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装备产业“尖兵”如何炼成?|制造业当家 冠军再跃迁

佛山经济学人
+订阅

文/林东云

今年6月以来,东莞市数控装备行业协会会长尹东明已经“出海”好几次。频繁走出去,他肩负着一个行业重任,今年,协会计划在泰国、巴西打造两个“日不落”展厅,明年还将在墨西哥落地展厅。这些展厅将常年展出东莞装备产品,作为东莞装备企业拓展海外市场的重要据点。

海外建常年展厅并不容易,以大手笔投入抱团出海的东莞装备制造产业,可谓实力不俗。资料显示,装备产业是东莞市仅次于电子信息的第二大战略性支柱产业,2022年东莞装备产业产值突破5000亿大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1193亿元,共有规上工业企业3859家。

不仅仅是体量大,东莞装备产业质量也高。一个重要的佐证就是,东莞装备产业“盛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据显示,东莞拥有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72家,数量仅次于深圳、广州位列全省地级市首位。其中,装备制造产业领域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约占50家,占比接近30%。

与其他城市相比,东莞的装备产业在孕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方面,也拥有显著领先优势。以佛山为例,同样是装备制造业强市,佛山装备产业在产值上超过东莞,但是对比装备产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东莞则反超佛山。

专精特新企业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具有更强的发展韧劲。根据东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提供的数据,东莞2000多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023年一季度完成工业增加值230.4亿元,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将近7个点。

东莞专精特新企业数量为何能领跑地级市?解答这一问题,装备产业集群是一个小窗口,透过这个窗口,可以看到东莞制造如何以厚度孕育产业“尖刀部队”,即专精特新队伍,而后者又是如何助力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

“世界工厂”的装备军团

“东莞装备制造产业强,得益于其庞大的制造业体系。”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下称“华科工研院”)副院长卢亚说。装备制造产业处于制造业上游环节,被誉为“工业之母”,也是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所在。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依托于下游制造业的繁荣,同时推动着下游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东莞正是一块制造业繁荣之地。

截至目前,东莞拥有经营主体166万户,21万家工业企业,超1.3万家规上工业企业,24家超百亿企业,3家超千亿工业企业。东莞培育形成了涉及36个行业和6万多种产品的较完整的制造业体系,其中电子信息产业产值突破1万亿元。

“世界工厂”是东莞最广为人知的标签之一。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东莞从“三来一补”起步,逐步构建起“东莞制造”的影响力,并深度参与到国际化分工中。据不完全统计,东莞造出了全球十分之一的鞋、五分之一的羊毛衫、全国五分之一的智能手机。在这个过程中,华为、OPPO、vivo等品牌也从东莞走向世界。

正是在这样的土壤中,东莞装备产业迅速崛起。

亿鑫丰生产车间。  南方+ 戴嘉信 拍摄

亿鑫丰生产车间。  南方+ 戴嘉信 拍摄

其中装备制造这一支柱产业更是孕育了大量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位于东莞道滘镇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广东亿鑫丰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亿鑫丰”)正是个中代表。

2007年,河南人吴稼钧在东莞创办了亿鑫丰。在此之前,吴稼钧从事标签机生产制造,一次机缘巧合接到了一张锂电池模切机订单。抱着试一试的念头,吴稼钧开始涉足锂电池设备生产,“后续发现这个行业大有可为”,吴稼钧说,2013年前后,他开始带着设备参加展会,并且成功在展会上签约卖出了两台价值百万元的设备。

海裕百特生产车间。 南方+ 戴嘉信 拍摄

海裕百特生产车间。 南方+ 戴嘉信 拍摄

坐落在东莞横沥镇的海裕百特智能装备有限公司(下称“海裕百特”),也几乎在同一时期切入锂电池设备行业,成为国内最早从事锂离子电池成套设备自主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企业之一。“当时3C产业蓬勃发展,但是锂电池设备以国外为主。”海裕百特创始人王留军说,正是看中国产替代的机会,公司开始切入锂电池极片锟压机领域,并将公司从北京搬至了国内3C制造业重要基地东莞。

众多亿鑫丰、海裕百特这样的“小而精”的企业,构成了东莞电子信息产业背后的装备军团。当中不乏一批企业坚持走创新之路,在“一厘米宽度”上做出“一万米深度”,构建起了自身的技术优势的护城河,从小企业迈向“小巨人”企业。

近年来,在电子信息产业受到贸易摩擦冲击的时候,东莞装备产业却站上了一个新风口。不管是亿鑫丰还是海裕百特,都快速切入了新能源汽车锂电池设备的研发和制造。

“听起来像是转行,但其实生产过程是一样的。”王留军说。像海裕百特这样在手机锂电池设备领域构建起护城河的企业,在新能源汽车锂电池设备领域,继续延续着优势,依然能够大展拳脚。

“在过去的5个月里,我们的出货量已经超过了去年。”在今年5月份接受南方+采访时,吴稼钧透露,亿鑫丰今年订单已经较去年销售额翻番,虽然原材料价格波动带来了不小的影响,但他依然对今年实现业绩突破大有信心。

领跑全球的“小巨人”雄心

即便规模还不足一亿美元,亿鑫丰也已经开始开拓全球市场。截至目前,亿鑫丰已经参与了美国安普瑞斯、美国美洲锂能公司等海外企业的产线建设中。“我们与锂电池生产前中后段的设备供应商联合起来,实现整线输出,甚至可以做到比头部企业反应更快、服务更好。”吴稼钧说。

把“一里米宽度”做到“一万米”深度,进而开辟全球市场的广度。这是众多东莞装备产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共同目标。

这背后,东莞经济具有典型的“外向型”特征。

早期,大量东莞制造业企业通过为海外品牌代工崛起,带动“东莞制造”行销全球,“世界工厂”的名号也由此而来。“走出去”也成为刻在东莞制造DNA里的共识。根据统计,东莞外贸进出口总值已连续25年位列全国前5。

不少东莞企业因外贸而生,自诞生之日起,就有着谋求全球市场的雄心。

爱玛数控生产车间。 南方+ 戴嘉信 拍摄

爱玛数控生产车间。 南方+ 戴嘉信 拍摄

东莞市爱玛数控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爱玛数控”)便是个中代表。在2000年,曾在东莞用家具皮料制造鞋子的王国权,在一次出国考察中第一次见到了数控皮革切割机。从一则年代久远,成像模糊的视频中,记录了王国权当时的反应——他站在一台意大利产的数控皮革切割机前,几乎是目不转睛地盯着这个新奇玩意。

此行在王国权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2006年,爱玛数控开始进军柔性材料智能切割机领域,从鞋类切割机起步,随后又先后进入手袋皮革切割机和家具、汽车皮革切割机领域。此后,爱玛数控深度聚焦切割机领域,持续推动技术革新,2018年,爱玛数控成为全球首家引入视觉识别技术的切割机企业。

爱玛数控鸟瞰图。 南方+ 戴嘉信 拍摄

爱玛数控鸟瞰图。 南方+ 戴嘉信 拍摄

好产品是链接好客户的敲门砖,截至2022年,爱玛数控已经进入苹果、特斯拉、耐克、阿迪达斯等全球领军企业的供应链。同年,爱玛数控实现均价五万美元以上的智能裁切机产量全球第一,成为全球“隐形冠军”。

“从看见第一眼到领跑全世界,用了22年。”王国权说。

走进爱玛数控位于东莞厚街镇的总部大楼,随处可见与全球市场有关的元素:在前瞻研发中心办公室内,一块又一块的写字板贴着全球友商分析,爱玛数控在亚洲、欧洲等不同市场板块的优势分析,全球软体家具产业地图、行业发展预测……

“所有数据都是最新版本的。”王国权说,爱玛数控的目标是,到2027年实现整体营业规模全球第一。

爱玛数控可以说是一个缩影,很多东莞装备企业都有一张征战全球市场地图。近年来,来自国际市场的多重冲击,并没有消减企业走出去的劲头,相反地,一批装备制造企业开始抱团“出海”。

尹东明所推动的海外“日不落”展厅,正是东莞装备产业的抱团行动。

“我们不仅要落地展厅,还要组织邀请当地关联企业过来参访交流,目的是产生买卖,促进商业。”尹东明说,组团成功会让行业信息便通透,降低企业“出海”成本。据尹东明观察,东莞装备协会很可能是省内最先走出去建常年展厅的行业协会,甚至是国内。

让技术成为市场“敲门砖”

360度旋转视觉识别鞋材,16秒内就能精准裁切出运动鞋的鞋面……这是爱玛数控为阿迪达斯核心代工厂“私人订制”的一款智能裁切机,也是令王国权颇为自豪的一款拳头产品。

“2018年,这家拿着鞋面过来找我们,他表示未来10年会采用一种全新的工艺,不再需要车缝,而过去车缝是最常见的制鞋工艺。”王国权回忆,当时全球没有工厂能做这一工艺,对方希望爱玛数控能够实现突破。

毫无先例可参考,爱玛数控内部开了无数次会议,用了将近半年时间才有了初步的想法,又用了将近两年才实现了第一代产品设计,并成功在工厂里做了10万双鞋子。此后为了满足客户在大小、噪音、功能等多方面的要求,爱玛数控又用了将近两年时间修改,才达到了王国权认为“能打”的程度,并最终送进了客户车间。

在王国权看来,要争取全球顶级客户的入门券,就必须摆脱传统商业竞争的价格策略,通过自上而下的努力实现技术上的领先,不断培养企业的创新能力。

创新正是专精特新企业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在东莞装备制造行业,将技术创新作为“杀手锏”的企业不在少数,爱玛数控也绝非个例。可以说,东莞装备制造业跑出的将近3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大部分都是技术创新的佼佼者。

距离爱玛数控约30公里外,位于东莞市大岭山镇的广东拓斯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拓斯达”)是广东省首家登陆创业板的机器人骨干企业,也是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与爱玛数控相似,拓斯达也早已布局全球市场,截至目前,拓斯达已在全球设立了近40个办事处,产品及服务覆盖亚、美、欧、非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2年,拓斯达实现海外营收5.13亿元。

“支撑拓斯达发展的,首先是市场,其次是核心技术。”拓斯达创始人吴丰礼说。

拓斯达对技术创新的追求有迹可循:2008年,拓斯达研发出新型节能三机一体,省电70%以上,并在行业首创直接冷却160度水温机,降温速度缩短80%;2011年拓斯达自主研发出第一款机械手控制系统;2011年到2014年,拓斯达自主研发的三轴、五轴伺服机相继下线……

为了支撑持续的研发创新,拓斯达不仅引进来自顶级科研机构和院校的博士人才,打造了一支由博士引领,超过900名科研人员的研发团队。与此同时,拓斯达也大手笔投入建设实验室和研发中心。

技术创新就是打开市场的“金钥匙”。截至目前,拓斯达在国内已累计服务超过15000家客户,其中包括宁德时代、立讯精密、富士康、比亚迪、长城汽车等知名企业。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8月初,广东公布首批战略性产业集群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名单,拓斯达位列其中,成为工业机器人产业链的“链主”企业,其领军地位可见一斑。

为“专精特新”定制产业空间

据东莞市工信局统计,在目前东莞已有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70%以上的企业深耕细分领域10年以上,并且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高,50%以上企业主导产品在细分领域市场占有率超过40%。

高市占比与高技术壁垒,赋予了专精特新企业更高的发展稳定性。过去几年来,面对来自疫情和国际贸易摩擦的冲击,亿鑫丰、海裕百特、拓斯达等装备行业专精特新企业均保持了持续增长的态势,并且增资扩产的意愿很强烈。

但东莞面积小,土地开发强度高,工业用地资源很紧张。王留军坦言,当地的产业空间不足一度制约了海裕百特的增资扩产计划。而东莞在解决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用地问题上,也彰显出这座城市在发展专精特新企业的决心。

实际上,在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方面,东莞一直走在前列。近年来,东莞先后出台了《东莞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工作实施方案》《东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遴选办法》《东莞市加快培育发展“专精特新”企业的若干措施》等多项措施。

其中,去年中制定的《东莞市加快培育发展“专精特新”企业的若干措施》(下称《若干措施》)更是力度大,决心足。“很多城市将‘专精特新’扶持政策作为其他政策措施的配套,但东莞率先将‘专精特新’政策拎出来,单独强调。”东莞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说。

这份《若干措施》在培育、空间、创新、资本、产业链融通发展、人才支持、政府服务等方面提出了7项17条具体政策,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赋能。政策的一大亮点就是在土地供应上的创新。

针对“专精特新”企业的空间不足的痛点,《若干措施》提出创新土地供应模式,计划用三年左右时间,集中打造数个市级“专精特新”产业园,每个产业园为“专精特新”企业专供产业空间不少于300亩,引进“专精特新”企业不少于20家,培育上市企业5家以上,力争将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产业空间自有率提升至60%以上。

“有形之手”的发力,让本地专精特新企业有了更大的发展可能性。

在东莞滨海湾,去年揭牌的“专精特新”产业园在经过紧锣密鼓的建设后,近期逐渐迎来主体结构封顶。园区引进的欧菲光电影像产业项目,33层高的办公楼与两栋智造厂房拔地而起。这场新的产业用地尝试,正在为本地引进和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带来新的想象空间。


■样本

爱玛数控:

小镇走出的全球隐形冠军

在东莞市爱玛数控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爱玛数控”)的生产车间内,一台台切割机整齐排列,工人们穿梭在这些“大家伙”间,忙着完成调试。不久后,它们将被运送至下游工厂,为耐克、阿迪达斯、特斯拉、宜家等全球知名企业服务。

坐落在东莞厚街镇的爱玛数控,虽然名不见经传,却是一家真正“隐形冠军”企业,2022年,爱玛数控实现5万美元以上切割机全球产销量第一。同年,爱玛数控获评国家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

从南方小镇的废旧粮仓起步,爱玛数控如何一路奔向“全球第一”?面对贸易摩擦等多重因素冲击,爱玛数控又如何保持持续增长?

◎深度聚焦

跟着顶级客户共同成长

作为爱玛数控创始人,王国权与“鞋”有着特别的缘分。

“我家里原来是开鞋店的,赚了钱以后就开始做鞋厂。”王国权回忆,上个世纪90年代,国内消费品市场处于供不应求状态,鞋厂生意非常好。彼时,制鞋的机器几乎都依赖进口。

王国权本身就读的是设计专业,很早就接触电脑,并且尝试将电脑引入制鞋行业。年轻的王国权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2000年的时候,王国权走上了创业之路。起步之初,为了节省资金,他租借了东莞的一个废旧粮仓。

同年,在一次出国调研中,王国权见到了欧洲工厂里的切割机,这是制鞋行业的关键设备,用于切割皮革等柔性材料。国外切割机设备的先进程度让王国权大开眼界,他产生了打造国产切割机的念头。

到2006年,爱玛数控正式开始切入柔性材料切割机行业,并于次年推出了首台切割机。凭借性价比优势,爱玛数在以进口设备为主的市场撕开了一道口子,并很快迎来了发展的“高光时刻”,一个显著的标志是,爱玛数控的产品成功进入苹果公司供应链,用于制作苹果Ipad的皮套。

随着不断发展,爱玛数控服务的行业越来越多,包括鞋、手袋、家具、汽车内饰等。这使得企业规模不断壮大,但也带来了问题。2013年左右,王国权开始感到迷惘,企业面临着“多而不精”的困扰。“就像一个人,你读高中的时候,什么科目都读,但进入大学会发现针对某个专业的知识量是不够的。”他如是形容。

王国权意识到,必须要专注一个领域才能长久立足。2016年,爱玛数控洞察到全球运动鞋产业的高增长,开始专攻与运动鞋领域,此后三年时间,成为斯凯奇、彪马和阿迪达斯等知名运动鞋品牌的供应商。

为了敲开这些顶级客户的大门,爱玛数控打造了不少行业领先的技术,比如,推出智能排版技术,有效提升了皮革利用率;比如,引入视觉识别技术,成为全球第一家引入视觉识别技术的切割机企业。值得一提,爱玛数控还通过独家技术,为阿迪达斯核心代工厂定制了一款智能裁切机。

技术优势是企业独步市场的“杀手锏”。过去三年来,虽然受到贸易摩擦、疫情等因素影响,但爱玛数控依然保持了增长态势,不仅5万美元以上切割机市占率登顶,并且在新能源汽车内饰板块有所斩获,进入特斯拉、比亚迪供应链。

爱玛数控谨慎地拓展着新的业务板块。无论是在旧领域还是新市场,王国权始终坚信,要跟着顶级客户成长,“顶级客户的极致要求会鞭策你的团队持续成长。我们自上而下努力,争取获得顶级客户的入门券,通过技术领先,摆脱传统商业的低价竞争”。

◎全球攻略

从小镇企业走向隐形冠军

从创业到成为全球冠军,爱玛数控的目光始终是全球市场。

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细节是,王国权至今仍保存着当年在欧洲初期见到切割机的视频。在像素模糊的视频里可以看到,王国权在边角处一动不动地盯着眼前的大机器。

这被王国权视为爱玛数控的一个重要起点,也是他介绍爱玛数控必须提及的细节。可以说,这短短的几分钟,正是爱玛数控全球化基因的最初由来。从做第一台切割机开始,爱玛数控就种下了成为全球“隐形冠军”的目标。

王国权对隐形冠军有着深刻的认知。“我如果仅是有一个工厂,一年能卖出10亿元销售,这并不是隐形冠军,没有世界级的技术、国际化的品牌和全球化的销售服务,就达不到隐形冠军的要求,而这些都是需要大量的时间积累的。”

长期以来,爱玛数控坚持投入研究全球市场,王国权特别强调要有“前瞻性”的认知和布局。

走进爱玛数控前瞻研发中心,可以看到一张张白版贴满了数据,这里有未来三至五年行业发展趋势研究,包含全球竞争对手分析、客户需求的变化、产业核心技术迭代、行业技术标准制定、知识产权布局和机型标准模块研发等等。爱玛数控在全球范围内的主要3家竞争对手的数据也一览无遗。

“在技术方面,我们需要权衡哪些是我们赢的,哪些是被人赢的,以及别人赢的情况,我们赢的是什么,从而进行调整。”王国权说。

王国权透露,目前欧洲竞争对手在产品定价方面,也开始参考爱玛数控。“以前他们喜欢卖多少钱就卖多少钱,现在要看一下爱玛数控定的价格,并且要尽量不产生太大差距”。

这也正是爱玛数控全球影响力的体现。对于爱玛数控来说,在产量上领先只是一个开始,按照2023年爱玛数控的战略,未来五年,爱玛数控要实现产销量和经营规模的增长,不仅要在产量上坐稳第一,还要在整体规模上成为“一哥”。


■专家专访

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卢亚:

强化专精特新集群,助力锻强制造业体系

“东莞专精特新企业多背后,是庞大的制造业基础,是一批企业坚持聚焦某个领域做到极致。”日前,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卢亚接受南方+专访,他分析了东莞装备制造业为何盛产专家特新“小巨人”企业,以及他所在的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下称“华科工研院”)如何服务制造业发展。

◎“门类全、配套全、集群化”

南方+:装备制造业是东莞第二大支柱产业,整体产值达到5000亿元。2021年,东莞参与的“广深佛莞”智能装备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作为长期观察和服务东莞乃至广东装备制造产业的学者,你认为东莞装备制造产业具有哪些特点?

卢亚:东莞的装备制造业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门类全;二是集群化;三是配套全。首先,门类全。东莞是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全市经营主体超过150万,全市工业比重超过50%,涵盖41个工业大类中的34个。同样地,作为工业母机的装备制造业也是门类齐全。第二,集群化。东莞每个镇街都有自己的特色产业,每一批特色产业里面都有一批做装备的。第三,配套全,基本上周边5至10公里就能把设备所需配件找齐,实现“半小时配套圈”。

得益于厚实的制造业基础,东莞装备制造业有着良好的积淀,并且有着很好的应变能力。在新冠疫情暴发初期,东莞装备产业制造了大量的口罩机,助力抗疫,很多企业都是从其他装备领域跨界而来,并迅速投入生产。这是东莞装备产业实力的印证。

依托庞大的产业基础,企业沉淀了在装备领域的实力后,可以很灵活的根据一些产业的需求变化,快速调整适应新的产业。

东莞的第一支柱产业是电子信息产业,很多装备产业也是依托和服务于电子信息产业。近年来,受贸易摩擦影响,电子信息产业有所波动,但是装备制造业的表现就更稳,很多装备企业成功转赛道,抓住了新能源汽车的新风口。比如做锂电池生产设备的亿鑫丰,通过进军新能源汽车锂电池领域,成功实现了逆势增长。它依托了庞大的电子信息产业成长起来,现在转做其他行业装备能做到无缝链接。因为它的能力已经有了,并且东莞的配套很齐全,可以很快解决供应问题。现在,东莞已经有一批装备企业都抓住了新能源汽车的机遇,找到了新的增长动能。

◎“抓住一个点做到极致”

南方+:东莞装备制造行业诞生了将近3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与省内其他地级市相比,东莞装备制造业的专精特新小巨人数量优势明显的,您认为为何东莞装备制造业盛产“小巨人”?

卢亚:东莞制造业实力雄厚,装备制造业规模庞大,这是诞生大量专精特新企业的基础。东莞这些“小巨人”企业基本上都是某个领域的单打冠军,细分领域的龙头。它们可能从事的是产业链上一个很小的环节,但是坚持做精,最后就成了小巨人,比如做安达智能,专注做点胶机,做到极致,做到上市了,它的点胶机现在已经应用在半导体封装工序。

东莞有大量这样的企业,在一些细分领域的某个环节做到极致,很符合“专精特新”四个字。因为我国制造业体量大,市场空间也大,如果企业真的能抓住一个点做到极致,那就足够支撑企业生存下来。这也是德国、日本等工业强国的一个明显特征,他们有很多中小企业,规模不一定很大,但是在某个领域有绝对的优势,这些企业串联起来,就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制造体系。我认为未来我们也要走这个方向,强化专精特新集群,核心目标在于锻强整个制造业体系。

◎“做企业做不好、做不来的事”

南方+:华科工研院的落地对于东莞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有何帮助?落地至今,华科工研院取得了哪些成果?

卢亚:华中工研院是东莞市人民政府、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和华中科技大学合作共建的科技创新、技术服务、产业孵化和人才培养的公共平台,去年获批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分中心。

华科工研院创造了多个第一,包括东莞第一个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东莞第一支国家重点领域创新团队,东莞第一个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东莞第一个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东莞第一个教育部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等。落地以来,华科工研院创办了73家企业,孵化了1400余家企业,持股上市企业11家。

早期,我们是像“保姆”一样上门服务企业,到木工企业发现设备不行,帮它们做加工设备和控制系统,到毛纺企业发现数字化做得不好,就帮他们做数字化。慢慢地,我们发现了企业的一些共性需求。比如做精密的尺寸测量,一个三坐标测量仪需要几百万,但企业的使用率不高,买了不划算。所以我们建了一个企业测量中心,提供给企业做精密的尺寸测量,目前测量中心的检测资质达到2000项,收费服务企业超过2万家企业,覆盖整个广东。

现在我们聚焦做企业做不好、做不来的事,比如激光器、传感器等核心器件。我们的传感器在家电领域占比达到七成,服务的企业包括美的、格兰仕、格力、TCL等。除了硬件,我们也做软件,比如控制软件、仿真软件等。还有围绕未来产业发展,我们也在布局无人自主领域,包括无人机、无人船以及生产制造无人化等。此外,我们也从人才支撑、科技服务、产业孵化、产业投资等角度给东莞乃至广东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提供支撑。

【策划】林焕辉 陈捷生 赵进 叶洁纯

【采写统筹】叶洁纯 吴欣宁

【视频运营】王虹丹 熊琳 杨馥铫 杨晖桃

【调研组成员】叶洁纯 吴欣宁 林东云 王谦 华声宇 蓝志凌 林洛峰 李周秦 何帆燕

■相关阅读:

南方视评|制造业如何突围?6年调研发现3条战法(上)

南方视评|制造业如何突围?6年调研发现3条战法(下)

南方观察|从佛山出发,6年调研我们发现了什么?

专题|制造业当家 冠军再跃迁——2023年佛山品质革命系列报道

编辑 王雪妃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