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科技制造机,广东新能源汽车创新体质如何形成?丨领跑新赛道

南方+ 记者

【编者按】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3日召开的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推动制造强省建设迈出新步伐。

作为全国汽车生产和消费第一大省,广东汽车制造业面对新的产业变革,积极向新能源汽车转型升级,已经成为推动我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南方日报、南方+推出“领跑新赛道——解码广东新能源汽车高质量发展”全媒体系列报道,展现广东超前布局新能源产业链的成效、问策未来继续领跑的路径。


头戴VR眼镜,坐在车内,就能进入虚拟世界,根据车辆动态行驶数据,元宇宙实时渲染周边环境,真实感知丰富虚拟体验。广汽研究院工程师、产品经理李劲一介绍,这是行业首个高性能沉浸式汽车座舱ADiGO PARK元宇宙,能为用户提供一个真正通往元宇宙的车端入口。

依托技术创新,提升服务体验,这是广东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创新能力的体现。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告显示,2022年以来,全国新能源汽车相关发明公布共2787条,其中广东地区483条,占比全国17.3%;全国无人驾驶相关发明公布共1354条,其中广东地区164条,占比全国12.1%。

作为全国汽车生产和消费第一大省,广东新能源汽车聚焦科技自立自强,持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强化以需求为导向的科技攻关,通过科技创新的教育、人才支撑,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创新力的不断爆发是广东领跑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动力源泉。那么,为什么广东能成为新能源汽车行业重大技术的孵化地?面向未来更激励的竞争,广东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体质如何形成?人才驱动发展如何实现?

突破技术

实现产业化领跑

匀浆涂布,辊压、分切,再经过组装、注化、包膜之后,电芯生产基本完成,广汽埃安自研电池试验线一如既往地忙碌着,在这里,一个个攻克动力电池痛点的“黑科技”得以量产应用。

将视线从广州切换到深圳,在位于坪山区的比亚迪电池四综合实验室里,刀片电池在振动、高低温、湿度变化以及不同供电环境下进行充分测试,加速迭代成更安全可靠的产品。

电池、电机、电控“三电”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零部件,其技术水平很大程度决定了新能源汽车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早在2012年年报中,比亚迪就公开表示,在电动汽车方面已掌握整车控制系统、电源及其控制系统、电机及其控制系统三大核心技术。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起步阶段,掌握核心三电技术,就是产业化领先的关键。目前,广东是全国第一大新能源汽车市场,也是新能源汽车产量第一大省,已经初步形成了涵盖电池、电机、整车生产以及智能网联等关键核心技术的完整产业体系,技术创新水平处于全国前列。

“第一代海绵硅负极电芯开发了5年时间,这是业内首次将硅材料应用到大型动力电池上。”广汽埃安研发中心电池研发部高级经理顾晓瑜介绍,广汽埃安对动力电池电芯负极硅材料的应用,攻克了业内公认的硅体积变化难题,实现了电池能量密度和稳定性的突破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品直面市场考验,使用过程中的痛点和需求也愈发突出,自2021年新能源汽车市场爆发以来,广东是多项攻坚克难技术突破的孵化地,低温启动、高温安全、续航、补能等使用焦虑被持续破除。如比亚迪以e平台3.0、刀片电池、DM-i混动系统等关键技术斩获市场的认可,广汽埃安作为EV+ICV全栈自研的车企,首创弹匣电池、超倍速电池、海绵硅负极片电池技术以及微晶超能铁锂电池四大技术。

“广东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技术创新水平处于全国前列,较为完善的产业布局和良好的市场环境,更是能帮助新技术实现快速落地,取得发展优势。”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现代产业研究所副研究员陈峰指出,以比亚迪、广汽埃安为代表,广东新能源汽车产业头部企业在电动化赛道实现销量规模领跑,离不开技术突破对产品力的加持。可以说,创新力的不断爆发是广东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领跑的动力源泉。

构建生态

为科研提供沃土

最新数据显示,广东2022年汽车制造业产值将超过1.1万亿元,成为广东第八个产值超万亿的产业集群。从传统汽车大省向新能源汽车强省迈进,创新一直是广东经济蓬勃发展的基因

据《2022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31个省份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中,广东连续6年全国第一,且2022年企业创新、创新环境、创新绩效三大指标均排名第一。

比起传统汽车领域的悠久历史,新能源汽车从技术到产业链都堪称“新兴”,这一具备弯道超车条件的领域,恰恰让广东亮出了创新名片。“广东省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是科技的前沿,科技力量特别是应用技术较强,产业链也越来越健全,还有华南理工大学和中山大学等高校加入技术研究。”广州城市学院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副院长、华南理工大学汽车新技术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姜立标指出,近年来,广东新能源汽车产业不断实现技术突破,结合较为明显的市场优势,广东在强链补链方面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目前,围绕新能源汽车产业,广东建立了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再到成果转化的完善科技平台体系;建立了仙湖实验室等4家省实验室和8家省重点实验室,以及北京理工大学深圳研究院等3家高水平创新研究院和11家新型研发机构;支持成立了广东省大湾区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通过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联合体,打造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科技平台和高端智库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速,广东开放创新的生态不断强化,依托横琴、前海、南沙、河套等合作区强化粤港澳合作,在横琴布局各类创新平台26家,支持前海开展科技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以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为主轴的创新格局加快完善

在完善科技平台体系布局、构建创新生态的同时,广东一贯的创新基因,也体现在政策支持的突破上。“在现阶段合法合规的情况下,最大程度寻找能创新突破的点。”佛山环境与能源研究院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仲军指出广东在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时的政策特色。灵活、敢于创新的机制,与开放融合的创新生态,让广东成为敢于奋进、追求突破企业的成长沃土

人才驱动 

打造发展新高地

“希望能在一个富有本土情怀的平台实现自己更高的理想抱负,打造新时代的智能网联汽车。”早在2021年7月,全球人工智能顶级专家陈学文成为广汽研究院人工智能首席科学家。他曾任滴滴出行科学技术学会副主席、高级技术总监,埃森哲技术研究院院长,有着丰富的技术研发和技术管理经验。作为打通人工智能和汽车智能化、“软件定义汽车”的高尖技术人才,陈学文加入广汽,印证了广东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良好发展前景,更是广东打造人才高地、激发人才引擎驱动力的缩影。

合创汽车董事、联席总裁杨颖指出,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领域,粤港澳大湾区的人才优势明显,具备良好的行业资源、政策支持和产业落地条件短短几年内,广东已先后涌现出云从科技、云天励飞、文远知行、小马智行、安途智行等一批领先的人工智能创业公司,创始人几乎是清一色的“海归”。

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要想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突破,需进一步提高人才政策精准化程度,为顶尖人才提供更好的科研条件和发展环境,更是要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加快打通人才支撑、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的创新生态。

企业怎么吸引人才,怎么留住人才?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总结:“一是进行体制机制创新,率先开展职业经理人改革试点;二是不断培养和吸纳高端创新人才,同时,我们也去世界各地举行大规模海外人才招聘,引进、培养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全球顶级专家人才;三是建立多样化激励机制,比如开展员工持股,实施股权激励;我们还建了汽车小镇,建设6000多套住宅,以成本价出售给企业员工,解决员工住房问题。”

面向新能源汽车产业全球化竞争,传统汽车企业在机制体制上的突破,更能助力绑定核心人才,将人才“储量”最大限度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增量”。2022年间,广汽集团通过深化国企改革,推动广汽埃安实现混改,增强对全球资源、人才的吸引力,打造极具生命力与竞争力的企业体制和资本结构。按照最新规划,其计划2030年冲击营收万亿规模,与之前相比提前了5年

对此,华南理工大学汽车工程系主任、广东省汽车智能网联发展促进会执行秘书长赵克刚指出,广东新能源汽车相关企业已经充分意识到吸引人才的重要性,在机制上具备灵活性,采取了各种激励措施,配合当地政府的人才政策,吸引核心技术人才和团队落户

【南方观察】

创新为擎,激发动能

广东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创新能力有多强?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以来全国新能源汽车相关发明公布共2787条,其中广东地区483条,占比约17.3%;全国无人驾驶相关发明公布共1354条,其中广东地区164条,占比约12.1%。抓创新就是抓发展,创新能力的不断跃升是广东领跑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源头活水。

比亚迪已掌握整车控制系统、电源及其控制系统等三项重要技术,广汽埃安首创弹匣电池、海绵硅负极片电池等四大关键技术,小鹏汽车发布800V超快充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是企业的“命门”所在。近年来,广东新能源汽车产业头部企业聚焦科技自立自强,强化以需求为导向的科技攻关,在核心零部件生产、智能网联技术等科技创新方面接连取得重大突破,不断朝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创新动能澎湃强劲。

双轮驱动,方能卓尔不群。广东领跑新能源汽车产业,成功秘诀之一便是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协同发力,努力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不断优化和强化科技创新体系的顶层设计。以“鼎新”带动“革故”,以增量带动存量,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两个轮子一起转,助力广东新能源汽车产业驶入快车道、跑出“加速度”。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新能源汽车产业强起来要靠创新,而创新的核心要素是人才。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等重大政策背景下,全球人工智能顶级专家加入广汽研究院,广东再现人才“孔雀东南飞”景象。人才“引得来”,更要“留得住”。这就要求包括新能源汽车企业在内的相关主体努力做到真心爱才、精心用才,以更积极的态度、更有效的举措用好用活人才,将人才“储量”最大限度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增量”,让各类人才在广东成就事业、实现梦想。

更进一步,“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增创人才发展新优势亦需走好新时代人才自主培养之路。围绕新能源汽车产业,华南理工大学和中山大学等高校在育人工作、技术研发等方面主动作为,广汽集团积极培养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尖端人才……探索构建多层次链式培养机制,是广东着力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环节。阔步新征程,高校、企业、重大人才工程等应携手深化人才培养,助力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无创新,不发展;无人才,不创新。在广东新能源汽车发展领跑全球的大好态势下,我们更应坚定创新自信、紧抓创新机遇,用好用活各类人才,切实将这一新兴产业打造成为支撑广东发展、彰显广东优势的大产业,在新的高度挺起广东现代化建设的产业“脊梁”。


【主笔】 魏泓泉 郭小戈 邵玉梅

【评论】孙文静

【摄影】 张迪

【运营】佘夕彤 拱千舒

相关报道

◎领跑新赛道

一分钟下线2.4台,揭秘广东新能源汽车领跑的背后>>>

◎问策·专家访谈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要充分发挥市场作用让政策产生效果>>>

华南理工大学汽车工程系主任、广东省汽车智能网联发展促进会执行秘书长赵克刚>>>


编辑 邵玉梅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