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纳师:帮别人整理屋子,我一单挣上万元|惠州青年“搞钱”攻略⑥

南方+ 记者


双“11”将至,你又要囤货了吗?一个“灵魂拷问”:去年双“11”囤的都用完了吗?

爱囤货的人们,家里终于“越住越小”了。一些年轻人找到其中商机,成为整理收纳师。早在2021年1月,人社部就在“家政服务员”职业下新增了“整理收纳师”工种。根据《2020整理收纳白皮书》显示,整理收纳行业年产值已达1000亿元。不过,对惠州而言,这个职业并不常见。社交媒体上,只有少数惠州博主发过贴。

惠城区的柯龙梅就做整理收纳的生意。从业四年来,她见过形形色色被物品堆满的家庭,整理过数万件衣服。在只有几十平方米的家中,我们该如何处理人、物品与空间的关系?

01 谁需要收纳?

柯龙梅今年35岁。2018年,她在一个药厂的仓库做管理员,很闲。不忙的时候,她就打开手机听书,偶然听到收纳师相关的内容,非常着迷,“看起来是在整理物品,但其实是在帮你梳理内心的欲望和需求。”她说,收纳之后可以看到不一样的自己。工厂的工作一眼就可以望到头,“再做下去最多是个经理,觉得没什么意思”,她就辞职做收纳师。

做收纳师之前,她自己也有一点囤积的习惯。虽然她在惠州工作,但她是从江西嫁到陕西,如此远嫁,让她连娘家给她寄东西的快递单都舍不得扔。其他一些穿过的衣服,她觉得承载了过去的记忆,也不舍得扔。还有孩子的照片,“之前觉得孩子的每个表情都很可爱,现在才知道一样的照片保留几张就好了。”

柯龙梅的“囤积癖”还算轻的,在她做收纳师之后,接触到各类满是物品的家庭。她的单主有地产高管、企业家、银行领导等,“他们宁愿花时间赚钱,也不愿意把时间浪费在家里做收纳。”这些单主通常爱买东西,房间堆满了衣服、包包、饰品、杂物、礼品,但是没有收纳的能力。即便家里有保姆或者阿姨清理卫生,但是凌乱的问题解决不了。

柯龙梅正在整理

她曾经去惠东整理,客户家是有四个房间的大平层,其中一个房间专门摆放杂物,因为家里的老人把小区里其他人扔的瓶子、纸箱都往家里捡,里面还有给小孩子买的玩具,“铺得连地面都看不见。”她想看里面的物品,要把这些东西挪开,才能靠近窗户。东西堵到连窗户外的阳光都看不见,是她经常看到的事。

还有的客户纯粹就是太爱买东西,“批发式购物”。前阵子,柯龙梅刚帮一对夫妻整理完。这对夫妻才住一年,就用三个房间来放衣服。柯龙梅上门后,根据衣橱的规划,准备了700个衣架来挂衣服。但是最后,她们买了更多的衣架,还用了20多个箱子来装,总共大概有2000件衣服。这些衣服都是过往累积下来的,客人搬家时也带着,几大包。即便不适合现在穿,他们也会保留。

这对夫妻没有子女,物品只是占据了生活空间,没有影响家庭关系。在另一些多家庭成员的情况下,过于爱买的家庭成员则影响了整个家庭空间的分配,家庭矛盾也随之产生。

曾经有位母亲很爱买东西,例如厨房用具,家里有四五把剪刀。柯龙梅在整理时,女儿就在旁抱怨:“又不是餐餐做饭,买这么多剪刀干什么呀?”父亲在厨房做饭不让人进,但是找不到东西就发火:“东西在哪里?”其他人一听,立马紧张起来,赶紧帮他找东西。

不过,一些客户是因为儿时的经历才爱买。当物品不再只是为了实际的使用功能,过往的经历、欲望和遗憾,便通通折射出来。

柯龙梅曾经听说过,有位客户从小兄弟姐妹众多,父母把更多的爱给了弟弟妹妹。比如弟弟妹妹盖的是新被子,他盖的是旧衣服、旧棉被。后来,这位客户成了企业家,只要逛街时看到喜欢的床上“四件套”或者棉被,他就买来放在家里,但也不盖。最后,家里的衣服不多,棉被倒是堆满了。

02 收纳=扔东西?

既然物品已经满地都是,那么如何收纳呢?柯龙梅按照最后装进物品的柜子长度来收费,1米收费990元,不限深度和高度;不过,如果是1.2米以下的柜子,则按半价计算。以一间卧室为例,最后收费通常在5000-6000元,也有2000-3000元的小单。如果是全屋整理,则需要15000元-20000元。市场上,也有收纳师按照时间或者房屋面积来收费。

通常,柯龙梅整理一间卧室需要2-3天完成,配2-3人;全屋整理需要5-6天完成,配5-6人。她和市场上某收纳品牌合作,成为该品牌在惠州地区的合伙人。她们忙时一个月3-4单,闲时1个月1-2单。

正式整理之前,她要先上门评估,看空间规划是否合理、是否需要改造、能否改造。她要询问客人的收纳需求、最大的收纳痛点是什么?还有客人的生活习惯,如厨房谁在使用?是保姆还是客人?如果保姆比较矮,那物品不能放太高。评估完之后,她们就出方案、报价、采购收纳物品,客户同意后再正式整理。

整理第一步,是清空一个地方的所有物品。以衣柜为例,先把所有的衣服清出来,放在一次性床单上,然后进行分类,短袖、衬衫、外套、毛衣、大衣、西裤、牛仔裤、运动裤、打底裤……分得越细越好。她问客人哪些东西需要保留,哪些需要扔掉,然后根据物品的数量改造空间。

整理前的衣柜

整理后的衣柜

对于衣柜,她们秉着“能挂不叠”的原则。“叠衣服很容易复乱,又要花很多时间折叠,也容易找不到衣服、产生褶皱。”即便是家政阿姨,也只是把衣服叠回去,仍然容易乱。所以当空间允许的时候,柯龙梅能挂就挂。

为了让衣服挂起来,她们对衣柜进行“层板加减”,如果层板太多就拆一些,让衣服挂出来。如果衣柜上方挂衣服,下方叠衣服,她们就在下方加栏杆和竖板,让下面也可以挂。当然,如果客人的衣服不多而杂物太多,她们就增加层板,把衣柜改造成储物柜。

“层板加减”之后是“柜体加减”。一些衣柜没有太多收纳功能,质量也不好,和卧室整体风格不搭,她们会建议客人淘汰或者换一组柜子。最后是“配件加减”,如果衣柜之前的杆子质量不好,不能挂太多衣服,她们就换质量更好的衣杆。只有反季节、不穿的衣服,她们才叠着放在一个收纳袋里。

“配件加减法”,如果没有衣杆则增加衣杆,让衣服挂起来

挂衣服的时候,按照类别和颜色挂,短袖挂一起,衬衫挂一起。“这个区域给他规定好,这里只能放工作服,相当于给物品定义了边界。”这样一来,客人知道不同类别的衣服分别在哪里,之后也方便找。柯龙梅说,给物品定义边界,就可以在心里绘制一张物品地图。此外,她也会在每个衣柜、收纳袋、抽屉上面贴上标签,看起来一目了然。

除了卧室,厨房也是她整理过的地方。在厨房里,她先划分区域。上面放不经常吃的、重量轻、要防潮的干木耳、蘑菇等,下面放重的、经常用的锅、米、油。对于厨具,尽量上墙收纳,和衣服一样挂起来。只有经常使用的调料、刀架、案板等物品,才会放在台面上,否则其他东西尽量放在柜子里。

03 整理收纳之后

当一切物品都有了自己的位置和边界,个体、物品和空间的关系才逐渐清晰起来,个体也更加了解自我。

一些客人在柯龙梅整理完发现,原来自己有这么多物品。“他们为什么不停地买买买,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拥有了多少,只是觉得自己缺。”一些衣服东放一件、西放一件,客户根本找不到,找不到就买,由此衣服越来越多。柯龙梅经常在整理时发现好几件一模一样的衣服。

整理好之后,客户知道自己有多少件T恤,哪种颜色、款式最多。这样一来,就知道了自己的喜好和已拥有的数量,由此调整购买欲和消费行为。有客户在整理完告诉柯龙梅:“终于可以省一笔钱了。”

那些因空间被挤占而诱发的家庭矛盾也被缓解。那个做饭时不准别人进厨房的父亲,终于不再因为找不到东西而发火了,一家人也终于可以在他做饭时安心地在客厅看电视。

还有一些家庭,女主人的衣服占据了整个衣柜,男主人的衣服放在飘窗、角落、抽屉里。现在,所有人的衣服都可以挂在衣柜里了,男主人的“家庭地位”也有所提升。

不过,即便是整理收拾好,也仍然有爱买东西、囤货的人。对于那些因为曾经的缺失而不断购买的人,柯龙梅建议他们正视过往。“因为它就像一个空洞,永远都填不满。”她希望拥有这类购买欲的人可以接受事实,寻找其他的方式,而不是一味地购买、填补。

还有一些不是因为过往经历,只是纯粹爱买的人。对于这些人,柯龙梅建议他们用空间控制物品的数量。“如果家里衣服最多只能放500件,那么超过这个量就不要再买了。”又或者“进一出一”,放进一件就拿出一件。

柯龙梅说,除了这些观念上的调整,如果想要整理自己的家,可以先从一小部分开始。如果整理厨房,就把所有和厨房相关的东西集中到厨房。她经常在一些家里看到,锅要么放在卧室,要么放在杂物间,要用的时候就找不到。集中之后,便需要借助一些收纳工具,比如盒子、箱子、纸袋。

此外,家庭空间还需要所有家庭成员共同维护。“比如客厅作为家庭的公共空间,小孩可以在这里玩玩具,但是玩完之后必须把玩具带回自己的房间。”柯龙梅强调,如果要整洁干净,那所有家庭成员一定要在物品上有边界意识,分清楚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

如今,柯龙梅闲的时候就继续学习收纳,因为她的客户有形形色色的喜好,有的喜欢钓鱼、爬山、喝茶,家里一大堆帐篷、钓具、茶具;还有的是美妆博主,家里一大堆彩妆。最需要熟悉的是服装面料知识,她要知道哪些必须挂,哪些必须叠。还有一些奢侈品包,她要学习如何在里面塞上雪梨纸,防止褶皱和变形。柯龙梅说,收纳师不仅要会整理自己的东西,还要会整理其他人的东西。

她也会教自己的孩子如何整理房间。刚开始,她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标准来,后来发现做不到,她放弃了。“现在我对他放松要求了,他那个房间,我允许他乱。其他我主场的空间,必须是干净整洁的。”柯龙梅说,只有所有物品都归位,她才很有那种“掌控的感觉”,心才会安定。

相关阅读

宠托师:别人上门喂猫7天挣4900元,我“倒贴”2000元?|惠州青年“搞钱”攻略⑤

职业伴娘:每单三四百元,我是新娘的“贴心小跟班”丨惠州青年“搞钱”攻略④

陪诊师:子女付费,让我做爸妈的“临时亲属”|惠州青年“搞钱”攻略③

荤菜35元素菜25元,我上门做饭从中秋忙到现在丨惠州青年“搞钱”攻略②

陪拍师:约拍半天,我成了别人的“付费闺蜜”|惠州青年“搞钱”攻略①

【采写】南方+记者 曾汉

【图片】受访者提供

【统筹】罗锐

编辑 南小惠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