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清新”•高质量发展一线行动④|改革为犁 驱动城乡融合双向奔赴

南方+ 记者

从“五一”节庆到端午假期,清新区浸潭镇六甲洞各地车辆络绎不绝,金龙洞景区、小华山汤泉风景区以及度假民宿等景观节点成为不少珠三角游客的出游首选。与如今兴旺和美的景象截然相反的是,早些年这里还是当地有名的贫困村、“空心村”,大片土地丢荒,村民为生计纷纷外出打工。

在清新区,像六甲洞这样实现翻天覆地变化的乡村比比皆是,一幅村美、业旺、民富的新画卷正在徐徐舒展。位于广州都市圈范围,被纳入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广东广清接合片区的清新区,近年来全力抓好广清接合片区六项改革任务,深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重大改革,积极探索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新路径。

其中,清远首家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就诞生于清新区六甲洞村,激活了“沉睡”的土地,拓展文旅、康养、运动等新业态,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也吹响全市“三块地”(农村承包地、农村宅基地、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改革的“冲锋号”。

清新区委主要领导介绍,接下来清新区还将坚持区域协调发展不走样,打造基础更扎实、内涵更丰富的城乡融合示范标杆。坚持以县域振兴谋划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工作部署,以“品质清新”建设为抓手,统筹抓好城乡品质、内涵、能级提升,加快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清新区坚持区域统筹,城乡功能品质不断提升,扎实推进广清接合片区重点项目建设,统筹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推动建设三坑镇、浸潭镇、龙颈镇、石潭镇乡村振兴示范带,一体化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绿色生态屏障得到有效巩固。

三坑镇乡村振兴示范带。

当前,清新区已经进入撤县设区的第11个年头,在全区综合实力和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之余,全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了6个百分点。然而,清新区作为清远的中心城区却依然“不够中心”,优质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城乡融合、乡村振兴、医疗教育、生态保护等工作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瓶颈。

“家底”更加殷实了,但“短板”依然存在,清新区新阶段城乡融合发展怎么干?

清新区提出,要牢牢把握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广清接合片区、“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两大抓手,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把短板打造成“潜力板”。

深入实施“2420”具体举措,依托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以清远鸡、桂花鱼两大重点产业为突破口,着力打造清远鸡、桂花鱼、丝苗米、南药等四个农业产业,助推市五大百亿农业产业建设。

大力实施富县强镇兴村行动,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强化乡镇联城带村的节点功能,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坚持8个镇“赛龙夺锦、各美其美”,推动乡镇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其中:

——太和镇要大力发展商贸和现代服务业,建设首善之城;

——太平镇要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和主力军,建设西部产业新城;

——山塘镇要持续做好“水、米、鱼”三篇文章,打造鱼米之乡、大美山塘;

——三坑镇要强化系统性规划与融合发展,打造温泉旅游特色小镇;

——龙颈镇要发挥文化优势,推动文旅融合,建设文化旅游特色小镇;

——禾云镇要推动传统陶瓷行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农业(食品)加工业;

——浸潭镇要强化圩镇建设,优化服务功能,建设北部中心镇;

——石潭镇要充分发挥绿色优势,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与生态农业融合发展,打造生态农业研学小镇。

奋楫笃行,臻于至善。

为在新起点上更好解决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关于贯彻落实“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工作方案》进一步明确,以全区8个乡镇、186个行政村、23个社区居委会为主体,全力推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在清新区落地落实。

瞄准目标任务,清新谋划到2025年,力争实现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改革任务全面完成,形成强区促镇带村的清新经验。

到2027年,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县域综合承载能力不断加强,清新成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和重要引擎之一。

浸潭镇下迳村。

而在镇域方面,以太平镇为支点的清远西部产业新城呈现新气象,太和中心城区镇扩容提质显著提升,浸潭北部中心镇地位日益凸显,三坑温泉民宿特色镇更加亮丽,山塘沿江水乡特色更加浓郁,龙颈文旅产业发展更具规模,禾云新材料产业提质增效,石潭生态农业走在全市前列。

展望2035年,推动清新区新型城镇化基本实现,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协调更加平衡,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与全省城乡一道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烈日炎炎,清新区太平镇秦皇山连片茶园更显苍翠碧绿、透着馥韵芬芳。秦皇山茶原生态种植,品质好,种植历史悠久,在山心村就有代代相传的种茶制茶技艺。随着交通越发便利,越来越多茶商进入村中购茶,进一步打响秦皇山茶的好招牌。

蒲坑茶。

山心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罗锦锋介绍,山心村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茶产业,大概种植了300亩秦皇山茶,以红色基地产业楼为阵地,“线上+线下”同步推进的模式进行运营,进一步拓宽秦皇山茶的销售渠道,带动秦皇山革命老区人民增收。

近年来,清新大力做好“茶文章”,通过擦亮茶品牌、行业化规模化演进等措施,不断推进茶行业高品质发展,截至2022年底,清新全区种植茶叶面积达2.64万亩,全年产量2611吨,茶产业总产值达到2.72亿元,成为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

这是清新区产业振兴的缩影。清新区加快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深入实施“2420”具体举措,高水平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大力培育清远鸡、清新桂花鱼、丝苗米、南药等四个产值20亿级以上产业集群,扶优做强清新山茶、笋竹、鹰嘴桃等特色产业,为清远打造五大百亿农业产业作出清新更大贡献。

各方力量汇聚清新大地,乡村产业发展积蓄磅礴动能。

今年5月初,广东首届“致敬农科人”颁奖仪式暨清新农文旅招商推介大会上,为进一步推动当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清新区聘请了周少川、胡建广、朱根发、兰玉彬、徐汉虹、陈日远、郑奕雄、孙大文等8位农科专家担任“三农”顾问,并分别为他们颁发了“清新区农科顾问”聘书,为清新区各项农业工作贡献良策,助力乡村振兴。

清新区坚持用工业化思维发展现代农业品牌,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和食品工业带动特色产业价值链提升,重点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发展精品农业工程,努力打造更多质量好、口碑佳、附加值高的特色农业产品。积极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建设数字化农业,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培育发展农村电商主体,助力清新优质农产品走向全国。

“我创业的初衷就是做一只能带走的清远鸡,让更多人可以感受清远鸡的美味。”在清远市清新区农一代农业有限公司,自称“鸡妈妈”的公司创始人刘秋艳及其团队常态化开展直播带货,向网友推介该公司出品的清远鸡预制菜。

2022年,该公司的预制菜产品产量达13万份,销售额达1000万元。在该公司的清远鸡加工厂内,五指毛桃鸡、咸香鸡等备受欢迎的预制菜品每天发送至长三角、珠三角等各地。

一只小小的清远鸡,“触电”“触网”并走向全国各地,正是清新区工农互促、城乡互补的鲜明体现。

有了这样的结合,即使山高路远也阻挡不了清新名优特产的“出圈”。

龙颈镇“雁归”青年通过拍摄短视频,促产业振兴旺家乡。

龙颈镇“雁归”青年通过拍摄短视频,促产业振兴旺家乡。

清新区龙颈镇车头村的90后女孩丘敏宜,靠着一台手机、一台航拍机,当起了茶山里的自媒体人,一个个“爆款”短视频让清新的茶文化和茶品牌走出大山。“老一辈不懂用互联网销售茶叶,为减轻父亲的负担,我就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去学习,后来就爱上了茶艺。”丘敏宜说。

作为农文旅强区,清新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三人燕尾龙舟竞技、沙河鸟笼工艺等区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0个,累计获得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等15个品牌称号,全区激活文旅资源优势,涌现大批“农旅+”“文旅+”新业态。

在三坑镇布坑村,一栋栋独院别墅坐落在绿油油的庄稼和树木之间。土生土长的清新人苏海通在深圳打拼多年后,回到家乡创业,研发生产可移动的房屋,创建了乡村民宿品牌“米墅”。

“清新是我的家乡,回乡投资兴业,一直是我的梦想,也是责任。”苏海通说。一个人从城返乡创业,一群游客慕名而来旅游,这个荒废多年的“空心村”,如今是“网红打卡地”,不仅盘活了闲置土地资源,还为附近村民提供就业岗位80多个,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区”要有“区”的样子,中心城区更要有中心城区的担当和作为。在融入大湾区和打造“大市区”格局中,清新向来不待扬鞭自奋蹄,始终坚持“南向”发展不动摇。

清新区谋划,要全面加快入珠融湾步伐,积极参与广清一体化建设,积极融入广州都市圈。大力推进广清永高铁项目研究建设,加快清花高速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加强和改善与清城区及珠三角地区互联互通,加快实现与粤港澳大湾区深度融通融合融畅。

充分发挥广东清远经济开发区、广州花都(清新)产业转移工业园承接大湾区产业转移的主战场、主平台作用,理顺园区运行体制机制,加强园区基础设施配套,主动承接粤港澳大湾区的先进技术成果、高端产业转移,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逐步壮大制鞋业、先进材料制造业、汽车零部件制造业、现代农业与食品加工产业等四大产业集群,打造“珠三角产业转型升级经济合作示范区”和“大湾区战略性新兴产业承载地”。全面深化对口帮扶协作,紧抓海珠区对口帮扶协作清新区的机遇,依托广东清远经济开发区平台,共同建设县域特色产业园区,以农副食品加工及食品制造、先进材料、轻工纺织与制鞋等三大产业为主导产业,重点培育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产业。

清新区持续推动清城清新一体化发展,优化两区交通互联互通,加快中心城区扩容提质,高标准规划建设太和万寿片区,有效拓展城市发展空间;聚焦城市内涵提升,科学规划“商圈”建设,大力培育特色街区、商贸综合体,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等消费需求,积极探索“夜市经济”,进一步集聚人气商气财气,激发城市繁荣新活力;积极融入北江经济带建设,进一步优化沿岸经济布局,重点抓好北江沿岸港口、山塘码头建设。

县域是清新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清新区坚持以县域为中心的城镇化发展思路,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同时,增强乡镇造血功能,发挥好乡镇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重要节点和区域中心。

着眼广袤农村,推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推动实现农村更富裕、生活更幸福、乡村更美丽。

6月末,《清远市乡村振兴示范带总体规划(2023—2027年)(草案)》公开征求公众意见,未来五年内,清远将分期建设打造48条镇村同建同治同美的乡村振兴示范带,成为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带创建典范。

在此规划中,清新区主题为“绿野清新”,将依托自然资源及现代农业产业禀赋内涵,坚持以5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4个省级休闲农业与旅游示范点、1个凤塱古村等资源为核心,串珠成链、连线成片,打造“产业、文化、村居”高度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示范带。

清新区乡村振兴示范带规划涉及8个镇、81个行政村,共8条乡村振兴示范带。在近日出炉的清远市2022年度乡村振兴示范带年终考评中,清新区三坑镇乡村振兴示范带“山宿流泉 善美之乡”获优秀等次,并受到全市通报表扬。清新区浸潭镇乡村振兴示范带“山水浸潭 十里乡风”也获评优秀等次。

示范带既是示范,更是引领。清新区还将建设高品质美丽圩镇,突出山水特色、清新风情,推动乡镇和农村景色协调。扎实推进乡村建设行动,以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为主抓手,持续推动五级梯度创建美丽乡村建设,保护和活化利用古树名木、文物古迹、历史建筑、特色民居、传统村落、古驿道等,建设各具特色、各美其美的美丽乡村。

【策划】郭成战 达海军

【统筹】郑小云 刘秋宜 贺欢

【采写】南方+记者 陈国飞

【海报设计】廖宇航


【开栏语】

南粤大地,高质量发展热潮处处涌动。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清新区坚定生态清新、活力清新、品质清新、幸福清新“四个清新”建设路径不动摇,拿出“冲刺跑”的速度,奋力以清新一域之光为全市乃至全省高质量发展大局添彩。从昔日“清郊区”蝶变成长为今日清远市中心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清远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中,清新是最具个性鲜明、内涵丰富的其中一个“样本”。

聚焦清新高质量发展,南方+清远频道策划推出“‘四个清新’•高质量发展一线行动”融合报道,以微观视角、锐度观察,从十个维度立体解读高质量发展的清新一线工作法和实践观,为地方发展鼓与呼。敬请垂注。

【更多篇目】

“四个清新”•高质量发展一线行动①|全力拼经济 招商引资提挡加速

“四个清新”•高质量发展一线行动②|对标先进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四个清新”•高质量发展一线行动③|向高攀登 “经开区”建设提速起势

1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编辑 叶镇祖
校对 胡柔群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