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里的疏附,天刚微微亮,映照着晨光,广州援疆的医生们就从自己的办公室出发,开始例行巡诊。他们脖子上挂着听诊器,双手插在口袋里,时不时停下脚步,拿起病例征询意见。
在病房巡诊的过程中,他们与病人面对面交流,用知识与爱温暖冬天的疏附。
杏林春暖援疆路,医者仁心山海情。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开展以来,广州援疆工作队实施医疗基础硬件提升工程、骨干人才强基工程、重点专科强院工程和适宜技术服务工程等医疗援疆“四大工程”建设,行之有效的“造血式”帮扶举措,全面改善疏附县基层医疗服务条件。
打造一支援疆“铁军”
突破,是医疗队在疏附县的真实写照。
“一名‘30+6’周双胎妊娠孕妇,即将临产,情况十分危急。”疏附县人民医院妇产科接诊后迅速作出分娩评估并做好了各项准备工作。
广州援疆医疗专家、妇产科主任金小龙具有丰富的危重症孕产妇抢救工作经验,由他亲自上台助娩。“双胞胎自然分娩难度在于第二个胎儿。”同台进行手术的广州援疆医疗专家、儿科主任林育能回忆,当时第二个胎儿出生时已经重度窒息,无法自主呼吸,心跳微弱缓慢。
好在过程曲折、结局美好。在援疆医疗专家及疏附县人民医院产科医生的配合下,二宝成功娩出。这也是医院妇产科、儿科合作历史上的第一次小孕周双胎自然分娩。
“在援疆专家身上,不仅学到专业知识,积累了救治经验,更是学习到对患者高度的责任心和对工作严谨的态度和更加宝贵的敬业精神。”疏附县妇产科医生吴倩感慨地说。
疏附县医疗资源紧缺,分秒必争。在生死线突破时间,力挽狂澜,是援疆医疗队的常态。
医护、病人、家属……急诊室里熙熙攘攘,初到疏附,这个“热闹”的场面把广州援疆医疗专家、急诊重症医学科主任韦广莹吓了一跳。
“这种状态必须立刻改善!”在急诊科,韦广莹找到了工作的切入口,她的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就是细化急危重患者的抢救流程,提高一线医护急危重症患者的处理能力和诊疗水平。
她带着疏附当地的医护按照病情紧急程度进行分诊。没有电子分诊怎么办?她就自创“卡片分诊法”,采取“颜色和序号”双结合,重病患者采取红色标记,优先就诊,这样既有了绿色通道,也有了有序就诊。
如今的疏附县人民医院急诊科已焕然一新,真正做到了“急而不乱”“急而有效”。目前,这里还通过了胸痛中心再认证。韦广莹表示,这只是起点,新院区的急救中心大楼已经建好,重症医学科准备二次装修,急诊还会有危重孕产妇、新生儿救治中心、卒中中心及创伤中心等几大中心的建设。
韦广莹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面对现状,广州援疆医生似乎都挺“急”,总能发现手头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还有不少改进的空间。
在儿科,广州援疆医疗专家卫凤桂创建儿科保健门诊,为早发现、早诊治高危儿童奠定良好基础;在神经内科,广州援疆医疗专家李现亮开展了重症脑卒中急性期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后肢体残疾早期康复干预等新技术、新项目……
耐心引路授人以“渔”
早上9点,南疆的太阳才升起不久,广州医疗援疆专家便组团到托克扎克镇古力巴格社区开展义诊活动。
托克扎克镇古力巴格社区的居民在社区干部的宣传下,早早就来到居委会。今年70多岁的穆合塔尔老人(化名)患高血压10多年,降压药就吃了好几种,血压控制不是很稳定。
广州援疆医疗专家黄建楷详细询问病史及用药情况,提出药物调整方案,开出了药名,叮嘱按时服药和监测血压。老人高兴地说:“广州专家能来免费为我们检查身体,还发放药品,详细为我们介绍养生知识,很有耐心,非常感谢他们,亚克西!”
既巡回,又“常回”。长期以来,广州医疗援疆不定期组织专业的医护人员到乡镇、社区、学校等地开展免费义诊、急救知识讲座、中医保健护理等便民惠民服务,将健康送到老百姓家门口,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为受援地治好一个患者,不如给他们送去一位好医生;给他们送去一位好医生,不如教会受援地医生如何治好一个患者。在医疗援疆过程中,广州援疆医生把“肥”施到了根上。
广州援疆医疗专家、疏附县人民医院院长戚德峰表示,当地医院最大的问题是人才短缺。在他看来,在有限时间内,真正提升当地的医疗人才队伍素质,打造带不走的医疗队,既充满挑战,又意义重大。
“广州援疆专家像是一盏明灯,让我们在医疗技术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以后的医疗工作当中,我们会继续向他们学习,积极加强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际操作技术。”疏附县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热依汗姑丽·吐拉甫说。
近年来,通过医疗援疆“师带徒”人才培养机制,广州共选派47名医疗援疆专家前往疏附县,结对帮扶78名徒弟,培训受援地医疗卫生人才368人。与此同时,还设立医疗人才培训专项援疆资金,共选送81名医疗技术人才在疆内外培训。拓展科内培训,引进神经内科和精神心理科,填补疏附县医院技术空白等。
一枝一叶总关情。他们终将如候鸟般归去,但他们在这里的传道与授业,对南疆的医疗事业将影响深远。
相关阅读
【南方+记者】钟晓宇 黄舒旻
【摄影】余妍玲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