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收录于专辑#湾区大学问#
粤港澳高校,正在重启“双向奔赴”——
内地与港澳全面恢复通关后,粤港澳高校之间的跨境访问行程迎来“井喷”,尤其围绕人才培养等办学重点推进深化合作,不少新的协作成果落地生根。
香港推出的“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掀起热潮,其中本科毕业于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中山大学6所大湾区高校的毕业生,可获签证到港发展。
人才是城市、区域发展的第一资源,也是大学建设发展的竞争力体现。粤港澳高校密集互动,是什么新节奏?将带来哪些利好?
一
今年以来,不少粤港澳高校已经行动,出现新的互动节奏——
图源: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官微
2月下旬,深圳市人民政府、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在香港特区政府总部签署《关于进一步深化合作的补充协议》,将支持港中大(深圳)扩大办学规模,并通过政府投资渠道为港中大(深圳)建设新增校舍,以及支持两校园合作重点布局多个学科专业。
图源: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官微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香港科技大学在半个月内开展了三次访问交流,港科大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叶玉如十分感慨:“穗港交流已消除疫情影响重回正轨,两校定将进一步深化合作、实现双赢。”
图源:深圳大学官网
在建校40周年之际,深圳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毛军发率团先后参访香港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岭南大学等多所高校,推进深圳大学赴港办学项目落地,达成广泛共识和多项合作成果。
率香港高中公民与社会发展科内地考察团一行50余人到港科大(广州)考察时,香港教育局局长蔡若莲表示:“未来粤港教育交流合作空间很大,可以在多个方面进一步加强……”
通关重启,湾区高校便频频互动,大力推进交流与深化合作,其往来需求之强劲可见一斑,向外界明确释放了信号——
大学抢抓发展机遇、锚定目标乘势而上,湾区高等教育或将很快开启高质量融合、发展共赢的全新局面,重新迸发生机与活力。
二
当前,全国各地接连出台“揽才实招”,推动各行各业开放交流,力度不可谓不大。
作为区域协调发展的窗口,粤港澳大湾区秉承先行先试,重点瞄准粤港澳之间的规则机制对接,推动利好政策陆续落地,拓宽、加深人才交流与合作方面的联通。
一个月前,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正式试点实施往来港澳人才签注政策。在粤港澳大湾区工作的科研、文教、卫健、法律等6类人才均可申请1—5年人才签注,有效期长且不受往来次数限制,将有效解决现有困扰内地人才往返港澳的阻碍。
搭平台、促交流,人才在新发展阶段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是粤港澳大湾区连续7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同时越来越多代表委员和公众目光逐渐将关注焦点从基础设施“硬联通”转向人才往来、平台对接等“软联通”探索。
“高等教育之于粤港澳大湾区,正是一座沟通未来跨区域经济、社会合作和发展的桥梁。”不少专家强调,作为人才生长沃土,大学要充分发挥作用,加强向内寻求新的发展机遇,借助交流合作渠道逐渐畅通的利好,在人才培养这项长期性工程中下足功夫,才能真正为大湾区融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资料图片
推进粤港澳三地开展更深层次的教育交流合作,形成更大发展合力,是事关粤港澳大湾区的长远发展的关键。
“三地教育特色鲜明、互补性强,存在较大合作空间。”《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研究》一书指出,当前,粤港澳三地各院校之间所建立的合作关系和策略性联盟,其层次和深入程度在整个高等教育界来说并未能达到预期效果,现行运作机制也相对孤立。建议通过建立“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联盟”等方式,开展深层次合作,促进相互借鉴、优势互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资源共享。
三
香港吸引人才,一度登上微博热搜榜首位。
去年10月,香港特区政府出台“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广泛招揽高薪、高学历人才。
只要符合其中一项即可获得申请资格、到香港谋工作:申请前一年年收入达250万港元;获全球百强大学颁授学士学位,并在过去5年累计至少三年工作经验;面向同样毕业于全球百强大学但工作经验少于三年的申请人,亦开放一万个年度配额。
由此引进的人才可获两年逗留期限,期间可自由从事及转换工作,无须事先取得香港入境事务处的批准。
广泛招揽来自全球百强大学的本科毕业生,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
从入选大学名单来看,符合条件的内地高校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
香港劳工及福利局局长孙玉菡在中山大学宣讲时直言,希望借此为香港扩大人才库。
香港还同步优化现行多项人才入境计划,比如以计分制为审批基础的“优秀人才入境计划”取消年度配合、简化申请审批程序等,并通过制定“人才清单”重点吸纳本地短缺的专业人才。
这意味着,香港大大放宽了人才签证门槛,开启引才“绿色通道”,从长期公认的“留港难”转向“抢人才”。
资料图片
“这次的门槛比以往都要‘友好’,可以说是很有诚意了。”不少人跃跃欲试。数据显示,“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推出仅一个多月,就有超万人申请,半数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而申请获批的成功率高达95%。
不过,随着如今各地经济加速发展、配套措施愈加完善,也有不少人仍保持观望:“内地的发展机会同样充足,香港新政只是增加了就业选择空间。”
谁拥有人才,谁就掌握了未来发展的先机,已然成为城市、区域发展共识。
四
引才聚才,更关键是要育才。
新形势下,粤港澳高校纷纷思考:大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否有新的视角?如何拓展深层次合作更好培养人才,真正实现教育融合发展?
华南师范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高等研究院院长卢晓中提出,粤港澳大湾区教育的合作发展从协同到融合,把大湾区教育建设成为发展的共同体,是大湾区教育合作发展的新阶段、新境界。
湾区教育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
早在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要推动教育合作发展,建设人才高地,包括支持粤港澳高校合作办学,鼓励港澳青年到内地学校就读,推进粤港澳职业教育在招生就业、培养培训、师生交流、技能竞赛等方面的合作等。
2020年底,教育部、广东省联合印发《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发展规划》进一步提出,持续推进高等教育合作发展,要把大湾区打造成为国家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试验区,明确了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发展的方向。
如今,粤港澳大湾区教育融合发展效应已逐渐发挥更大的辐射作用,港澳与内地大学交流合作的视野更宽更广——
图源:澳门大学官微
不久前,澳门大学校长宋永华率代表团前往中国人民大学,双方就学术合作、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等方面开展座谈,进一步整合资源。“我们将全面拓展交流,尤其深化人文社科领域合作,共同推动爱国爱澳优秀人才的联合培养,以及创造更多学术科研成果,服务国家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宋永华说。
图源:北京大学官网
同期,北京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龚旗煌率团赴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访问,就促进京港大学联盟发展、落实教育部“港澳与内地大中小学师生交流计划项目”框架合作、本科生联合培养、师生交流互访、科研协同创新等议题开展交流、分享经验,共同推动高水平开放和高质量合作。
在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陈先哲看来,粤港澳大湾区应进一步落实高等教育合作发展,尤其是给予粤港澳三地高校在合作伙伴、学科专业设置以及办学模式等方面的更多选择,加强办学自主权的衔接与对接,打好规则衔接与机制对接的制度基础。
“大湾区拥有世界级别的创新环境和条件,应有底气和自信去探索如何办出以竞合促融合、以融合促创新的大湾区高等教育模式,并带动全国更多区域甚至世界范围的高等教育发展模式革新。”陈先哲说。
粤港澳加速互通、利好叠加,大学抢抓机遇、主动作为,教育深度合作空间愈加广阔,融合发展未来可期。
【记者】姚昱旸
开栏的话
大学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需要怎样的大学?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推出“湾区大学问”栏目,走近粤港澳大湾区大学,探究改革逻辑,挖掘精彩故事。
往期阅读
“国字号”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要培养什么人才?|湾区大学问>>
中大一个月内成立两大学部,学部制改革改什么?|湾区大学问>>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