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江门的“硬核”制造奔向“诗和远方”|品牌说
无论是在城市车水马龙间穿梭,还是来一场说走就走的骑行之旅,摩托车都可以带你去诗和远方。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广东江门是全国三大摩托车产业基地之一,这里的摩托车远销海内外。来自江门的广东省大冶摩托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冶摩托”),不断修炼内功,破解摩托车产业的瓶颈,在国内外市场闯出新路子。
大冶摩托外贸销售经理涂少来介绍,该公司具有年产100万辆摩托车整车和150万台发动机的生产能力,产品畅销全国近30个省市,并远销欧洲、亚洲、美洲、非洲等多个地区。
在大冶摩托的生产制造区域,数控机加中心的全新机器人生产设备及先进的高科技仪器让人耳目一新,该公司共有8条总装线,不同的生产线生产着不同产品。在该公司的自动化焊接线,车间机器人数量超过100台,自动化率高达90%,且所有工作站焊接烟尘采用美国唐纳森除尘系统处理,过滤后的空气完全满足室内排放标准。最新一代的喷漆车间由机器人喷漆,油漆利用率可实现最大化。
近年来,摩托车正在从代步工具向个性化产品转变,受众也越来越年轻。随着摩托车产业加快“转向”,智能化、高端化、更安全成为行业新趋势。
“创新能力就是抗风险能力。”大冶摩托外贸销售经理陈飞妍介绍,一直以来,大冶摩托坚持科技创新,从设计、专项模具开发到关键零部件生产等全部实现自主完成。大冶摩托目前拥有500多位一线研发人员,同时还拥有一套自己的设计体系和设计风格,每年都有数款新产品上市,为企业带来充足的订单。
“我们是全国摩托车行业内唯一一家做整车齿轮的企业。”陈飞妍说,该公司拥有先进的工艺,自动化设备实现自动化生产,压铸机铝合金压铸,设计生产的铸造件坚固结实,从自动化焊接到自动化集成,公司自主设计研发生产基础车架,使得车架衔接处严丝合缝,达到0.2毫米的公差,适用于机器人自动化作业。油箱的生产也全部为机器人工作,“自动化”让大冶的摩托车增强了市场竞争性。
从贴牌代工起步,到年均推出五六款原创车型,大冶摩托通过自主创新、数字化转型,在海外市场闯出了一条新路。只有掌握自主品牌和研发能力,产品的附加值和利润才能争取到更多主动权,这也是“广东造”的韧性和活力所在。
【总策划】王义军 郎国华
【总统筹】王溪勇 孙朝阳 王海军
【主播】南方+记者 许宁宁
【脚本】南方+记者 昌道励
【采写】南方+记者 许宁宁 昌道励
【摄影/摄像】南方+记者 张令
【剪辑】南方+记者 龙达洋
【海报】刘玉洁
【统筹】袁佩如 刘倩
往期链接>>>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