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进深蓝,建设海洋牧场!广东阳西与福建连江这样向海而兴 | 双城·县策⑤
坐拥辽阔海域和绵长岸线,海洋渔业资源得天独厚;
依托特色水产,“中国蚝乡”“中国鲍鱼之乡”声名远扬;
……
地处南海之滨的广东阳西,与位于闽东海畔的福建连江,有太多相似之处。不同的是,连江已从渔业大县升级为海洋强县,堪称“向海图强”的典范。
2022年,当阳西GDP首次超过250亿元、渔业年产值达到68.78亿元时,连江以731.46亿元的GDP再次跻身全国GDP百强县,渔业年产值超过300亿元,居全国县级第一。
当下,广东全面吹响进军海洋牧场号角。先行一步的连江,能否为阳西提供经验与参考?
不再“看天吃饭”
“海中钢铁侠”打造海洋牧场
建设海洋牧场,装备要先行。
从浅海走向深海,发展深水网箱、养殖工船等深远海养殖尤为重要。
事实上,早在2011年,阳西和连江已开始试水深海网箱。当前,近海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养殖空间饱和、养殖密度过高、病害频发、环境污染等问题接踵而至。
深海养殖,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出路。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阳西已成为广东深海网箱养殖核心优势区。通过“海洋牧场+”的创新融合,阳西大力发展深水网箱养殖,投产深水网箱年产量10万吨,产值超过20亿元。
然而,个中短板也是显而易见的——深水网箱种类较为单一,养殖管理主要依靠人力与经验,对海况适应能力不足,因灾受损的情况时有发生。
比如,2022年台风“暹芭”携狂风暴雨而来,把阳西深水网箱打了个措手不及,直接经济损失达数亿元。
“发展深海养殖、建设现代海洋牧场不能再走‘汗水渔业’‘看天吃饭’的老路。”阳西县农业农村局局长许卫感叹道。
在蚝排里面生长的阳西生蚝。
另一边,连江早已率先破局,实现机械化、智能化的华丽转身。其中,“海中钢铁侠”深远海养殖平台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连江首个本土研发的深远海养殖平台“福鲍1号”投用,将鲍鱼养殖空间从200米的近海拓展至10海里外的外海,年产鲍鱼可达45吨;
启动“百台万吨”建设项目,制定针对性扶持政策,出台登记、确权办法等;
累计投放深远海养殖平台11套,投放、投用数均居全国第一。
深远海养殖平台成功投用,连江“海上粮仓”名副其实。2022年,连江水产品总量达到129.46万吨,稳居全国县级第二。
“通过机械化、智能化的养殖管理,在提高产量的同时,产品质量也得以提升,可以满足居民对海产品量的需求和质的追求。”连江县海洋与渔业局工作人员说。
深远海蓝色牧场深远海机械化养殖平台——振鲍1号,形似巨型“水立方”,仅需2-3人即可完成年产鲍鱼12吨。
破解“卡脖子”
良种成蓝海粮仓密码
转型深蓝,有良法,还得有良种。良种是渔业的“芯片”,也是蓝海粮仓的“密码”。
曾经,由于多年“近亲繁殖”,连江本地品种皱纹盘鲍严重退化,成活率仅40%,养殖经济效益大打折扣。当地深知,只有品种创新,才能突围。
于是,在厦门大学研发团队的帮助下,当地将进口绿鲍与本地皱纹盘鲍进行杂交,一个新品种诞生了——绿盘鲍。
十年磨一剑。绿盘鲍的问世,一举打破了中国市场大规格鲍鱼长期被国外垄断的局面。
“绿盘鲍更适合深海养殖,具有个头大、耐高温、成长快等突出优点,成活率能够达到80%以上,两年后可育成单只500克的大鲍鱼,每公斤市场价高达700元。”连江官坞海产董事长林哲龙说。
这样的升级换代并非个例。近年来,连江还研发推广了鲍鱼、海带、大黄鱼等适合深海养殖的高优品种,苗种供应全国九省,出口朝鲜、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家。
来自美国雄性绿鲍与日本的雌性皱纹盘鲍杂交培育新品种——绿盘鲍,2年就可以长到6两,最大能长到5斤以上。
鲍鱼之于连江,正如生蚝之于阳西。
素有“海中牛奶”之称的阳西程村蚝,因其鲜美的味道和丰富的营养深受市场青睐。但因养殖空间日渐饱和,规模难以进一步扩大。
为此,阳西选择“育种”“引进”两手抓,一边开展本地蚝种的优选及规模化培育,一边引进三倍体牡蛎新品种,双管齐下提升生蚝养殖效益。
生蚝之外,更多渔业“芯片”卡脖子的难题正逐步破解。
金源海洋生物科研有限公司成功培育黑鲷、石斑、美国红鱼等30个海水优质亲鱼品种,并突破鱼苗繁育时间限制,季节性海水鱼苗鱼卵实现全年供应。康顺虾苗场研发“无公害南美白对虾种苗标准化繁育技术”,打破国内长期以来依赖进口种虾的瓶颈,将种虾价格从进口的1000—2000元降低到300—400元。
据不完全统计,阳西已有苗种生产场(点)186个,其中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2家。2022年,阳西商品海水鱼苗年生产量约40亿尾,总产值超15亿元。
深耕“海的味道”
布局海洋产业新赛道
从陆地到海洋,只是第一步;从海洋到餐桌,更是一场从“胃”开始的“深耕”。
“过去连江渔业大而不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重养殖和捕捞、轻加工与销售,处在卖初级产品、赚辛苦钱的尴尬地位。”连江县海渔局相关负责人说。
为此,连江以“水产品精深加工”为突破口,打造鲍鱼等特色水产品休闲食品和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链。
如今,鲍鱼的制作已不满足于单一的熟食烹饪。曾经被丢弃的鲍鱼内脏,被提取出高附加值的生物活性肽和多糖、功能性牛磺酸;鲍鱼壳等边角料,则被加工生产成珍珠粉。
一粒粒小鲍鱼被“吃干榨净”,水产品精深加工成为连江新的经济增长点。
数据显示,2021年,连江渔业产值282.01亿元,其中水产品加工业产值130.23亿元,占比达46%。而在十年前,这个数值尚不到30%。
凭借水产品加工产业优势,连江加快布局岸海联动、陆海接力的产业集群。眼下,福州(连江)国家远洋渔业基地正在加快建设海产品全产业链贸易岛,今年将完成水产品交易中心、冷链仓储一期等主要项目建设,实现投产运营。
通过深加工,连江鲍鱼能产出预制菜、鲍鱼干、美颜精华液等产品。
延链成链集群,阳西同样在行动。
当渔业大县遇上“中国调味品之都”,意味着阳西在发展海洋调味品、预制菜等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于是,我们看到,在阳西美味源香料有限公司,程村蚝被提炼成蚝汁、蚝油、蚝粉,涌向餐饮企业和大小商超。在顺欣海洋渔业集团有限公司,金枪鱼、罗非鱼、生蚝等传统海产品被加工制成香辣烤鱼、酸菜鱼、鱼丸、鱼酱等预制菜产品,年产值可达2500多万元。
不仅如此,随着预制菜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落户,阳西布局精深加工、预制菜的步伐越迈越大。按照规划,预制菜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总投资2.16亿元,建成后预计年产值将超过23亿元,每年将为阳西增加税收约5000万元。
截至目前,连江县已经形成鲍鱼育苗、养殖、加工、流通、饵料生产、餐饮等相配套的完整产业链。
在近岸推进原种良种培育,在深海推进海洋牧场建设、深远海养殖,在陆上推进预制菜、海洋生物制品加工业加速发展,构建一条从种业、养殖、装备到精深加工的现代化海洋经济产业全链条。
这是连江由大而强的经验,也是阳西正在进行的实践。
挺进深蓝,阳西已然起锚;经略海洋,阳西前景无限!
本期“双城·县策”,你为哪座城加油? “中国鲍鱼之乡”连江 “中国蚝乡”阳西 提交
更多阅读
专家论鉴 | 汤保贵:加强科教资源引进与整合,建设广东海水鱼种业高地
往期回顾
几分注定几分打拼?广东潮南与福建晋江这样闯与创 | 双城·县策①
岂止荔枝与蔬菜!广东高州与山东寿光振兴县域够硬核丨双城·县策②
老区不老、苏区不“输”!广东蕉岭与福建上杭正突围与追赶丨双城·县策③
小商品如何卖大市场?“北义乌,南揭阳”有秘诀 | 双城·县策④
总策划:黄灿 谭仕龙 金强
策划:曹斯 孙朝阳 罗彦军
统筹:陈戈 胡念飞 王海军 杨彩珊
执行:汤凯锋 王会赟 丁建庭 纪蓓 李细华 张西陆 毕式明 曹嫒嫒 杨世华
采写:陈丹佳 赫鹏翀
编辑:辜继漫 实习生黄琪琪
视频摄制:吴明 陈锴进
视频剪辑:陈锴进
海报设计:丁薇薇 张昶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