市级银行总部,85%的金融机构总部,借助东海金融(供应链)集中区、金融街、海丝基金小镇等载体提质金融服务;合肥蜀山区放大天鹅湖、三里庵等商务区金融业集聚优势,培育增量。
“强中心”赛道上,提升金融综合竞争力成为诸多中心城区的共同选择。
在佛山产业版图中,禅城并不是金融业的独行侠。
从禅城的“黄金中轴”季华路折向桂澜路一路北上,是广东金融高新区的千灯湖创投小镇;而从季华路转向岭南大道南下,跨过东平河,是佛山新城先进制造业金融服务集聚区。
沿着上述三条道路连接起来,在地图上就像一个顺时针旋转了90度的“俄罗斯方块”积木“Z”。
玩“俄罗斯方块”这个游戏,就要正确摆放积木的位置,不断消除障碍以获得胜利。广东金融高新区、保险产业集聚区、先进制造业金融服务集聚区也需要在金融产业发展中找到各自合适的位置。
在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林江看来,以上三者既凸显了佛山制造业当家的特点,也展示了金融+先进制造业这一组合的更多可能性。
“三者既要能通力合作、互相支撑,也要能独立发力。” 他认为,佛山要从更高的视野去看待市域内不同金融集聚区的定位和分工,从顶层设计的高度进行科学规划。
换而言之,这三个区域应当“互相错位不抢位,互相借力不角力”。如此,它们才能成为支撑佛山发展的稳定“三角形”。
佛山已经站在规上工业总产值全国第五的高位,今年力争冲刺规上工业总产值3万亿元大关。互联互通的“俄罗斯方块”金融集聚结构,必将更好凝聚力量推动佛山制造业当家迈向更高能级、更高质量。
对于禅城而言,做大“保险+”,让金融保险与产业、平台、行业的关联更加紧密,互链更加通畅,让现代保险产业的“含金量”更高些,不断在服务全市中发展自己,在链接湾区中强化中心,是一个现实而迫切的命题。
广东中盈盛达融资担保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吴列进说,“保险+”有望打通禅城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甚至“最后一百米”,实现产业和金融的深度耦合。
“佛山造就由佛山保”
在新质生产力勃发的禅城,在第三产业占比过半的“佛山之心”,让“保险+”迸发更大力量,突破口在哪里?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国保险与养老金研究中心负责人朱俊生认为,禅城打造保险产业的集聚区,重在“创新”。集聚保险机构总部、科技、资金等各种产业链要素,激发创新活力,禅城在保险科技、减量风险管理等新领域将大有可为。
事实也是如此。禅城在全国率先推出“佛医保”;率先落地佛山全国性互联网保险,搭建粤港澳保险服务网络;签约“粤夜保”保险创新项目,政保合作“上大分”……这些探索,不一而足。
“我们在大胆设想,把禅城打造成保险产品的研发创新地、新品实验地、首发首秀地。”禅城区委副书记、区长盘石表示,禅城或将设立保险产品创新中心,让产品创新成为集聚区最鲜明的特色。
金融保险的创新发展离不开人才。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从曼哈顿中央公园到上海陆家嘴竹园中心绿地,从千灯湖公园到佛山公园,金融产业集聚区域与城市绿地往往“成双成对”。禅城金融产业最集聚区域亦在环文华公园片区。
当前,金融产业集聚区大都与城市绿地“成双成对”。
“这本质上就是为了吸引金融高端人力资源的聚集。”禅城区人大常委会委员、城市规划专家杨钦说。
以绿地、敞开式空间为主要特征的中央活动区(CAD,Central Action District),已经成为金融集聚区的“标配”,显示的是城市争夺“人才”要素的“打法”迭代。
这对于正在实施城市品质提升行动和城市格调提升三年行动的禅城而言,不无参考。
杨钦认为,禅城要下功夫唱好“人才经”,加快培育保险专才,打造金融保险精英的“蓄水池”。
林江说,过去讲“有家就有佛山造”,将来能不能“佛山造就由佛山保”?
禅城“千足赤金”的成色,这或许是一个最好的检验标准。
【策划】段思午
【统筹】段思午 罗湛贤
【撰文】张艳青
【摄影】戴嘉信
【制图】严经纬
阅读更多: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