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都咖啡里的产业经

南方+ 记者

在侨都江门的大街小巷,咖啡馆随处可见,大大小小逾千家。其中,单是星巴克门店就有18家,在本地注册登记的咖啡店超过1250家,去年达到了日均新增1家的开店速度。

有人说,咖啡地理就是创新地理,咖啡馆的密度、到咖啡馆交流的频度,某种程度上就是一个都市创新的高度和经济的活力。

作为一座低调的“咖啡小城”,江门有着不输一线城市的咖啡文化以及国内领先的咖啡产业链。在不产咖啡豆的五邑大地,市民经常能够尝到各国名豆、品尝不同咖啡,孕育出独特的华侨咖啡文化;港澳咖啡企业将生产基地设在江门,为咖啡消费市场提供原材料;而江门深厚的制造业基础,又让这里成为咖啡生产设备、烘焙设备、冲调器具等产品的生产基地。

从豆子到杯子,一杯咖啡不仅成为观察华侨“走出去、引进来”的窗口,也翻开了“侨都咖啡”产业经的新篇章。

烘焙和器具:二产因侨而兴起

作为“中国第一侨乡”,江门有530多万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遍布全球。华侨爱喝咖啡,将咖啡豆、咖啡壶、咖啡杯、磨豆机装进行李箱,把咖啡文化和习惯带回家乡。从一颗豆到一杯咖啡,每个环节都唤醒着人们的商业神经,咖啡烘焙和器具生产企业的兴起可以说是“因侨而生”。

21世纪初,港澳地区生产成本趋高,一些咖啡企业开始思考把生产基地迁移到内地,江门是不少品牌的首选。一是因为江门与港澳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据不完全统计,每5个香港人、每2个澳门人中就有1个是江门籍。二是因为江门制造业,尤其是金属制品产业基础良好,生产咖啡机械设备和咖啡用具优势明显。

香记咖啡就是在这个时候选择来到江门发展的。2002年,看中了江门优越的营商环境,香记在江门设立分公司,成为江门市第一家专业咖啡烘焙生产基地。

江门市世界重要的咖啡手冲壶生产基地之一。南方+ 杨兴乐 拍摄

江门市世界重要的咖啡手冲壶生产基地之一。南方+ 杨兴乐 拍摄

“烘焙加工环节完成了对咖啡豆口味的点化,起到‘点石成金’的作用。”香记(江门)咖啡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黎国雄表示,香记咖啡工厂拥有全江门最大的咖啡烘焙机,每次能烘焙120公斤咖啡豆,是全市产能最大的咖啡烘焙生产基地,年咖啡烘焙产量达3000吨。

烘焙后的豆子还希望遇上一套称手的咖啡器具。凯宇实业总经理梁哲威嗅到了商机,“企业位于中国(新会)不锈钢制品生产基地,创立之初主要生产厨房用具。2000年前后,我们承接了大量来自港澳和国外企业的咖啡器具加工订单,由此逐步进入器具赛道。”

如今,凯宇实业已成为专业的咖啡器具制造商,产品种类齐全,包括有法压壶、手冲壶、分享壶、冷萃壶以及研磨器、糖盅奶罐、打奶器、拉花模等各类咖啡配件。企业产品批量供应Hero、星巴克、比乐蒂、德龙、美乐家等知名品牌,年销售额超8000万元。

在“前店后厂”模式的带动下,江门从“喝咖啡”迈入了“产咖啡”的时代。据统计,江门拥有咖啡烘焙工厂13家,每年咖啡豆烘焙产能约5000吨,产量约占全国的10%。同时,江门市咖啡器具年出口额约4.2亿元,咖啡器具及零配件生产企业超过350家,是世界重要的咖啡手冲壶生产基地之一。

开店和消费:本地市场的觉醒

清晨,街边咖啡馆内,喝上一杯冲煮黑咖啡,不加糖,不加奶,这是江门人对咖啡戒不掉的“执念”。

侨都咖啡成消费“风口”,是城市发展的必然。时钟拨回至2012年,喜茶从蓬江区江边里的小巷起步。有别于普通茶饮,这家挂出“新世代茶饮”的小店,坚持真材实料、重视消费者口碑,从众多奶茶饮品中脱颖而出,开启了中式茶饮的新时代。

喜茶的成功影响着一代本土创业者,布维记、烧柠、梳芙等品牌相继出圈,国内茶饮市场顺势兴起。如今,来自江门的茶饮品牌在全国各地已布局门店超过2000家。

活跃的茶饮市场,催生出新的文化觉醒。作为“喜茶”等一系列新式茶饮连锁品牌诞生地的江门,继奶茶、水果茶之后,消费者渴望尝鲜、尝新。而形象高端、健康,与高品质生活挂钩,且自带一定社交属性的咖啡,自然成了市场的新“热点”。

侨都咖啡向产业链下游发展有了绝佳时机。一大批产品成熟,别具特色的咖啡店迅速落地,成为本地消费市场的“新爆点”。咖啡创业“小白”甚至可以在江门享受到“一站式”的采购和咨询服务,最快两个月就可以开店营业,快速入局。

在《狂飙》打卡地长堤历史文化街区,Coffee Around是小有名气的网红咖啡店。这家店通常下午两点开门营业,但往往一点半左右,门口就会聚集一批排队的咖啡爱好者。这边,消费者在门前大排长龙,另边,新的咖啡店也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冒尖儿。咖啡需求的暴增,让越来越多人憧憬着在江门开上一家咖啡店。

至2022年,江门注册登记的咖啡店已有1251家,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南方+ 杨兴乐 拍摄

至2022年,江门注册登记的咖啡店已有1251家,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南方+ 杨兴乐 拍摄

至2022年,江门注册登记的咖啡店已有1251家,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其中仅2022年就新增了370家,平均每天新增一家咖啡店。全市咖啡饮品及相关产品销售额近10亿元,在2021年全国主要城市外卖咖啡订单量前15名中,江门位居第12位。

江门市咖啡专业委员会主席汤锦卿表示:“从终端消费看,大众喝咖啡的场景走出了传统的西餐厅,江门大街小巷涌现出越来越多咖啡馆,人们咖啡鉴赏的专业度越来越高。”

这座诞生了第一家喜茶的小城,正在被咖啡店包围。

输出和集散:全产业链布局

日本电影《宁静咖啡馆之歌》里有一句经典台词,“能喝到有人为你冲煮的咖啡,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

陆浩彬就是这样一位幸福的传播者。在蓬江区潮人聚集地祈东街,有一家BOUNDARY邦德利咖啡馆,一排排金灿灿的荣誉证书以及奖杯挂满了墙壁,从香港学成归来的陆浩彬正是店主。

回想起选择当一名咖啡师,陆浩彬直言因为“喜欢”“新鲜”“有趣”。1996年出生的他,在上学时学习的是心理学,与咖啡完全不沾边。2019年,陆浩彬23岁,在朋友的介绍下,他在学校附近的一家咖啡店从事兼职。接触过后,陆浩彬被咖啡文化深深吸引,“我很享受制作每一杯咖啡的过程”。

夜幕降临,下沙公园灯光亮起,人行天桥增添了桥上咖啡休闲区和桥下咖啡驿站。看看江景,吹吹风,品一杯咖啡,成为一种享受。  南方+ 杨兴乐 拍摄

夜幕降临,下沙公园灯光亮起,人行天桥增添了桥上咖啡休闲区和桥下咖啡驿站。看看江景,吹吹风,品一杯咖啡,成为一种享受。  南方+ 杨兴乐 拍摄

凭着一股子热爱,2020年毕业后,陆浩彬回到江门就与搭档共同创立了邦德利咖啡。当咖啡市场慢慢被铺开,喝咖啡的人多了,懂咖啡的人似乎还不多。精品咖啡店需要高质量的咖啡,但对应的较高价格对普通客人缺乏吸引力。“咖啡师就是咖啡文化的输出者。”陆浩彬有过迷茫期,他试图去追寻咖啡师和大众之间的平衡。

“咖啡师究竟能给客人提供什么?”一千个咖啡师会给出一千种答案,陆浩彬找到的答案是“生活”。“咖啡考验耐心,研磨的是人情。我喜欢通过咖啡每天与不同的人交流,正如我喜欢江门这座城市一样,温暖休闲,富有人情味。”陆浩彬说。

如今,侨都咖啡的“飘香”让咖啡发烧友向往成为职业咖啡师。一杯精品咖啡的产生,涉及咖啡种植者、烘焙师、咖啡师、品鉴师等全产业链上下游从业者,咖啡培训也变成面向全产业链的培训。为了满足咖啡行业的技能人才需求,江门不断加大对咖啡行业技能人才的培育力度,全面推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

从咖啡文化输出到产业输出,侨都咖啡还有更大的野心。江门提出,要发挥对接RCEP成员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外贸优势,建立粤港澳大湾区咖啡原材料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同时向产业链上游突破,利用低丘缓坡土地探索种植咖啡新品种;更多咖啡培训课程也将走进职业院校,为产业发展提供新生力量。

南方+记者 张婧媛 李霭莹

◎延伸阅读

遍地独立咖啡店,江门是下一座咖啡之城吗?

来论|逐浪万亿产业,侨都咖啡如何突围?

咖啡机产业谋变:代工厂开始做自有品牌

通关提速、跨境便捷,江门海关助“侨都咖啡”香飘海外

编辑 梁洁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