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区不老、苏区不“输”!广东蕉岭与福建上杭正突围与追赶丨双城·县策③

南方+

03:53

老区不老、苏区不“输”!广东蕉岭与福建上杭正突围与追赶丨双城·县策③

从国家贫困县到全国百强县,要走多少步?

地处闽西南山区的福建省上杭县,用二十多年的时间给出了答案。

这些年,依托新材料产业的崛起,“忙到飞起”的上杭逐步摆脱矿产资源依赖,实现转型升级,成功跻身全国县域综合竞争力百强县行列。

图为德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南方+记者 吴明 摄

图为德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南方+记者 吴明 摄

一山之隔的广东省蕉岭县,也正努力开辟新赛道、挖掘新动能、打造新优势。

如今的蕉岭,一手推传统建材产业智能化、绿色转型,一手抓苏区融湾先行区建设机遇,助力突破百亿元的GDP继续追赶向前。

“透过当下的蕉岭,隐约可见上杭早年的身影。”曾多次在两地考察的梅州企业家这样说。

老区、苏区,大多是欠发达山区。蕉岭与上杭,同属苏区县,均曾高度依赖资源经济。率先突围的上杭,给奋起追赶的蕉岭带来了哪些启示?

破与立 

依托资源而不依赖资源 

放眼全国县域经济赛道,不少城市因资源而兴,亦因资源而衰。

“手握金铜矿”的上杭,以“紫金矿业”闻名,也曾面临同样的问题。

“2012年前后,上杭经济发展比较粗放,‘挖矿炼矿’和‘掘山做水泥’是主导产业。”蛟洋工业区管委会副主任涂健顺说。

但眼看金矿越采越少,这座资源型县城,果断选择“壮士断腕”,寻找出路——

关停一批“小散乱”水泥厂,积极引导企业转型;

抓住机遇,发展以锂电池材料、半导体材料为主要方向的新材料产业;

延长和做强传统金铜、建筑的产业链,构建以金铜、新材料、建筑为主导的产业布局。

一破一立,上杭迸发活力。

蛟洋工业区。图源:上杭新闻网

蛟洋工业区。图源:上杭新闻网

短短数年,吉利、巴斯夫、宁德时代、传化等一批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的项目陆续集聚,一批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快速成长。

从2012年到2022年,上杭的GDP从186.21亿元一路增长到516亿元。

依托资源而不依赖资源,立足优势而不满足于优势。县域振兴的“上杭现象”,凭实力“破圈”。

图为德尔科技生产车间。南方+记者 吴明 摄

图为德尔科技生产车间。南方+记者 吴明 摄

与上杭相似,蕉岭也曾因矿而兴。

凭借较丰富的碳酸钙、大理石等矿产资源,蕉岭衍生出以塔牌、油坑及皇马为龙头企业的建材产业,近年来也大力推动水泥行业提升技术、管理、产能水平,做大做强支柱产业。

但相比之下,20年前GDP与上杭不相上下的蕉岭,仍有不小的差距。原因何在?

塔牌集团。南方+记者 吴明 摄

塔牌集团。南方+记者 吴明 摄

当地业内人士一语破的——产业结构单一等发展短板依然存在。

受政策影响,近两年水泥产业发展愈发举步维艰,粗放型经济政策不支持、市场难拓展、效益跟不上,一个个摆在眼前的难题亟待破解。

蕉岭县金鹏精细化工副总经理陈韶旗,早年从福建三明到蕉岭创业,长期关注两地发展。在他看来,上杭的产业发展模式值得蕉岭思考学习。

“把握好破与立的辩证法,深入去探究,或许可以找到更多答案。”陈韶旗说。

塑与变 

产业链闭环打造竞争力 

产业结构单一的弊端,在市场疲软或行业政策调整时更加凸显。

蕉岭,对此深有感触。

受疫情、地产行业调整等影响,广东塔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塔牌集团”)2022年营收60.35亿元,同比下降21.75%。

更大的考验,是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动下,传统资源型产业如何绿色转型?

塔牌集团。南方+记者 吴明 摄

塔牌集团。南方+记者 吴明 摄

重重考验下,蕉岭走上了一条旧动能的提升与新链条的塑造之路——

启动绿色、智能水泥工厂建设行动,推动绿色建材(水泥)产业集群发展。

当地行业龙头塔牌集团,也率先落子布局——

2020年投产的600万吨水泥项目,是当前水泥行业单位产能最大、能源消耗最低、环境污染最小、工艺技术最先进、资源综合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最高的生产线之一。

至于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目前全集团各企业厂区内光伏发电项目已基本建设完成,年总发电量可达4700多万千瓦,年节约标准煤1.5万吨,年减少碳排放5万多吨。

塔牌集团生产车间。南方+记者 吴明 摄

塔牌集团生产车间。南方+记者 吴明 摄

产业链的塑与变,是蕉岭产业转型升级的现实所需,也是上杭的经验之鉴。

不同的是,上杭早已“闯出突围之路”,“形成新型闭环经济”。

从铜冶炼向精深加工延伸,从单一的产业到整体的产业链,上杭建立起完整的产业链服务,覆盖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产品销售等环节。

德尔科技实验室,工作人员在做实验。南方+记者 吴明 摄

德尔科技实验室,工作人员在做实验。南方+记者 吴明 摄

产业链闭环,如何让园区循环?产业链“树状图”给出答案——

以资源为链接,铜及贵金属加工产业、锂电新材料和半导体新材料产业、新型建筑材料和有价物质回收产业,三者紧密相连、环环相扣。

其中,也离不开科技和金融的助力。

“我们引进科研团队进行创新研发,企业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缺资金,政府性投资平台给予启动资金支持。”福建德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林德荣介绍。

截至2022年底,德尔科技已通过科研攻关,破解了电子级三氟化氯等13个半导体高端制程“卡脖子”材料技术难题。

做“有为政府”,建“有效市场”,破解产业结构单一弊端,上杭深谙此道。

竞与合 

抢抓融湾振兴新机遇 

立足当下,经过多年积累,上杭的产业发展仍有较好后劲。

面向未来,上杭虽是突围者,但也有很强的危机意识。

眼下,上杭工业用地指标日趋紧张,新推进的一期规划3000亩的科创谷已“无地可用”,当地干部感叹“刚开张就没地了,项目都谈好了”。

上杭全景。图源:龙岩市融媒体中心

上杭全景。图源:龙岩市融媒体中心

而距离近百公里外的蕉岭广福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正如火如荼。

这一园区的名字平平无奇,但来头可不小。

这里是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振兴发展先行区(蕉岭片区)的起步区,拥有蕉岭有史以来最大力度的建设用地批文,以及梅州最大一笔政策性开发性金融项目基金,计划打造国内最具特色的重质碳酸钙绿色循环经济产业园。

土地、资金均已就绪,下一步便是“开门迎客”,争取大型央企、国企建立建筑业总部基地。

“如能顺利落地,这片土地就活了。”蕉岭广福园区相关负责人郭新辉如是说。

图为位于蕉岭的广福工业园区。丘林强 摄

图为位于蕉岭的广福工业园区。丘林强 摄

一边是工业用地指标紧抓,一边是土地等着项目落地,在区域振兴发展的赛道上,两地既有竞争,更有合作。

早在2021年底,蕉岭便已经与上杭签订“友好县”协议,提出大力发展以工业产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推动产业升级、环境升值,让工业这个“最大变量”成为蕉岭苏区振兴发展的“最大增量”。

除了工业,还有交通。目前,福建、广东两省正通力协作,加快落实梅州至武平高铁立项审批等前期各项工作,争取今年内开工建设。“无论是闽粤苏区间的发展联动,还是融入湾区发展,这条高铁都有互联互通的重要作用。”郭新辉认为。

更进一步来说,打破地域限制,深化省际合作,是上杭和蕉岭的共同目标。

翻开两县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有一个重复率极高的词语——融湾

向“湾”借力,上杭和蕉岭,立足更高站位,奋力实现更大发展。

上杭对接广州、东莞、佛山等产业平台,围绕新材料产业,谋划38项合作事项;成功与惠州、佛山、深圳、东莞等7个重大项目……

蕉岭探索协同发展、共同融湾新机制,谋划建设蕉岭-武平-上杭产业合作园区,打造跨省合作平台,实现产业功能整合、互补错位发展……

“我们举全县之力建设先行区(蕉岭片区),打造苏区融湾的发展高地,充分释放土地、税收等政策红利,既在融湾入海中抢抓机遇,又推动闽粤赣苏区的发展相互辐射带动。”县委副书记、县长、蕉华工业园区管委会主任刘裕君表示。

图为蕉华工业园区。通讯员 汪敬淼 供图

图为蕉华工业园区。通讯员 汪敬淼 供图

老区不老,苏区不“输”。

从单打独斗到携手并行,蕉岭必能找准突破口、激活潜力板,奋起直追、迎头赶上,把美丽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本期“双城·县策”,你为哪座城加油? 率先突围的上杭 奋起追赶的蕉岭 提交

更多阅读

南方观察 | 找准突破口,激活潜力板

专家论鉴 | 陈开枝:用足用好用活政策,千方百计加快落实

专家论鉴 | 蒋淞卿:做“有为政府”,建“有效市场”

往期回顾

几分注定几分打拼?广东潮南与福建晋江这样闯与创 | 双城·县策①

岂止荔枝与蔬菜!广东高州与山东寿光振兴县域够硬核丨双城·县策②


总策划:黄灿 谭仕龙 金强

策划:曹斯 孙朝阳 罗彦军

统筹:陈戈 胡念飞 王海军 杨彩珊

执行:汤凯锋 王会赟 丁建庭 纪蓓 李细华 张西陆 毕式明 曹嫒嫒 张盛良

采写:唐林珍 吴思旻 黄培强

编辑:辜继漫

视频摄制:吴明  陈锴进

视频剪辑:周鑫宇

海报设计:丁薇薇 张昶

编辑 辜继漫
校对 曹柏英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