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字号”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要培养什么人才?|湾区大学问

广东教育头条
+订阅

本文收录于专辑#湾区大学问#

粤港澳大湾区需要什么样的卓越工程师?

国家首批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全国仅4家,就有两家落户粤港澳大湾区。这是国家深化工程硕博士培养体系改革的重大举措,将通过研究院新载体加快培养卓越工程师,打造区域性工程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2月10日,粤港澳大湾区国家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下称“创新研究院”)建设工作座谈会在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召开,国内一流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一齐探讨如何建好佛山、东莞两家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协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粤港澳大湾区两家创新研究院先行启动,准备怎么干?如何破解工程教育难题,贯通自主创新生态链,开辟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新赛道?

南方+ 张瑞威 制图

去年9月,教育部及国资委共同召开卓越工程师培养工作会,全国首批4家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正式成立,分别落户北京、上海和粤港澳大湾区的佛山、东莞。

广东这两家国家级创新研究院,分别是由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申报的粤港澳大湾区(佛山)先进制造业国家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以及由东莞市名校研究生培养(实践)基地申报的粤港澳大湾区(东莞)新一代信息技术国家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

创新研究院瞄准的,是培养服务国家战略、直面产业需求、解决“卡脖子”难题的卓越工程师。对于佛山、东莞而言,怎样才能建好创新研究院?

在佛山,创新研究院首期选址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仙溪校区,建设面积3600平方米,已配备首批专职工作人员,正在加快储备培养企业和合作高校,将打造成“政府主导、实体运行、需求导向、产业牵引、高校支撑、多主体参与”的先进制造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高地和科技产业创新特区。

佛山市市长白涛说,佛山已遴选首批34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打冠军”企业作为联合培养企业,并征集科研攻关项目242个、硕博士联合培养需求429个。与清华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17所境内外高水平大学,以及季华实验室、仙湖实验室等科研院所达成意向,共同确定创新研究院“高校+实验室+企业”的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

东莞则通过“企业出题、高校揭榜”模式,支持校企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将在与香港科学园共同培养微电子领域研究生的基础上,继续推动东莞企业、科研机构与港澳高校的合作,加强两地人才双向交流,借鉴港澳国际化的工程师培养理念和模式。

“我们将重点围绕松山湖科学城的建设需求,由高校院所和东莞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以及华为、OPPO、生益科技等企业合作培养人才。”东莞市副市长黎军说,将结合国家、省重大科研攻关计划,主攻工业软件、集成电路、新材料等领域,立足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推动本土战略科技力量来谋划卓越工程师培养。

两个制造业大市,担负起探路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共同使命。

长期以来,佛山、东莞渴求高素质制造业人才,数年前已启动工程技术拔尖人才培养的创新探索。

广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佛山)(下称“佛山基地”)是国内首个由政府建设的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开放平台,由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建设管理。2015年起,该基地联合全国高校和佛山企业,打造成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联合培养服务广东现代制造业的高素质创新人才,把论文写在产业一线。

在东莞,科技局牵头建设东莞市名校研究生培养(实践)基地,打造科教融合平台,并在2019年获省学位办同意成为广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高标准服务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

培养卓越工程师成为不少大学建设发展的热门赛道,关键在于打通产教融合链条、贯通高水平人才培养长效机制。

2022年3月,教育部在正式启动卓越工程师产教联合培养行动时强调,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点,要聚焦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问题,加快探索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变革。

对此,大学率先行动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培育了创新研究院建设发展的沃土。

“佛山基地面向全国高校专项招生,同时遴选有项目需求的科技型优质企业,为双方牵线搭桥、全程协同服务。”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相关负责人介绍,每年佛山基地向企业征集工程实践项目,经专家审核后,高校组织导师竞争对接。匹配成功的校企导师共同设置培养目标、开设项目衔接课程、指导学生完成项目等,并共享研发成果,携手深入全链条、各环节,切实打通产教融合“最后一公里”。

如今,佛山基地已促成25所省内外高校与155家佛山企业联合培养工程类硕博士1637人,完成申请发明专利300余件,授权实用新型专利超280件,发表论文约300篇,申请获批项目、开发高新技术产品均约20个,产学研成果丰硕。

城市谋发展,离不开大学人才支撑。

如今,佛山、东莞获批创新研究院“国字号”金字招牌,又有哪些新动作?

佛山、东莞创新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完善建设发展方案,围绕工程关键技术难题,着力开展实践教学、科研攻关,推动成果转化、创新创业,充分发挥当地产业和人才优势,加强高校、企业等资源链接,构建全社会协同育人新模式,培养更多先进制造业拔尖创新人才,为全省制造业当家大局增添新动能、作出新贡献。

培养卓越工程师,关乎人才强国、科技强国建设。

“实现高质量发展,核心是人才和科技。国家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是既能培养人才,又能出成果的平台。”中国科学院院士雒建斌建议,要在制造业关键领域与全国一流高校开展合作,充分发挥人才和资源优势,同时提供足够的经费支持,搭建一套完整的发展架构,高起点建好创新研究院。

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兰中文提出,要构建工程教育新模式,打通课程学习、校内平台实验、校外基地实践、创新成果产出的培养链路,面向工程领域的“卡脖子”问题开展科学研究和专业实践,将实现本领域工程技术进步和推动产业升级紧密结合起来。

“佛山基地打破大学校园边界,创新探索形成从‘一对多’转向‘多对多’的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可以说,创新研究院是佛山基地的升级版本。”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副校长曾新安说,创新研究院要聚焦大湾区先进制造业关键核心技术问题和行业共性技术难题,探索更加成熟的管理体制,重点关注学生培养质量,推动创新研究院扎实落地。

企业是人才需求端,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实践基地。在创新研究院建设工作座谈会上,多家企业相关负责人畅所欲言,交流产业一线经验,提出资源对接需求。

“我们希望通过与创新研究院的深入合作,链接更多高校及其他相关单位,形成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工程创新生态。”美的集团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陈文杰说。

作为广东浩迪创新科技有限公司企业兼职导师,蔡高琰多年来深度参与研究生联合培养,感触颇深。他认为,企业应在学生入学初期就介入其人才培养方案,引导学生带着来自生产一线的实际问题进行研究,避免理论知识学习与企业研发需求不匹配的问题。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首席科学家赵金奎说,创新研究院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也能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了解企业运营模式,更快适应生产实际要求,从而避免“工科理科化”现象,建立契合企业与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机制。

百尺竿头,披荆探路。在“国字号”创新研究院加持下,粤港澳大湾区正加速探路培养卓越工程师。

【记者】姚昱旸 刘汉能

【通讯员】黄新雨 尹志平

【海报】张瑞威

往期阅读

“神仙打架”:暨大第一,凭什么?| 湾区大学问>>

广东新春第一会后,大学当何为?| 湾区大学问>>

谁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斯坦福”?|湾区大学问>>

中大一个月内成立两大学部,学部制改革改什么?|湾区大学问>>

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向大学释放什么红利?| 湾区大学问>>

新年一开年,广东高校党委书记集体述职讲了什么?| 湾区大学问>>

编辑 冯颖妍 李杰伦
校对 黄买冰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