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观察 | 科创立潮头,海阔凭“渔”跃

南方评论
+订阅

文 | 高维

《吕氏春秋》有言:“竭泽而渔,岂不获得?则明年无鱼。”随着海洋渔业资源渐趋衰退,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道必答题。越是靠海吃海,就越要破局破题。2022年,福建连江渔业年产值超过300亿元,稳居全国县级第一位。作为全国水产大县、由大而强的典型,连江无疑顺应了潮水的方向。

一条鱼,可以“游”出哪些价值?食客看到了美味,养殖户看到了钱景,科研机构看到了育种,企业看到了深加工……“一鱼多吃”的经济学意义,就是要树立“链”式思维,把鱼的价值“吃干榨尽”。

念好“海字经”,延长产业链,科技要先行。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视察时强调,要大力发展深海养殖装备和智慧渔业,推动海洋渔业向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转型升级。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也提出,要建设现代海洋牧场,发展深水网箱、养殖工船等深远海养殖。其中深意不难想见:一方面,近海养殖接近饱和,生态污染弊端凸显,囤实“蓝色粮仓”,要向深海延伸;另一方面,向科技要动能,才能提高产品附加值,优化产业结构。

同为传统渔业大县,阳西和连江的发展差距,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科创能级使然。比如两县同样是早在2011年就发力深水网箱,但连江在智慧海渔方面,显然要走得更前,启动“百台万吨”深远海养殖工程、全国首创海洋渔业碳汇研发体系等动作频出,工业化思维十分鲜明。包括背后的招才引智和平台搭建,都是阳西可以参考的经验。

实现藏粮于海,要让技术释放更多“乘数效应”。比如,依托水产精深加工建立工业园区,就有利于促进资源、技术、市场信息的共享,继而为“筑巢引凤”创造空间——有企业高层这样表示:“选择连江,不仅看中这里良好的海洋环境、基础配套和营商环境,更看中连江海洋产业的集聚效应。”而阳西以科技为支撑,推动海水种苗产业“育繁推一体化”发展,在伏季休渔期间,同样打出了一个漂亮的“时间差”,找准了一条宽阔的“新赛道”。

科技勇立潮头,也需制度稳舵:为培育海水种苗的“土专家”“新农人”,阳西积极打造乡村人才驿站,打通科研落地“最后一公里”;连江先行先试,出台深远海养殖平台的登记、确权办法,有效解决了这一制约深远海产业发展瓶颈的基础性问题。另外,从落地效果来看,渔业科技创新并非一试就灵,如何注入金融支持的活水,抵御潜在的应用风险和市场风险,还需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风从海上来,海阔凭“渔”跃。今年3月召开的广东省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推进会明确,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是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有力抓手。让“汗水渔业”变“智慧渔业”、看天吃饭变科技兴海、千帆竞发变万物开源,阳西这颗“粤西明珠”机遇正好、前景可期。

【更多阅读】

广东阳西与福建连江,在辽阔的海洋里“挖呀挖呀挖” | 双城·县策⑤

专家论鉴 | 广东海洋大学副教授汤保贵:加强科教资源引进与整合,建设广东海水鱼种业高地

专家论鉴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资源养护与海洋牧场研究室主任陈丕茂:以规划引领海洋牧场可持续发展

编辑 魏伯航
校对 牟元凯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